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的父亲萨胡丁,一直是女儿最亲密的同盟和最坚定的战友,他包容她,鼓励她,永远充当她最坚实的后盾。在巴基斯坦,女孩的地位一直很低,当很多父亲纷纷折断女儿们的翅膀时,萨胡丁却为马拉拉的飞翔插上了双翼。
马拉拉出生于1997年,对她的到来,母亲不大高兴,因为她期盼着要个男孩。父亲则欣喜若狂,他看着她的眼神,就像坠入了爱河。母亲明显更偏爱两个弟弟,父亲则坚持男女平等,当妻子想为儿子买个新摇篮时,他拒绝了,理由是“马拉拉能够睡旧摇篮,儿子也能够”。巴基斯坦的女孩,大多早早嫁人,在煮饭和伺候丈夫中度过一世,萨胡拉却坚信他的女儿将与众不同,他常对她说:“马拉拉,你会像小鸟一样自由!”
父亲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那个印度父亲一样,不仅将爱与平等、自由的种子种到了马拉拉的心上,还传授给了她知识的可贵。在他看来,“知识是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出身贫寒的他一直有着办学梦,历经艰难后终于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他生性顽强,敢于反抗,办学校时曾联合多所学校的校长,拒绝给腐败的教育官员送红包。
马拉拉继承了父亲的独立思考与刚直不阿,也继承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她从小最渴望的就是去上学,当走进学校时,感觉就像踏进了魔法世界的大门。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十岁时就开始看英文原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十二岁拍纪录片时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塔利班接管斯瓦特山谷后,父亲萨胡丁和马拉拉一同投入到对暴行和专制的抵抗中。萨胡丁的学校坚持让女学生来上学,为此还开除了一名不愿意教女生的数学老师。塔利班只让女性穿罩袍,萨胡丁却对妻子和女儿说:“女人的品德不在罩袍上,它在一个人的心灵里。”
BBC找人写博客时,联系上了萨胡丁,让他从学校里挑选一名女生。第一人选本来是16岁的女孩艾莎,结果因她父母不同意而作罢。萨胡丁这时想到了女儿马拉拉,他们并非不害怕塔利班的报复,而是觉得在那种情况下,总得有人出来发声。
随着博客的走红和纪录片的播出,马拉拉声名大振,萨胡丁为之喜忧半参,喜的是,女儿是如此勇敢无畏,忧的则是,她会不会被塔利班盯上。
果然没多久,马拉拉就收到了塔利班的死亡威胁,让她赶紧闭嘴。她没怎么当回事,依旧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她不是没有设想过危险,“我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甚至把场面都想象得很清楚。即使他们派人来杀我,我也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在亲人们看来,萨胡丁的处境要比马拉拉得多,马拉拉再有名,毕竟还是一个孩子,谁会想到,凶残的恐怖分子,会将枪口对准一个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