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曹 ① ,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 ② 。
学谦恭,循礼义 ③ 。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 ④ ,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⑤ 。能下人 ⑥ ,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⑦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 ⑧ 听,勿轻弃!
孩子们啊,请听教诲:勤奋读书,须要孝悌。为人谦恭,遵守礼仪。节制饮食,戒除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性,不要斗气。不指责人,反求诸己。能忍让人,乃为有志。能包容人,方成大器。做人好坏,全在心地。心善则善,心恶则恶。人如果实,心似果蒂。果蒂若坏,果实落地。我教你的,全在这里。你要听记,切勿轻弃。
①儿曹:儿辈,孩子们。
②弟:又作“孝悌”,意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③礼义:礼法道义。《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④任情:放任情感,不受约束。宋明理学继承孟子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但他们又认为人情是有善有恶的,过于放任自己的情感将导致人的堕落。
⑤自治:自我管理,此处指修养自己的德性。
⑥下人:自居人下,对人谦让。
⑦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⑧谛:仔细。
这篇王阳明的教子“三字经”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赣州诗》中,所谓“赣州诗”,指的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到十三年十二月王阳明巡抚赣州期间所写的诗。
正德十年(1515)正月,44岁的王阳明以及弟弟守俭、守文、守章都膝下无子,父亲王华选了三弟王衮的孙子,即王守信的五子王正宪过继给阳明,这一年,正宪才八岁。翌年秋天,经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福建的南赣汀漳地区,历时两年有余,终于平息了山寇暴乱,因军功而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区剿匪的日子里,他仍不忘寄诗来开示年少的儿子。
王阳明曾说:“古人所有教其子者,不外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此诗指点的正是德性伦常,写得通俗浅白,琅琅上口,直指人心,点出做人的根本在于心地善恶,这也是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心地出发,由德行入手,人培养成“良士”。
另一个要点就是要学会包容与忍耐,才能成就大器。儒家经典《尚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提倡包容、不争,佛教则有“忍辱波罗蜜”的说法,把忍视为众生解脱到达彼岸的修行方法之一,《圣经·罗马书》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乃至于近代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自由主义者胡适,晚年喜欢讲“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可见,古往今来的贤人智者都提倡克制、容忍来磨砺心性,进而改良社会风气。
此外,基督教“七宗罪”中有饕餮、傲慢、贪婪(其他四种是暴怒、懒惰、淫欲、嫉妒)、佛教五戒中有“不妄语”(其他四种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邪淫),与王阳明的节饮食、毋说谎、毋贪利、毋斗气也是相应的,更可知东西方圣人,心同理同。
“节饮食、戒游戏”,对今天这个物产过剩、电玩流行的时代来说,或许最有针砭意义。
《示宪儿》自明清以来在民间传播颇广,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广东南海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就有收录,只是名字改成《训蒙歌》,同时收录了班昭的《女诫》,并规定“童子年五岁诵《训蒙歌》,不许纵容骄惰。女子年六岁诵《女诫》,不许出闺门”。笔者的家祠起凤陈公祠的门楼石刻也刻有《示宪儿》,可见岭海之地到近代仍有阳明学的影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