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拒绝平庸”的科研状态

在我们这个科研写作团队的会议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叫作“拒绝平庸”。

这应该是全体成员的共同看法。在互联网微信时代,信息交换频繁,东拼西凑的快餐式抄书成为风气。连大学教授的论文和学生的学位论文也如此,或花钱雇抢手代写,或在网上搜寻海量资料东摘一段西抄一节,学术风气不正是一个方面;而网上洪水般铺天盖地蜂拥而来的信息成果,也的确让人晕眩。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知识界百废待兴,人人都想在学术上焚膏继晷、卧薪尝胆,希望建功立业开宗立派不同,今天的浮躁和泛滥,在各行各业里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在书法界,在当代书法批评界,情况也不乐观。二十年之前还有不少原创性成果,流传至今,仍然在学术开拓性方面和质量方面不逊于时,但今天或这十多年间,当代书学的大工程项目极少,也缺少在书法批评方面的代表作,甚至也拿不出像样的评论成果,更别提还要以书法批评去横向影响音、美、剧、舞等领域的艺术批评风气,甚至还期望以书法评论来构成整个艺术评论大格局的中坚成果了。

理论上的原创越来越难,氛围在渐渐稀薄,生活学习工作都太匆忙。阅读的风气习惯,让位于通过看网络看手机来获取大众信息,连报刊也少人问津了,至于书籍阅读,亦处在迅速锐减的过程中。总之,今天已经迅速坠入到一个“平庸”的时代。如我们这样致力于著述的堪称“大部头”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更是极少有人想去啃也很少有人啃得动。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肯定不是一次显示时尚追求时髦的轻薄之举,而是集二十余有志的同道进行艰苦的思想旅行,并希望运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来完成的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法理论的大工程——为当代书法评论鼓与呼,更为一个健全的、有全方位涵盖能力的“书法评价体系”的初步成形,贡献若干年的光阴和精力。

“体系”的第一次出阵,当然在书法评论领域中(无论是古典还是当下),都堪称是一个崭新的记录。如果够有质量,它也许是一个历史记录;但也许只是一个普通记录而不具有历史价值。而“拒绝平庸”的目标设定表明,我们迫切希望它能具有历史的刻痕。

在我看来:“拒绝平庸”应该在两个方面拥有充分的时代含义:

一、“拒绝平庸”直接对接于评价体系

“体系”一定是一座艺术的宝塔,从低向高,层层叠叠,拾级而上。而既曰“平庸”,当然是低层级的。因此,构建一个“书法评价体系”,一定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先从塔基和最底层开始做起,即使“平庸”也在所不惜;但最后的目标,必定是瞄准最高层的塔尖而发,是经历平庸后的“拒绝平庸”。

大多数攀登者在起步时也会努力,但在中间层级的半高时就会中途而返、半道而止,能坚持登高攀到塔尖最高端的,一定是少数。我们的研究从一起步即立下了坚定决心,希望能携手共行,一直走到最高点而能终成正果。这即是说:有“评价体系”的层级分布,就一定有从低到高乃至最高点。我们用“拒绝平庸”的集体意志,表明我们都不甘于在低层级上满足于混得过去的及格线水平的“平庸”,而期望在书法研究、书法批评、书法评价的任何一个面向,都能走向不平庸的高峰。

二、“拒绝平庸”是针对本研究项目的著述框架而发

在本书写作启动之初,未釆用通常的做法,即从最基础开始,由低向高,先广泛发动各位作者心目中的“评价体系”的可能样本,其后再不断提高、讨论修改,最后达到希望的高度。这本来是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惯例方式。

但我们釆取的却是从高往低的反向流程,先确定一百分的高点,即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这一项目的学科规范和分布出发,它在学科原理上本来应该是怎么样的?它应该有哪些内容?它应该有什么样的高度?以此来先期明确最终目标。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先拟出各章节的基本撰写内容和详细目次,以此作为高屋建瓴的第一步,显示出一出手即要取得共识的明确的学术高度。提纲目录是可以讨论修改的。具体的修改切磋交换意见,没有禁忌;但先提出一个基本思路作一定调,后面便很难再把标准降下来,即使写作者可能会把握不住,那么团队中其他人在讨论时也一定会依据原提纲的高度来作对照、衡量、比较和斟酌、推敲——因为通过原有提纲目次的接受和讨论、咀嚼,他们已经知道这个水平线的杠子在哪里。

