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在河南省温县赵堡村内流传了四百余年的以地名命名的古老拳种。由于自古就有“拳不出村”的门规,赵堡太极拳到了20世纪30年代仍然鲜为人知,就连当时的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先生都认为赵堡太极拳“湮没弗彰”。20世纪30年代,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等先师因避战乱迁居陕西西安等地,并扎根大西北传授赵堡太极拳。改革开放以后,赵堡村为弘扬赵堡太极拳,成立了赵堡太极拳总会,鼓励老拳师们走出赵堡,奔赴大江南北,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和传授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从此大放光彩,不但得到中国武术协会的认可,还被正式列为中国六大传统太极拳之一。1996年,时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张耀庭先生题词称赵堡太极拳“渊源有序,拳理明晰”,对赵堡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给予充分肯定。

一、赵堡太极拳及其传承与发展

既然赵堡太极拳是以地名命名,那么首先来看看赵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太极拳是怎样传入赵堡村,赵堡太极拳又是怎样在村内秘传了四百余年。

据现存赵堡村村委会大院内的村碑中记载:

赵堡,温县之重镇。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于温东十五里许挖地筑堡而居,故称赵堡。迄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

古赵堡东西长三里,南北二里半,周长九里十三步。护城墙高二丈四尺,底宽三丈八尺,望瀛、向离、瞻华、法坎四座城门巍然屹立。护城河宽三丈,深丈许,沿青峰岭至赵堡九条路沟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龙朝凤之势。堡南三官庙为凤头,中心关帝庙为凤腹,北面孙真庙为凤尾,东祖师庙、西三清庙为凤翅。另有名胜古迹多处:铁三官、杨裹槐、金银二冢凤凰台、没梁庙、舍身台、七十二台阶至顶,穿庙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围唐古槐,魁星阁上贴状元。永安寺(即南大寺)占地五百四十亩,老君庙青牛栩栩如生,南紫阁双鸽巧夺天工,南观之翩翩起舞,北视之头下脚上如倒悬。先人智巧,可叹古建筑群在公元一九二三年至一九六八年渐毁,其雄姿胜景,无从观瞻。

赵堡北依太行山,南傍黄河,山荫河育,人勤土沃。自古以来耕作精细,农艺先进,汲水浇地,旱涝保收,大河南北,堪称翘楚。

赵堡古来即居南北之要津,如今更是东西通衢,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现有人口近万,姓氏一百单二,为一般村镇所罕见。真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誉满华夏。

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孕育出了优秀的赵堡太极拳。在明万历年间,蒋发将太极拳传入赵堡村,由此,赵堡太极拳尊张三丰为祖师,奉蒋发为先师。

第九代宗师杜元化先生在其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写道:“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即王宗岳)。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蒋发先师学完拳艺回到赵堡后,严格按照师父的嘱托,开始择徒授拳。从此,太极拳便在赵堡村内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关于蒋发先师拜师学艺,在赵堡村内一直流传着一个历代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在赵堡镇小留村(现在这个村的名字叫小刘村)有一个名叫蒋发的人,他生于万历二年,是个十分热爱武术的青年。一天,山西人王宗岳和郑州的一位客商从山西过黄河到郑州经商,前往黄河汜水渡口时路经赵堡小留村,并在小留村东的一棵大柏树下歇脚。他们看见有一群青年在练拳,随行的客商问王宗岳:“你看这群练拳的青年哪一个根底好一些?”王宗岳说:“那个穿紫衣布衫的人还可以,如果有好老师指点的话,可能会练出高功夫来。”说完他们两人就起程了。这些话被旁边一个逗小孩玩的老太婆听到了,她把王宗岳和客商的话告诉了蒋发,就是王宗岳说的那个穿紫衣布衫的人。蒋发听了,二话不说,抄小路就去追赶王宗岳,抢过王宗岳肩上的钱搭背在自己身上,送王宗岳到汜水渡口。蒋发跪在地上,要求王宗岳收他为徒。王宗岳开始说:“我不会武,你找别人吧。”蒋发就长跪不起。客商见了这种情景,说:“王先生,您就收下这个徒弟吧。”王宗岳说:“这样吧,今年冬至时,你再到这里等我。”王宗岳说完就上了渡船。当王宗岳和客商从郑州回山西又到汜水渡口时,已是大雪纷飞的冬天。由于雪大天黑,王宗岳就在河边客店投宿。客商对王宗岳说:“你收的小徒弟不是说冬至到渡口来接你吗?”王宗岳说:“也许那孩子早已忘了。这样的大雪天他会来?”他们的话被店家听到了,店家说:“今天,我在这里远远地看到一个青年人在对岸牵着一头毛驴,站了一天,可能是等你们的吧。”

