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至今刚好一年半,她是如此“新”,却又“旧”有三十载,她承前启后、开拓创新。

学院的建立基础是2007年成立的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今年是实验室走过的第十二个年头,再往前回溯,在保铮院士与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西电于199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交叉学科中心——神经网络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了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2005年西电获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至今已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同时也培养了2000余名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2006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支持计划”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及国家“1 1 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实际上学院拥有着近三十年的科学研究积淀以及人才培养经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及人工智能方向的硕博培养也累积了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我们初步确立了“用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阶梯式、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的培养”之育人基本理念,突出专业与学科建设的五条主线;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探索与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模式;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拓展国际交流,营造互联互通全球化人才培养氛围,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西电特色。

西电是教育部第一个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一直为建设成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的标杆大学而不懈努力。2017年,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西电成立了部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院因为年轻而“新”,更因为建院重点即为“新”;学院着力打造创新成果研发中心,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贡献新智慧和新力量。自成立以来,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和国际前沿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践行“互联网+”“一带一路”、创新型国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9年,西电成为获得我国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的35所高校之一,同时拥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两个本科专业。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X”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从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理念、国际交流等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建立及完善了本硕博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制定了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中、英专业培养方案,2019年,学院设计并建设了我国第一个“4个A”“3朵云”“2主体”“1模式”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集教室与实验室的物理空间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空间构建、教育场景与教育过程的体验空间构建于一体,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智慧教学、赋能教育创新。

在此,我们将十余年科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经验编写成书供大家学习交流,并期望得到大家的建议,因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教育没有前例,我们与兄弟院校在探索中共同前行,希望高校间能够相互促进,共闯无人区,争做领头雁,同为中国的人工智能事业发挥力量。本书汇总了学院“国际化+西电特色”“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协同育人”和“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全面阐述了学院的育人理念、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成效,梳理了相关的特色课程大纲,并将双语课程大纲和全英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双语表述,便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同仁长久以来的关怀和支持;感谢人工智能学院全体师生付出的辛勤劳动及努力;感谢兄弟院校的帮助和关心!

我们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不会止步,本书的小结也仅仅是长路第一步,敬请各位同行专家不吝珠玉,与我们共同交流。

焦李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19年5月 90aKpyLgCCsFBc04X2yjyjqcTCnmvtl2PXmVF3F8FKLHgMQRm7+5Ye1iG/rQbu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