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泥坑里爬出来的就是圣人

华为一路走来,经历过无数次狂风暴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但华为人像蜘蛛一样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永不放弃的决心,他们也因此得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20世纪90年代初,华为投入全部的资金和技术,千辛万苦推出了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通信设备——数字程控交换机。然而,华为人却既兴奋又犯愁。1994年,华为第一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通信展。由于业界知道华为的人很少,了解华为的人更少,于是就上演了让老一辈华为人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一幕。

那时候正值冬季,北京的夜晚很冷,华为的销售人员等候了8个小时才等到第一个客户,但还没等销售人员介绍完自己,就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同行的销售人员将客户接走了,留下的只有那个销售人员的轻蔑一笑。看着客户远去,华为的销售人员只能在深夜的寒风中默默咀嚼着失败的苦涩。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为目标继续坚持下去,比别人多一次尝试,你就会发现,成功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就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的那样,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华为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知名企业的发展史都不是一路顺畅的。华为也经历过“冬天”,但是华为人并未从此沉寂,而是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向困难挑战,最终战胜了无数困难,站在了更高处。

在几年前,华为某产品线的一个团队转至西安。MUSA平台有一个版本由华为在西安的团队负责开发,由于这个团队中的新成员较多,进度较慢,导致申请推迟两个月。

当时团队的压力很大,有些人甚至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作为当时CDMA、WiMAX&TD产品线总裁的赵明,却认为应该趁机打造团队的战斗力、意志力。因为在困难面前,这是最好的时机,如果能过得了这一关,团队中就会出现一批精兵强将,这些优秀的人才经过打磨后是不会习惯于失败的。赵明认为,一个习惯于失败的团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习惯性地为完成工作而找借口,只有让他们重新体验成功的滋味,才能再次树立自信心。

经过鼓励后的团队,不仅完成了这次开发任务,还在第二年6月的一个新版本的开发项目中,也做到零偏差GA,打造了无线少有的五星级项目。

华为人经过不止一次失败,却依然能保持无限的活力,就是因为他们不甘于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失败对华为人来说就是一次从弱到强的成长机会,经验正是如此积累而来的。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允许员工犯错的。因为在通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而创新必然需要一定的犯错空间。由于在创新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不允许犯错,团队的很多想法就会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去验证。任正非是一个鼓励华为人在一定程度上犯错的人,他说:“我们要强化对不确定性的投入,要多梯次、多路径、高强度地进行投资,允许犯错,寻求突破。”

作为华为的一名PM(项目经理),王海暾刚步入不惑之年,就获得了公司颁发的铜牌。获奖后,他在学习公司“蓝血十杰”的讲话中有所感悟,因此结合自己在交付项目管理领域的经验,总结出PM成长的三个关键条件。

第一,项目经理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在项目中,通常是做错误的决策比不做决策好,这也常被用来判断PM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因为项目的管理环境是动态的,PM必须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项目推进中,一天要围绕客户需求、项目经营、内部管控做无数个决策,无法每个决策都能保证准确无误;而如果不做决定,项目就会停滞不前,很多优秀的项目管理专家都犯过错误,但他们都坚持到最后,并达成了目标。

第二,项目需要允许犯错的环境和企业文化。如果犯错就会被处罚,很多优秀的项目经理就会在不敢犯错中得不到成长。华为在TK(交钥匙工程)时期,面临新业务进入的压力和海外市场初期高度的客户满意度压力,客户一投诉,就换PM,这直接导致了公司内几乎没有符合要求的PM。后来改进了评价机制,大家才逐渐从“大窟窿”里面爬出来。而华为对于违规项目的处理,也有相应的责任机制,帮助大家改错,但非禁止试错。

第三,试错后要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华为不怕员工犯错,只要以后绕过这些错误就能事半功倍。几年前,Vivo的CTO(首席技术官)曾问王海暾,华为的项目组什么时候能做到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分享犯错经验的习惯。之后,王海暾负责的项目领域也开始建立知识管理和分享平台。

允许犯错是为了让华为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知错就改,只要能在错误中成长为专家型的人,就是“圣人”。华为允许人犯错的文化环境极大地鼓励了华为人爬出泥坑,重新找到解决方法创造价值。 COgwb2I8d0zBspzPvpG10bTC53wSOf9nw3p45zVqKXxfvjWWJjRV0VC3G4u0VY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