第二天,蒋发在渡口北岸将王宗岳接到自己家中。在路上,王宗岳看见麦地里有个牛犊在啃青,就对客商说:“这样的小牛肉最鲜美。”在蒋发家,王宗岳对蒋发的母亲说他要把蒋发带到山西老家,教他武艺。吃饭时,蒋发端上一瓦盆牛肉,王宗岳吃起来赞不绝口。蒋发说:“您在路上看见的那头小牛是我家的,我已经将它杀了。”王宗岳听了十分感动,也自感失言。

蒋发在王宗岳家学拳七年,他敬师如父,深得王宗岳的喜爱,王宗岳传授给他太极拳和各种功法要诀。王宗岳只有一个女儿,因他经常外出,蒋发长时间与王宗岳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师姐一起练拳,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师姐的。因此,在赵堡镇,也有人说赵堡太极拳是“大姑娘拳”。在拳谱中,也有一些与女性有关的招式,如“玉女穿梭”“单摆莲”“双摆莲”“束手解带”等。

赵堡太极拳自蒋发先师传入以来,四百多年间名家辈出。他们艺德双修,既发展拳术广播桃李,又惩奸除暴造福乡里,侠名远扬,世代受人敬仰。1723年,雍正皇帝亲书“乾坤正气”匾额,并敕令高悬于关帝庙楣,以期发扬光大。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脉络略述如下。

蒋发首传邢喜怀。蒋发学成回乡后,与当地的拳师较艺,无人能敌,他的太极拳艺因此远近闻名。王宗岳在他离开山西时对他说,他所学的太极拳不可随便传授,但不是不传人。如果没得到可传的人就不传,如果得到可传的人一定要尽心尽力传授。如果得到可传的人却不传授,就如同绝了后代一样。如果能广泛传授更好。蒋发曾经应乡邻的邀请,外出教授太极拳,白天给别人当把式(长工),晚上教东家的一些子侄练太极拳。由于劳动一天很疲劳,他便教了一套起势面南、收势朝北的太极拳,这样,在学生练拳的时候,他便可以在南面多休息一会儿。蒋发的报酬是每年一担麦子,母亲在家做一些纺织品贴补家用。赵堡镇有一个繁华的集市,蒋发经常拿一些纺织品到集市上摆卖。镇上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叫邢喜怀,十分仰慕蒋发的拳艺,千方百计地接近蒋发。每当蒋发摆卖时他就把蒋发的东西高价买入,过后低价卖出,并从各方面周到地照顾蒋发。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蒋发感到邢喜怀为人忠厚,在赵堡镇口碑很好。后来,邢喜怀亲自登门恳请蒋发到他家里教拳,并给他安排一个院落,雇了一个丫鬟伺候他的母亲,每年给三担小麦的报酬,而且蒋发不用干其他活,只专心练拳教拳。蒋发被邢喜怀的真诚感动,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还将王宗岳所传太极拳秘诀、论著等传给邢喜怀。邢喜怀技达神明,一生擅长的是太极春秋大刀,他所用的大刀刀头重30斤,刀柄是桑木做的。

