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文明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体现之一。艺术品不仅传递了艺术家的创意、技巧与才华,也展示了全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艺术是美的源泉、思辨的起点、变革与进步的开端,也是抽象与理性的基石。与读和写类似,创作与欣赏艺术也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其他众多生物的独特技能之一。
艺术的类别纷繁复杂,创意五花八门,本书主要探讨几种视觉艺术,如图片、雕塑、建筑,以及包括“装置艺术”在内的新兴艺术。本书还将介绍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并引用他们的原话加以分析。不管是属于某个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主题,还是全人类所共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主题,本书都将囊括在内,穿插讨论。
艺术品反映了创作者的内心,是艺术家的个人名片。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的性格,还原他们的创作历程。艺术品的珍贵之处还在于,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例如,洞穴壁画能告诉我们关于史前人类的什么历史呢?巨大的金字塔又诉说着古埃及的哪些故事呢?公元前5世纪,古典时期的希腊盛产人体雕像,而那些尺寸接近真人、比例近乎完美的一座座雕像又传达着古希腊怎样的信息呢?为何我们认为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何古典的传统千年不朽?为何某些文明能够孕育出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这类艺术品,而另一些文明则不能?艺术品是如何加强王权统治的?它们又告诉了我们关于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什么内容?学习艺术,了解艺术史,这些问题都将被一一提出,而答案则将在本书中一一揭晓。
艺术的题材浩如烟海,作为入门级图书,本书将带领读者初窥艺术鉴赏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思考艺术如何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历史,以及认识我们所属的文化。就像科学进步一样,艺术创作需要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与洞察力,因此艺术家总能先于大众洞悉历史发展的趋势。举例而言,纵观1900—1939年多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其意象均透露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必然性。与艺术家的先见之明相比,普通大众可谓后知后觉。
伟大的艺术品总是饱含争议,这不难理解。与大众相比,艺术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或时代精神理解得更为深刻,因此,伟大的作品总会展现出艺术家与大众格格不入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反应有时异常激烈,从疑惑不解到公然批判,甚至会肆意破坏。谈论抽象艺术的时候,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这种画我6岁的孩子也会画。”这是对新兴的、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抽象艺术的误解。除了误解,舆论对艺术的评价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宗教考量。人们通过引导大众反感某类艺术品,从而达成欺骗大众的目的。艺术品的意象十分重要,它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不管是欣赏、不理解,还是厌恶,观众都应该学习如何解读艺术品的意象,并准确评估自己对意象的解读能力。
视觉艺术是一门语言,既是代际的沟通方式,也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观众需要从不同层次和境界来欣赏它。观众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出发,欣赏一种意象、一幢建筑或一件装置艺术品,分析它们的形式元素:线条、轮廓、空间、色彩、明暗,从而分析作品的审美冲击力。形式元素决定了作品的风格,而相似的风格元素决定了作品独特的流派。理解一件作品,可以从其形式以及历史背景出发,也可以通过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来解读。准确解读作品的意象十分重要,它可以使观众悟出作品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从而真正地理解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并加深作品意义的过程。有时,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就体现了作品的意义。例如,在古代,石头与轻巧的材料相比,更加持久耐用,因此它象征着权威与稳固,被用来雕刻皇家雕像与神祇雕像。但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后,艺术创作的情形就大为不同了。以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使用可回收材料,展出结束后,创作现场会被恢复成原有的样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主要的人类文明均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更迭,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演进。本书仅从西方艺术史的叙事视角展开,但需强调的是,该视角只是众多叙事视角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艺术深受其他文明的影响,这得益于人类的迁徙、频繁的贸易与外交活动。本书将简要讨论不同地区之间的艺术交流,介绍艺术的跨文化影响,旨在提醒读者多种叙事视角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
艺术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柏拉图时代开始,哲学家、评论家、艺术家、诗人、史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一直想给“艺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由于个人喜好、审美观、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如此,毋庸置疑的是,艺术是一种“表达”形式,不管观众是否接受其表达的内容,这种“表达”形式都使人类更加了解自身、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