佛经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是因为翻译者为佛经的传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佛经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必要的程序和原则。
我们今天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内容不可增删。这是因为古代翻译者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成效的工作。一部佛经的译成,需经过多次考订,不但要求义理上和梵本一致,一些细小的发音处也要辨别得相当精准。
在后秦时代,佛经的翻译只靠口授、传言、笔授完成。东晋后,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和校对这三道程序。而到唐朝,政府组织的译场规模较之以前更宏大、分工更精密。从《宋高僧传》一书中可知当时译场分工的基本情况:
译主:就是主持译经事务的人,一般由从外域带来梵本佛经的三藏法师担任。译主通常意义上要掌握梵、汉两种文字,还需精通佛法义理。
笔授:就是负责译经撰写文字的人,一般由精通梵、汉两种语言的人担任。
度语:又称“译语”,就是将梵文的文字音译成汉文的文字。
证梵本:就是检查译文中梵语的翻译是否准确。
润文:就是对译文文字进行润色。
证文:就是检查译文的义理是否准确。
梵呗:就是将梵文译成汉文后,用读梵音法唱念一次,以求音律、节奏协调,便于诵读。
校勘:就是对照梵本,对译好的经文进行校勘。
监护大使:就是由政府委派人员监督译经一切事宜的人。
唐朝玄奘法师据前人经验制定了“四例五不翻”原则,成为后人译经的准则。
所谓“四例”,就是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词;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音字都翻,就是全部译成汉文的经典;音字都不翻,如梵本。
所谓“五不翻”,就是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它包含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秘密不翻,如一切陀罗尼神咒等;尊重不翻,如“般若”等词;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词(意思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知晓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果名)。
对于流传到中国的佛经,虽译本各异,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了以上原则。
和现今许多个人的翻译形式相比,中国古代的佛经译场可以称为世界上最严谨、最彻底、最完美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的学术气氛极为浓厚。特别是在隋唐之后,佛经译场的组织形式发展极为完备,有西序、中堂、东序等专门场所。
三分科经就是把一部经文的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佛经因太广大而让人难以一下看清它的结构。东晋高僧道安大师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采用三分法去判摄一切经典,他认为一切佛经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就相当于一部佛经的序言,讲一部经的缘起,讲佛在何地说法、为何说这部法、参会的众弟子等。
佛经的序分一般包括通序和别序。通序又名证信序,是为让众生生信的序言,如绝大多数佛经的开篇都是“如是我闻”,这就是证信序,因为每部经都相同,故又称通序;别序又称发起序,是佛讲这部经的因缘,在不同的经中或有或无,故又称别序,发起序一般与经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正宗分是经文的主要内容,一部佛经的主要经义一般都在正宗分中阐发。
流通分讲如何使这部经在世间流通,兼讲护法的方法和功德、闻法弟子的欢喜等,是一部经的结尾部分。
三分科经的两种划分形式
第一种,代表字式:因三分科经较复杂,古代高僧采用十天干作为符号,用字为经文划分层次,从形式上看,类似于现代的树状图,甲代表树根,乙代表树干,丙代表树枝,以此类推。如果十天干字不足,就拿十二地支补足。以《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为例来说明。
甲序分为二:乙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通序分二:丙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丁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丁初声闻众分三:戊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
第二种,目录式:将三分科经编汇为目录,列在经文卷首,通过前后对照,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经文。
东晋高僧道安大师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采用三分科经法,把一部经文的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