邢喜怀再传张楚臣。张楚臣是山西人,他到赵堡后,开始是经营鲜菜铺,后来生意兴隆,就改为粮行。他品行端正,在赵堡镇备受尊敬。邢喜怀与他结识后,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邢喜怀将赵堡太极拳传授给他。

张楚臣传陈敬柏和王柏青。陈敬柏的家族从祖父陈文举开始在赵堡镇落户,父亲陈来朝出生在赵堡。陈敬柏名叫陈基,敬柏是他的字。张楚臣见陈敬柏人品端正、办事可靠,就收他为徒,传他赵堡太极拳。陈敬柏武功高强,广收门徒,将赵堡太极拳推到了鼎盛时期。据说跟他学拳的有八百多人,其中得他一技之长的有16人,得到他基本传授的有8人,而全面继承他拳艺的只有张宗禹一人。陈敬柏神奇的太极拳功夫在他晚年还保持着炉火纯青的状态。在赵堡,至今还流传着他年过八旬与人比武的故事。山东有个外号“黑狸虎”的武士,勇猛异常,曾经在一次切磋技艺时败给陈敬柏。10年后,他又来到赵堡镇,要找陈敬柏讨回面子。这时,陈敬柏已经八十多岁。两人在玉皇神庙柏树林中交手,“黑狸虎”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步步紧逼,招招致命。陈敬柏步步相让,圈圈连环,将“黑狸虎”的凶猛进攻一一化解。陈敬柏且战且退,来到一棵大柏树前。“黑狸虎”以为陈敬柏年老力衰,没有还手之力了,他紧追上前,用出绝招“黑虎掏心”,左手出其不意地在陈敬柏面前一晃,右手如迅雷般直奔陈敬柏胸口。陈敬柏应以赵堡太极拳中的“伏虎”招法,不理“黑狸虎”左手的虚招,身体稍微向左引化,左手往下一搂“黑狸虎”的右拳,右拳佯攻“黑狸虎”胸前。“黑狸虎”急忙用左手格开陈敬柏的右手,陈敬柏乘势以一个“分门桩”把“黑狸虎”挤飞出去,“黑狸虎”的头正好撞在大柏树上,当场毙命。不久后,陈敬柏也去世了,家人把他安葬在赵堡村西北。故有“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柏”之说。陈敬柏的孙子陈鹏也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代名家。现在,陈敬柏在赵堡镇的传人有两支,现任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陈学忠就是陈敬柏的后人。

近年来,在陕西铜川发现了张楚臣的另一位传人王柏青保存的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等人的拳论,以及他自己所写的太极拳论著《太极秘术》。王柏青在雍正六年(1728年)所写的序言中说,他跟张楚臣学赵堡太极拳学了四十多年。从王柏青太极拳论著中关于赵堡太极拳“以神打人”“以气打人”“以形打人”的绝妙论述看,他是一个武功非常高深的太极拳大家。从《太极秘术》看,在张楚臣年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著作已经在赵堡太极拳门人中流传。但是现在无法考证王柏青是哪里人,如果不是赵堡村人,那么赵堡太极拳在蒋发先师后的第二代传人,就可能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规矩。

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是赵堡镇人,关于他的记载流传不多。除了历代相传他是陈敬柏的传人之外,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中有记载:“陈(敬柏)先生欲扩张此术……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先生一人。”

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从小跟爷爷张宗禹习拳,在赵堡被称为“神手”“神拳”。张宗禹临终前将太极拳的拳谱和绝艺传给张彦,张彦不负重托,下苦功练拳,功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张彦一生行侠仗义,专好打抱不平,很多故事流传于世,著名的有在山东曹县为民除“三害”,当地人尊他为神。

