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失败曾让赫本沮丧不已,可她最终发现,工作和爱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她没法因为遭遇过背叛和冷漠就停止去爱,她对别人的关怀远远超越了对自己的关心。
爱人是赫本与生俱来的天性,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归于同一个原因——她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荷兰被攻陷后,为了给义军筹备款项,她不惜冒着被逮捕的风险,也要参加芭蕾舞演出来筹款。
成年之后,她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给抛弃了她的父亲写信,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恨不能将所有时间都用来陪伴他们。
她的善良让她赢得了众口一辞的称赞,在《罗马假日》中和她合作过的格里高利·派克评价说:“她没有这一行常见的笑里藏刀、蜚短流长那种个性,我很喜欢她,其实我爱她,要爱上她实在太容易了。”
晚年的赫本,受邀加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为一名“空中飞人”,飞赴世界各地去探望难民和儿童。她注定就会做这样的事,大战期间她在被侵略的荷兰长大,她比谁都了饥饿和匮乏的滋味,这使她对那些难民所承受的苦难感同身受。
和演戏相比,这才是她命中注定的使命,仿佛她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最后的使命。没有人想象过她会如此投入,如此无私,她一次次飞赴非洲,甚至在她查出已患有癌症后,还飞到索马里探望儿童们,她与难民接触,搂抱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小宝宝,喂他们吃饭,尽管那些孩子已吃不下任何食物。她为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而哭泣,只有对他们的不幸抱着最深切同情的人,才会流下那样真切的泪水。
这时候的她,已经疾病缠身,形销骨立,满脸都是皱纹。那些奄奄一息的难民并不知道她是巨星奥黛丽·赫本,对于他们来说,她就是天使的化身,以她的温柔和善良,抚慰了他们所经历的苦痛。
人们为她的牺牲动容,她却辩解说:“这不是牺牲!牺牲意味着你因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而放弃某些想要的事物,但这件事并非如此,这是我获得的礼物。”
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因疼痛和虚弱不得不中止工作。老友纪梵希动用他的私人飞机,将她送回到瑞士的花园小屋。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圣诞节,儿子、朋友以及爱人沃德斯一齐陪伴着她,她说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圣诞节,因为她被浓浓的爱包围着。
她许下的最后一个愿望是世界和平,儿子肖恩问她这辈子可有遗憾,她回答说:“我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受苦。”
当所有深爱的人离开她的卧室后,她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眼角还有一滴泪珠。肖恩说,母亲选择在爱人不在的时候离开了,她总是这样,不愿意让爱她的人难过。
我们也不必为她的离开遗憾,她已经用她的笑容和善意,证明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天使存在。
如何才能成为天使?她早已在不经意间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施予就是生活。爱比被爱有福。”
这是她奉行了一辈子的座右铭,我相信,通往天堂的密码,就藏在这句爱的箴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