三、“拒绝平庸”成为一次“书法评价体系”特殊人才的专题培训活动

任何一个教学机构和教学实施过程,都不会直接指向“书法批评”评论的课程设置,而用课题引导的方式,却能有效地聚焦一些专题性很强的学术领域。我们把这次集体写作和研究,看作是一次横跨三年至五年的“评价体系”专业人才养成的思想集训组合。所以,关于本课题的时代意义、难点,尤其是它希望达到的高度,通过初始的写作提纲讨论,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参与者的脑海里;并旨在让整个团队明白,高度是不能随便降低、渗水和动摇的。

从低到高,也许可能会达不到高度;受各种条件局限包括写作者的局限,只能是提高多少是多少,尽力而为,达不到也无可奈何。而从高就低,是先确定高度,找到满分的位置。若有不够的,甚至不惜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我们实施的其实是一次或数次紧急专题培训,提出质量要求,并寻找自己的知识空缺而迅速补上,通过会议发言、辩难、论证、建议等等,帮助可能认识不够的写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完成写作任务。对二十多位写作者而言,水平认识参差不齐本来是十分正常的。但通过这样的集体写作专题讨论,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杆高度,要调整的只是自己与高度的差距,不用担心高度不够。著作完成了,自己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了。

四、“拒绝平庸”成为一次连贯的学术研讨

在几次学术研讨和修改定稿会上,参与的作者,都不仅仅作为本章节的撰稿者的单一身份,而是作为“书法评价体系”整个课题的一分子,对全课题的质量全部要负责。这就逼着每位写作者不但要关注自己负责的章节部分,还要关注同行负责的别的章节内容,提出建议,甚至会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撰写的部分在全书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章节的横向关系。

于是,就有了会议中令人十分熟悉的氛围:主撰“评估”一章的作者,对“评判”一章提出资料使用还有遗漏而希望补充;主撰“评判”一章的作者,对“评论”一章不满意,建议换一个角度;主撰“评论”的作者,又对“评审”一章太操作化太具体化而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要适当学理……不但在讨论自己撰写章节时面对批评意见要据理力争,还要去关心别家章节内容——如果这一章换了我,我会怎么表述?理由是什么?

——横向各章节的互相批评建议和参谋;

——本章节的集聚多方意见;

这样一个几轮的“评价体系”研讨会,每一个写作者在初稿、二稿、三稿后还在听取同行也许是吹毛求疵过分挑剔的意见,进行自己的筛选,作出保留、接受、不采纳的种种正反的修改建议,这样的整体感和全局观、这样的思想锤炼、这样的学术上的严苛的审视和反复推敲,论其学术质量,至少在参与研讨的写作团队成员中,可能就是人生极重要的一段学术履历,更可能是终生难忘的。

不平庸是我们的共同意愿。当然,限于我们每个人的水平,也限于整个写作团队的水平,是否真的做到了“拒绝平庸”,也还是个未知数。低水平的眼光看我们,已经够好了,不平庸了。但在高水平的视野里,也许我们仍然是平庸甚至是十分平庸也未可知。但水平高下,需要时间的打磨,短时间很难迅速收效;而能公开提出“拒绝平庸”并以此来约束我们的研究,自加压力,自断后路,背水一战,不肯推托敷衍,却至少能表明我们的志向所在,而非芸芸众生所可想见。即使这一次没有完全达到理想,还有下一次再下一次。只要有理想、有敬畏,努力不懈,终究会攀上峰顶。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构建,就像个宏大的建筑物,它的构造,一定是全面立体的、秩序井然的: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在一个宏大的空间里,灵活自如地调整自己的立场、出发点、起跳板;目标、视野、站位、过程、转换、衔接……在一个具体的空间构架中,这些分布和切割都可以面面观步步看,身历其境,身体力行。但对于一个理论构想,只凭一些完全是抽象的、理念的、思维的内容,要理解就不容易,要进行把握、区分、定位、伸延就更不容易。它表现为一种思想形态,存在于空虚之中,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立体思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素质和能力。

以“构筑”的理念来看我们这次“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思想旅行,以各分支领域互相隔离又血脉相通,互相映照又互为他者,独立的书法评价之分科是一个个独立的理论“小王国”,它们各自为政,各标新帜,各司其职,但合为一个“体系”。在当代(也包括古代)书法的价值判断中,又形成一个完整的事关评判、评估、评审、评论全方位的“大宇宙”,在其中有机生发的构造性过程中,每牵一发,必动全身,每一出招,必有回应——这样的体系构筑,正是今天在艺术圈里相对不成熟的书法界所最需要的,也是在书法圈里相对又呈现出最散漫、肤浅、稚拙的书法批评与评论所最需要的。 kz1XazCbDgxjrFQZi4ipJL7gEF1NQINrRtd1tLFGFJp1AIEQ1/RCVjvtov6ccV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