张彦传陈清平和张应昌。关于张彦传陈清平,据陈敬柏后人陈学忠的家传资料记载,张彦与陈敬柏的孙子陈鹏是朋友,陈鹏介绍陈清平给张彦,说陈清平为人正直、年轻好学,并且十分喜爱太极拳艺,请张彦收他为徒。张彦听从了好朋友的建议,将太极拳传给陈清平。陈清平的祖上从山西迁入温县,落户在赵堡镇小留村,到了十三世,陈万拔、陈万选兄弟俩从小留村迁入王圪垱村。陈万拔有两个儿子陈锡辂和陈锡章。陈锡辂又从王圪垱村迁入赵堡镇,陈锡章仍住王圪垱村。陈锡辂就是陈清平的父亲,在赵堡镇上开粮行、棉花店、酒作坊,道光二十五年冬(1845年)病逝。陈清平1795年生于赵堡,父亲去世后他继承家业,1868年去世。

陈清平是赵堡太极拳历史上一位具有改革开拓精神的宗师,他除了将拳艺传给儿子陈河阳、陈汉阳外,还教了很多徒弟,并且因材施教,将赵堡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总结形成了赵堡太极拳的代理、领落、腾挪(杈拖)、忽雷四种练功方法,这四种练功方法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内劲转动、内丹修炼、拳理拳法运用,实是一致的。陈清平的传人有陈景阳、陈汉阳、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武禹襄、张敬芝等人。和兆元善练赵堡太极拳的代理架,曾走镖赴京,与武林界切磋,一时威震京城,并受封武信郎。任长春精领落练法,善教学,被誉为太极拳名家。李作智善练腾挪架(杈拖),拳艺远近闻名,其徒于1931年参加开封打擂名列前茅。李景颜有“铁胳膊”之称,长于忽雷架。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仰慕太极拳术,后到赵堡镇拜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时逢陈清平遭遇官司,武禹襄就通过在舞阳县当县令的哥哥武澄清疏通官场关系,使陈清平幸免于难。陈清平十分感激武氏兄弟,就将赵堡太极拳的精要练功方法教给武禹襄,并传他太极拳秘诀。后来,武禹襄将陈清平所教发扬光大,创编了武式太极拳。

张应昌是张彦的儿子,被尊为“少师”。有资料说张应昌得到了陈清平的传授。据道光三十年六月重修的赵堡五道将军堂碑记载,张应昌是当时的执事会首。根据当地风俗,能当会首的必须是40岁以上的人。道光三十年时陈清平55岁,张应昌的年纪应与陈清平相差不大,他也应得到了张彦的传授。

在赵堡太极拳的历史传承中,陈清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社会上一直流传着陈清平入赘赵堡的说法,这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2016年3月,因引渠灌溉工程从赵堡村西经过,赵堡村几处坟地需迁移,陈通家祖坟也在迁移之列。陈家祖坟于3月20日挖出,一共有32口棺材,3月23日葬于村东(图1、图2)。由此可见,陈清平的祖上已在赵堡村定居。

图1 陈家祖坟迁移现场照片

图2 陈清平墓墓碑

在3月21日迁移陈家祖坟时发掘出陈清平的墓碑,碑上刻有墓志(图3),原文如下:

图3 陈清平墓志铭(拓片)

皇清太学生云西陈公

墓志

公,讳清平,温东赵堡家也。锡辂公生子三人,长即公,其次清安,又次清光。兄弟怡怡。公母氏任,谙家政,为公娶王氏佐理焉。生子二,长河阳,幼入邑庠,次汉阳,早没无出。侧室耿氏生女一。女子共四。孙一,钧,女孙一,皆河阳出。公生于嘉庆元年九月十一日,卒于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享寿七十岁。

同治四年十月下旬志

进入20世纪,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30年代。

19世纪末,社会内部震荡,动乱不断,赵堡太极拳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转入低潮。在20世纪20~30年代,赵堡太极拳才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张敬芝、和庆喜的授拳和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书的出版。

