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告诉?还是不告诉?

告诉,还是不告诉,困扰着我,困扰着很多人,困扰了很多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我们很自然地顺应着强大的习惯,运用着善意的谎言。

2018年4月的三亚。

椰树的影子映在游泳池里,妈妈在游泳。88周岁的老太太了,仍然像年轻时一样喜欢游泳,我想起妈妈在松花江游泳的样子,在北戴河游泳的样子。

她不紧不慢,动作舒缓,头露在水面。

我有点儿担心,游到她身边。

妈妈一如既往不需照顾的样子,挥手说:“我没事儿,我现在都注意了,你看,我靠边游,要是没力气了,马上就能扶着。”

安静的泳池边,只有我俩

妈妈游得不紧不慢,动作舒缓,头露在水面

她看着池水:“过去我能游十圈八圈,现在就能游一圈两圈。”

安静的池边,只有我俩。

妈妈目光直视着我,平静地问:“我是不是喉癌?”

我知道,我们之间会有这样的对话,迟早会有。

半年前,2017年10月10日,妈妈在哈尔滨医大二院体检,CT片子上出现了问题。小弟告诉我这个消息,我第一次听到“纵隔”这个生词,第一次知道在气管和食管之间有这样一个存在,第一次理解医生说的“占位”,就是老百姓说的“长了不好的东西”。

这个坏消息,我们没有告诉妈妈。

最初的日子,我们姐弟常常这样想:

反正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也许没事呢!

老妈不知道,没有精神负担,也许更好吧!

顺其自然吧!

进一步的检查还做不做呢?总得弄清敌情,才有更明确的诊断吧?

就这样观察着,犹豫着,我们心里藏着秘密,装作轻松地过了2018年的新年,过了春节。

症状出现了。

妈妈经常发烧,反反复复,体重渐减,体力明显下降。过去,她每天去海边,后来,她已经不能走到海边,开车带她去,在海边坐一会儿,就很吃力了。

妈妈吃饭时,经常会呛到。吃第一口饭时,她自己和我们都很紧张,如果呛到了,这一顿饭就不能吃了。如果侥幸过了第一关,再试探着吃第二口,第三口,这顿饭才可能顺利吃下去。

饭桌上,小心翼翼,笼罩着阴云。

我们瞒着妈妈做一些检查,验血做基因检测、PET-CT请专家会诊。我们私下里紧锣密鼓,面对妈妈轻描淡写,我们跟妈妈谎称,这些检查是为了治疗发烧咳嗽,妈妈没有详细问,我们也不敢多说。但我一直想,妈妈是个老公安,一向明察秋毫,她会意识到吧?我们瞒得住她吗?

我们的心里,不同的声音在交织着:

还是要告诉妈妈吧!她应该知道……

知道了,又能怎样?不知道,还少些负担。

查还是要查的。

这么大岁数,别折腾了!

知道了,会不会更配合?

终于,今天,在游泳池边,妈妈发问了:“我是不是喉癌?”

我停了一下,看着妈妈,尽量平静地说:“不是喉,是纵隔。妈,有问题也有办法。”我说了“有问题”之后,立刻说“有办法”,重音强调的是:有办法。

妈妈听着,缓缓地说:“行啊,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该走了。”

终于,妈妈自己说出了“癌”这个字,这个字,不再是我们之间的禁区了。

后来,妈妈主动和亲友说:“我得癌了。”

妈妈也许早就猜到了。

妈妈是个特别明白的人,在她身体出现种种症状的时候,她能不猜想吗?也许,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她曾苦苦猜想,然而,久久地,我们没有正面相告。

我女儿给我推荐了一个电影《别告诉她》。剧情是,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患了癌症,家人选择瞒着奶奶,但在纽约长大的孙女认为,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奶奶的人权,由此,文化冲突在这个家庭展开。剧情的来源是导演自己的家庭故事。

影片里的那些话,好熟悉啊:

“别告诉她。”

“告诉就毁了她的美好心情。”

“不告诉,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

这不是中国人家庭里普遍的声音吗?在我们身边,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亲戚间、朋友圈里,总会有病患家属。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有一种默契,通常首先和家属谈,再决定是不是和患者本人谈。多数家庭都会选择“不告诉”。

在这部电影里,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

让人警醒的声音是:

她不应该知道吗?

如果她想说再见呢?

如果她想做些什么呢?

这声音来自年轻人,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中长大的年轻人。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正在被质疑。世世代代,很多中国人都讳言死亡,一直都缺少直面老、病、死的坦然态度。

我曾经对我女儿说:将来我如果有病,一定告诉我实情,相信我的判断,尊重我的权利,我有知情权。我要自己选择治疗方式,自己决定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可是,为什么,我作为女儿,对妈妈却迟迟没有做到?直到她面对面直接发问?

其实,妈妈直面癌症,比我想象的更镇静,更坦然。

告诉,还是不告诉,困扰着我,困扰着很多人,困扰了很多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我们很自然地顺应着强大的习惯,运用着善意的谎言。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惯,让我们如此纠结!

在现实中,我们的选择往往很矛盾:

在亲人特别是长辈得癌的时候,人们多半选择不告诉真相,向亲人隐瞒病情,很多都是隐瞒到底,只有少半人选择如实告诉。

而当自己被查出癌症,大多数人都希望知道真相,自己判断利害得失,自己决定接下来的选择。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选择?

心疼亲人,舍不得让亲人承受?

相信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有信心?

把亲人看成弱者,不相信他的精神力量?

是否应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亲人?

万般纠结,可能没有唯一答案。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环境,这也许是因人而异的选择。

我的妈妈,明白事理,心智健康,意志坚强,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一向主动掌控自己,对这样的患者,告诉,利大于弊。

告诉了妈妈以后,接下来的检查、治疗,妈妈就容易接受了。之后,很多次要采取治疗措施时,我们都提前告诉她,她并不问很多细节,只要一个方向上的明白。

方向上的明白,对患者来说,是获得了一种主动,了解生命进程,关系着生命的质量。至少,后来的日子,妈妈没有被蒙在鼓里。

假如,她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在身体痛苦的同时,还要忍受精神的茫然,那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该是怎样的昏暗模糊! 7lX2rzq8dJHZR+aOO/QGmIVzekZQPhE8Gz1VIQjrfKKOZOM/UBL2i9JVWK/o7h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