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调机制的历史发展

20世纪的管理文献亦反映了协调机制的这种选择和结合。早期的作品强调“正式结构”,即组织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作品被两派思想占领着,一派力挺直接监督,另一派则倾向于标准化。

1916年,“管理原则”派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首次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书本。美国人卢瑟·久利克(Luther Gulick)和英国人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Urwick)又将之介绍到英语国家,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正式权力——实际上就是直接监督在组织中的作用。这些作家将诸如统一指挥(unity of command,即每个下属只能有一个上级)、等级链(scalar chain,从首席执行官到直接下属,再到工人的线性链条)、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向同一上级汇报工作的下属人数)之类的词推广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强调工作标准化的一派,在我们看来实际上包括两个团体,只不过关注的问题大体一致。这两个团体分占大西洋两岸,创始人亦都是些杰出的学者。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在美国领导了“科学管理”运动,他主要关注的是操作(生铁冶炼工和挖煤工等的工作)的程序化;在德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关注于机械式或官僚结构,在此结构下,一切活动都凭借规则、职位描述和培训加以正式化。

之后的半个世纪中,组织结构指的是基于严格的正式职权体系所建立的标准化工作关系。1939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高管威廉姆斯·迪克森(Williams Dickson)发表文章,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厂所进行的实验做了解释。他们发现,组织结构远远不止正式的职权体系,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非正式结构”——工作小组内部的非正式关系。这使他们意识到,相互调节是所有组织中都存在的一种重要协调机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组织结构的第三种观点浮出水面——开始时称为“人际关系”。这一学派的支持者力图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对于正式结构的依赖,特别是对于直接监督和标准化的依赖,是错误的,甚至有可能对员工造成心理伤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已经不再拘泥于上述极端情况了。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以更全面的方式审视组织结构,比如研究一些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关系、直接监督加标准化与相互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是互相交织的,区分并不明显 。例如,曾有人揭示,直接监督和标准化有时也可用做牟取权力的非正式途径,反过来说,相互调节也不乏融入正式组织结构当中的例子。研究还阐明了一条重要信息: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模式,一经正式认可,便成了正式结构。故此,正式结构之于组织发展,就好像山间的便道——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z6d4VYMPXyXbSuOSQkefEnlPN1tCUrn1SA3cKqgKEguoVmhN1KunQrQP7Cawr3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