张敬芝是张应昌的传人,他长期在赵堡教拳,将太极拳传给了村人王连清和侯春秀等人,在赵堡镇影响较大。和庆喜是和兆元的孙子,从小得到祖父的传授,到中年时因家庭困难而弃拳经商。到他70岁左右,国家提倡武术强种救国,他就在师弟陈桂林的协助下重新教拳。当时向和庆喜学拳的有郝玉朝、郭云、郑伯英(字锡爵)、和学敏、郑悟清等人。郑伯英参加了1931年在开封举行的国术比赛,并勇夺冠军。

杜元化是任长春的传人,他在青年时接触赵堡太极拳就被这一绝艺折服,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拳,终于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在被聘为河南省国术馆教授时,他将老师所传和自己的体会以及在赵堡名师张敬芝的帮助下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以极大的热情写成赵堡太极拳的划时代著作《太极拳正宗》。这部著作包含赵堡太极拳的源流、理论、练法、架式以及有关秘诀等内容,保留了赵堡太极拳一些近乎失传的理论和秘法,是一部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赵堡太极拳全貌的著作。这本书一经出版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在当代,对太极拳运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还与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等人参与了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的订补工作。

在赵堡太极拳进入较好的发展时期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占领了整个河南。同时,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家园,蝗灾连年发生,毁坏了庄稼。赵堡太极拳传人流离失所,被迫到处逃荒,赵堡太极拳的发展也进入低谷。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赵堡太极拳的恢复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武术,赵堡太极拳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20世纪30年代末,逃荒到陕西西安的赵堡太极拳传人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等人开始在社会上传授赵堡太极拳,并参加了一些比赛。

郑伯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西安市武术协会。1952年5月,他参加西北五省武术观摩大赛,表演了赵堡太极拳,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后来他在西安公开传授赵堡太极拳,再次闻名于世。赵堡太极拳的另外两位传人郑悟清、侯春秀也在西安广泛传拳。从此,居住在西安的赵堡太极拳传人将太极拳推向社会,并辐射到西北数省。

在这一时期,赵堡太极拳在赵堡镇也得到逐步恢复。赵堡太极拳名家王泽善和另一位拳师陈照丕一起在温县举办太极拳培训班,较早地推广了太极拳。王泽善在赵堡任武术教师,主要教授赵堡太极拳和各种器械,曾率赵堡镇武术队参加了省级和市级的武术表演赛。每逢节假日,他便带领武术队在赵堡镇各乡村表演赵堡太极拳。太极名家刘士英此时也由僧人还俗,向村人传授赵堡太极拳。在赵堡村,村民们也对自己祖上所传的太极拳进行了回忆和整理,出现了一批认真练武的青年人。在西安的赵堡太极拳传人张鸿道等人也纷纷回到赵堡,传授、指导赵堡太极拳的练习,特别是向后起之秀传授赵堡太极拳的技击要领,对赵堡太极拳的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当赵堡太极拳蓬勃发展时,“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太极拳不能公开练习了。过去传承下来的大量太极拳资料、遗物、兵器等被当作“四旧”销毁,大批太极拳名师、爱好者被批斗,太极拳的传播再次遭受挫折。但是,很多赵堡人认为,太极拳是祖上留下的宝贵文化和财富,不能断,也断不了。他们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练习,赵堡太极拳在民间才得以继承下来。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赵堡太极拳发展到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出了挖掘整理民间武术的号召,为赵堡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赵堡太极拳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国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1980年,在赵堡乡(当时的称谓)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赵堡太极拳总会成立,会长由赵堡村领导吴金增担任,副会长为侯魏邦、王海洲、陈学忠、王庆生、郑钧、刘耀森等,秘书长和学俭,总教练由王海洲兼任。总会对赵堡太极拳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总会联络了散居全国各地的赵堡太极拳传人,提出了“进一步弘扬赵堡太极拳,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的口号。总会在赵堡村设立13个太极拳授拳点,在中小学开设太极拳课程,安排专人收集赵堡太极拳的历史资料、遗物等,并对赵堡太极拳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同时,还筹集经费,成立赵堡太极拳武术队,培养赵堡太极拳人才。打破赵堡太极拳“拳不出村”的村规,安排拳师认真教授来村学习的太极拳爱好者,并向居住在赵堡镇的太极拳拳师颁发证书,鼓励他们走出赵堡到全国各地授拳。

