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梦李白 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 〔1〕 ,生别常恻恻 〔2〕

江南瘴疠地 〔3〕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题解】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志在讨伐安史叛军。不料肃宗指李璘叛逆,李白以从逆罪遭流放夜郎,于乾元二年(759)才中途赦回。其时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不知李白赦还消息,日夜思念,屡次梦见李白,于是作了这两首诗。

第一首写的是首回梦李白。梦中相遇,半信半疑,骤然醒来,梦影犹历历在目,于是宁可信其真,而对友人的安危更为关念。全诗的妙味在于不言自己梦见李白,而言李白远来入梦。古人认为生人梦遇,是魂魄来见。李白魂魄从南国枫林来到北方关塞,在身遭缧绁、命系一丝的处境下似乎不太可能,则梦魂“恐非平生魂”,也就是怀疑李白已经死了。但即使是鬼魂,杜甫也希望它能平安返回,这其实是在李白不测的情势下对他命运所存的一丝希冀。疑生疑死,疑幻疑真,缠绵迷离的梦境,关切忧惧的至情,使全诗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注释】

〔1〕 吞声:泣不成声。

〔2〕 恻恻:心中悲痛。

〔3〕 江南:泛指南方。当时李白正被流放在西南地区的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

【译文】

我曾经为死别而吞声饮泣,如今虽知是生离,仍常心情悲凄。南方地区一向充斥着瘴气,得不到你这流放者的消息。友人啊你出现在我梦里,知道我一直在把你惦记。梦魂中见到的也许不是真正的你,相隔万水千山,使我难以探明实际。你来时那里的枫林青苍深郁,你走时我这边的关塞一派昏迷。你如今身陷罗网,自由失去,怎么会有自在翱翔的能力?残月把辉光投满了屋梁四壁,月光下你梦中的容貌依然清晰。你这一回去江湖上水深浪急,可千万别让蛟龙加害于你。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1〕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2〕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3〕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题解】

作完前首后,杜甫又一连两夜梦见李白,于是再作了第二首。这一首中,李白的形象更为清晰,诗人不祥的念头有所减抑,从而转入了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与嗟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将李白个人的遭遇上升为社会现象,在寄托对李白深切伤惋与崇高评价的同时,也诉出了诗人以至天下寒士的共同不平。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此首:“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说出了此首在前首基础上深化的特色。

前首以“死别”发端,此首以“身后”作结,共同组成了一支天涯沦落、同病相怜的悲歌。它展现了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也揭示了盛唐末叶高才见忌、贤士侘傺的社会政治现状。

【注释】

〔1〕“浮云”二句: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意。

〔2〕 冠盖:冠冕和车盖,都是权贵人家的标志。盖,张在车子上方遮雨和太阳的伞。 京华:京城。

〔3〕 网恢恢: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恢,宽广的样子。

【译文】

浮云在天上整日飘移,却久久不见游子返回的踪迹。接连三夜我频繁地和你梦遇,足见你不忘故人的深情厚谊。你告别总是那样地匆急,苦说这一番前来实在不易。江湖上风波频频生起,船只只怕躲不开失事之虞。你搔着满头白发,出门而去,像是怨叹平生壮志备遭压抑。京城中满是达官贵人的车骑,只有你这才子独个儿困苦失意。谁说天道广大,公平无欺,你将到老年,反而受累含屈。尽管有千秋万岁的名气,又怎能同死后的寂寞相抵。 AHUcMu1F4olodOOeHmhq71tcrxsbXYBmX5RDp2Ims/swogyVAbS9bqpNnJfV4q7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