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想幸福,求诸自身

更进一步解释就是,一个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进口的国家是生活最富足的国家。同理,精神富足的人对外在的需求很少,甚至没有什么需求,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因为进口的代价很高,对别的国家过于依赖就可能发生危险,产生麻烦,总之,进口产品只是本国产品的低劣替代品而已。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对另外的人或外界索取太多,毕竟每个人能给予别人的东西也很有限。说到底,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关键要看他自己是否了解这一点。正如歌德在《诗与真》一书的第三章中提出的一条评论:无论什么事情,人们最终也只能求诸自身。英国小说家奥立弗·高尔斯密也曾在《旅行者》中说过:“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只能求诸自身来获得幸福。”

一个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他越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越能从自身发现快乐的根源,就越能感到幸福。这就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就是求诸自身。”因为其他一切外在的幸福来源,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它们转瞬即逝,偶发性强,经常难以掌控,所以稍微得意忘形,就可能消耗一空,这种情况是人生中避无可避的。步入老年后,这些外在的幸福来源也必然会枯竭:此时所谓的爱情、玩闹、对旅行的热情、骑马的爱好,甚至社交能力都开始远离我们,而死神的镰刀更是收割了我们的朋友和亲戚的生命。到那时,我们更应该依靠自身,因为始终常伴左右的只有我们自己,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自己都是真正且唯一的幸福根源。世界上到处都有不幸与痛苦,而一旦摆脱了这些,又有无聊和厌倦等着我们。更甚者,这个世界还有邪恶横行,蠢材大行其道。命运是无情的,而人类也渺小可怜。身处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内在丰富的人才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这就好像在圣诞节的时候拥有一间明亮温暖、笑语欢腾的小房子,没有了小房子,就只能承受数九寒冬的冰冷了。因此,世上最幸运的人,无疑就是那些个性丰富卓越的人,尤其是那些思想深刻的人。这些人的命运虽然不一定很耀眼,但一定是最幸福的。瑞典女王克里斯汀在她19岁的时候说过一番针对笛卡儿的评论,此时他已经独居有20年了,女王对他的了解,除了从别人口中听说过他,也仅仅通过一篇短文。她说:“笛卡儿先生的幸福,真是让我也忍不住忌妒起来。”当然,要想如笛卡儿这样,还需要有好的外部条件来保障自身能够成为生命和幸福的支配者。就像《圣经·传道书》中所写的那样:“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获得了大自然和命运赐给的智慧的人一定会很注重小心谨慎地维护自己内在的幸福源泉,于是他们就必须得独立自主和有闲暇时间。如果要获得独立自主和闲暇时间,就必须发自内心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修身养性。他们不会轻易为了权力、地位、声名而委屈自己去迎合世俗的欲望和趣味。真正聪明的人绝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会听取贺拉斯的忠告。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给默斯那斯写信的时候告诫他说,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舍弃了内在去追逐外在的人,还有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付出全部或大部分心灵的平静和独立的人。很不幸,歌德就这样做了,而我的运气让我没有这样做。我在这里一再强调的真理就是,人类的幸福主要来源于内在,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所认同的。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幸福的前提都是人进行某种活动或者施展某种能力,缺少这些,幸福无从谈起。斯托拜阿斯对逍遥学派哲学的解释,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幸福在于能自由施展各种能力这一观点一致,他的解释如下:“幸福就是通过自身能力成功地完成所做的事。”他所说的“所做的事”指的是需要运用技巧和才能完成的事。 HqnjyUMXHD8KkljvASuHFAqD+pBu8uq7+ng39RXDLVEWdX9fOZDozeJNowbIT8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