赵堡和各地的太极拳传人还将各自的赵堡太极拳套路、理论、秘诀整理成书出版。王海洲先后编写出版了《秘传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剑、太极拳、太极棍、太极单刀、太极春秋大刀、太极散手合编》《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赵堡太极拳诠真》《赵堡太极拳十三式》《赵堡太极拳秘传兵器解读》等图书以及VCD教学光盘等;刘会峙出版了《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原宝山出版了《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宋蕴华出版了《赵堡太极拳图谱》,等等。这期间,关于赵堡太极拳的书籍大量面世,为世人进一步了解和深入学习赵堡太极拳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近30年来,赵堡太极拳总会积极组织赵堡太极拳名家和选手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太极拳会议和赛事,大力宣传赵堡太极拳的独特理论、技击方法和养生之道。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赵堡太极拳组织。美国、日本、德国、葡萄牙、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也来到赵堡镇学拳,一些国家还成立了赵堡太极拳研究会。

二、杜元化与《太极拳正宗》

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于1935年在河南开封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赵堡太极拳拳理拳法的重要著作,对于赵堡太极拳习练者以及武术史研究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根据《太极拳正宗》自序中的叙述,杜元化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人(今沁阳市),1869年出生在西尚镇义庄。受本村尚武传统的影响,杜元化自小随本村牛玉璠老师学拳,包括七十二路战捶、炮捶、五合、六合、七贯等外家拳术。后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拜任长春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历经五载,直至任长春仙逝。三年劲始过,懂得铅汞之意,再二年学完全部手法。任长春教拳都是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始讲授太极拳秘诀,杜元化将这些秘诀进行回忆并一一记录下来。任长春去世后,杜元化又到赵堡镇向师叔张敬芝学习拳。杜元化尊师重道、持之以恒,深得师传,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赵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1931年,杜元化通过考试成为河南省国术馆武士,兼任裁判,并开办武术班教授赵堡太极拳。至第二期,学员自行筹集资金请杜元化将他所学之赵堡太极拳编辑成册出版,以便他们研读学习。不过,书编成后,资金却出了问题,导致无法出版。杜元化非常伤心,甚至因此离开国术馆。后来,学员们将出版资金追回,才使《太极拳正宗》一书于1935年得以正式出版。可见,杜元化对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书籍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

三、如何阅读和理解《太极拳正宗》

《太极拳正宗》是赵堡太极拳的一本启蒙书。杜元化在书中运用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来讲述太极拳,首次提出并构建了赵堡太极拳的理论和训练体系,指出赵堡太极拳的核心秘密在于背丝扣,真正的秘诀是“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习练赵堡太极拳自始至终必须遵循七个规则,历经七层功夫,做到一式之中十三劲俱现,通过四肢上十三劲的长期演练修炼出丹田内的背丝扣,继而由丹田的内动带动四肢百骸的运动,从而实现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功效。

《太极拳正宗》以陈泮岭序、刘丕显题词、太极拳溯始、自序、太极拳启蒙序、太极拳缘起、练法、太极拳启蒙规则、总括、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太极拳总论(附歌)、太极拳目录、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背丝扣图解、太极拳启蒙练法四则、背丝扣详解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共计138页,内附99张背丝扣图和100张动作图。全书虽然以半文言文编写,但由于采用繁体字印刷,竖排无标点,给现代读者阅读造成较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读者对本书的理解。这次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邀约,将《太极拳正宗》一书再次影印出版,同时附以简体字版本,希望能够给读者清除阅读障碍,使读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书中所载拳理拳法的理解上,使读者拳艺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期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赵堡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

下面就依章节顺序简要地介绍一下各个部分,便于读者在阅读前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如果需要进一步理解本书,可参阅199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

《太极拳正宗》的第一部分,是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和副馆长刘丕显为本书作的序和题词。陈泮岭馆长在序言中首次提出“赵堡镇之太极拳”的概念,认为赵堡太极拳虽“湮没弗彰”,却“名实相副”。

在第二部分“太极拳溯始”中,杜元化简单地讲述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蒋发先师将太极拳传入赵堡后的传承,在前面部分已经详细叙述过了。但王宗岳之前的源流,一直存有争议,而道门中的传承历来有言祖不言师的传统,更是给太极拳的源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书中记载,王宗岳在教拳的时候告诉蒋发先师,太极拳历史悠久,有歌为证:“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认真分析,可看出此歌道明了太极拳的真源,又通过隐语说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得道成仙的功能。蒋发先师学成归家之时,其师王宗岳嘱咐他:“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汝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这说明,赵堡太极拳有着严格的择徒要求,师父对徒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后,方能决定传与不传。任长春告诉杜元化说:“此拳本是修身炼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此语道破太极拳的真实功能:太极拳是以人身比天地,以人身之动作仿太极,使人延年益寿而已。

第三部分是“自序”,杜元化讲述了自己学习赵堡太极拳的经历以及编著本书的缘起。“自序”通过任长春与杜元化的一问一答,说明太极拳是一种“本乎天道”、遵从“自然”的拳术。任长春告诉杜元化说:“人身即天地,天地即太极,太极之内分出先后天。练斯拳者,以后天引先天,其中有无数层折,均须一层挨一层,不得躐等,否则无效。练至心肾归丹,催动铅汞,安轴安轮,并且与天地合德,指人腹背而言;与日月合明,指人耳目而言;与四时合序,指人肺肝而言;与神鬼合吉凶,指呼吸而言。能明此,延年益寿。”此番精彩对话令杜元化神往,他下定决心拜任长春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

第四部分是“太极拳启蒙序”。在这里,杜元化首次引入“背丝扣”的概念。杜元化认为,人身的背丝扣是天地之根源,即太极之根源,是无极之中的背丝扣,是练人身太极的基础,两仪、四象、八卦以及太极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化的。在初习太极拳时每式都在划空圈,处于混沌混圆状态,在逐步增加三直、四顺、六合等规则后慢慢形成背丝扣。本章节名为启蒙(也叫“联”),虽然是入门功夫,却也是贯穿全书的纲领,是太极拳的本体论。

第五部分是“太极拳缘起”。“太极拳缘起”是一个“无极图”,也就是一个空圈。此时,天地未分,阴阳未成,一片混沌。但是,其中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似乎有阴,似乎有阳,恍恍惚惚的。这个就好像在习拳之初只知道一味地划空圆圈,手上、脚下不懂得阴阳,但在划空圆圈的过程中又似乎能感觉到阴阳变化的存在,懵懵懂懂,这种状态便是处于无极之中。

第六部分讲述了赵堡太极拳的“练法”。杜元化以天地之混圆、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来比人身,说明在练习太极拳时也必须从混圆、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做起。只有刻苦修炼,将层层练过之后,才知道混圆一变即是背丝扣,背丝扣再一变即成太极。

第七部分是“太极拳启蒙规则”。杜元化详细讲述了练习赵堡太极拳必须遵循的七个规则及其具体要求。正如上段所讲的,只有在混圆之中不断加入七个规则的要求,方能练成背丝扣、练成太极。因此,这七个规则是任何一个赵堡太极拳练习者必须首先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否则难以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的功用。

第八部分是“总括”。杜元化列举出了赵堡太极拳的“四梢”,要求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气行四梢”。但是,赵堡太极拳的“四梢”与其他各派略有不同。赵堡太极拳的“四梢”是指“牙齿为骨梢,舌头为肉梢,指甲为筋梢,毛孔为气梢”。除了骨梢、肉梢、筋梢都是一样的外,其他各派太极拳的第四梢都是指血梢,即“发为血梢”。因此,杜元化的提法有所发展,更能确切地体现赵堡太极拳的独特之处。蒋发先师的拳诀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其中”,就是说太极拳要练到每个毛孔都打开,能感觉到非常细微的变化,异常灵敏。

第九部分是“总歌兼体用连联解”。提起太极拳的十三势,一般都认为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八门五步”。在这个章节中,杜元化提出了赵堡太极拳独特的十三式概念,即“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十三个字,并结合道家哲学理论,总结出赵堡太极拳的七层功夫,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以“联”为体,七层功夫为用,一层挨一层,一层密一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得躐等。杜元化在书中对每层功夫的状态、练法及用法都做了精辟的描述,并明确指出“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也就是说,“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紊。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杜元化认为学习赵堡太极拳是有秘诀的,而且必须要有正宗传授。

第十部分为“太极拳总论”。杜元化将陈清平传下的“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这一歌诀逐句进行注解,认为这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时的要求,而背丝扣正是练习赵堡太极拳彻头彻尾的真功夫。两张附图描述了习练赵堡太极拳时左、右两手六阴六阳的变化路线,当左手从六阴逐渐变为六阳时,右手则从六阳逐渐变为六阴,反之亦然。其实,把两张图叠在一起,便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这里需要读者认真揣摩,后面各势的背丝扣图与此紧密相关。

第十一部分是“目录”。杜元化将赵堡太极拳分为十三节,共六十四势。

第十二部分是“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书中讲:“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书中绘有十三式手法起源图,这是赵堡太极拳的奥妙所在。起源图中包含上下两组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每组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十三劲俱全”,而两组一上一下颠倒组合在一起则可以理解为两个人在互相推手。起源图的中间有三句话,即“流行者气,对待者数,主宰者理”,这是理解十三式手法图的难点。为此,可以把这三句话理解为赵堡太极拳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流行者气”,即初练时是运用身体四肢的动与静,促使体内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时间久了气血动转自然就有了规律,最后形成丹田运转来带动全身各个部位;第二层是“对待者数”,主要是讲赵堡太极拳一百零八式的攻防意图以及在技击中的应用,即赵堡太极拳以阴阳化生为主宰,以动静机变为实践,上用八法(八卦)变化,下用五行配合;第三层是“主宰者理”,即赵堡太极拳自始至终用“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静分动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三个秘诀作指导,要求在每一式的演练中同时体现这三个秘诀,方能练出太极拳的功效,同时也说明了“拳无理不精,理无拳不明”的道理。杜元化在本书的最后一页对十三式手法图的绘制做了特别说明:“余所编皆系余师任老夫子所传,其一生所绘总图及十三样手法之图仅两见。在先,与余师兄陈四典绘过一次,陈已没世,其次余焉。此外,未闻再绘。”这段话道明了十三式手法图的来源。

第十三部分是“背丝扣图解”。杜元化在这里绘制了六十四势的手上背丝扣图,共计99张,并通过以线条配“起、折、止”等文字说明的形式将每势双手上的向背、顺逆变化表达出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其中,部分拳势绘有多个背丝扣图。

第十四部分是“太极拳启蒙练法四则”。杜元化在进一步叙述六十四势的练法之前,议定每势的动作、变化、姿势、方向四个方面,并将该势的背丝扣变化图、动作文字说明、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动作姿势图以及方向集中在一个页面,方便读者阅读。同时,杜元化也再次强调,本书为太极拳启蒙,叫“联”,是赵堡太极拳的本体论。按照本书的四则练过之后,才能进入“一圆即太极”等七个“用”的层面。

书中的后续内容,是详解六十四势。这部分图文并茂,文字相对容易理解,读者认真揣摩即可明白,不再赘述。

最后,衷心感谢参与本书编辑的弟子以及杜元化后人的支持。

王海洲 bvY/GEzi2yTDsEiHEx3NEiA5aBl0sywNmpgrrvPzNHYpkXtWMKXZu4G2km6M6J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