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记警钟

某位瑜伽大师X(我们这样叫他)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涌入美国的亚洲冥想教师中的佼佼者。那时我们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瑜伽大师找到我们,说他希望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能研究他在瑜伽方面的杰出才能,并且证明他的非凡能力。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生物反馈(biofeedback)作为当时的新技术能让人们即时了解诸如血压等生理机能,而仅仅通过意识是不能对这些机能有所察觉的。根据这种新的反馈信号,人们就能以更健康的方式强身健体,但瑜伽大师说他不需要反馈就能拥有这种控制力。

我们很高兴能在无意中发现一个几近成功的研究课题,然后打着别的幌子使用了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精神健康中心的生理实验室

测试瑜伽大师超凡能力的日子到了。当我们要他降低血压时,他的血压反而升高了;当我们要他升高血压时,他的血压反而降低了。我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瑜伽大师斥责我们给他喝了“毒茶”,这可能破坏了他的天赋。

我们追踪瑜伽大师的生理状况,发现他做不了他所吹嘘的那些超凡之事。然而,他却的确能够让心房颤动——一项存在高风险的生理技能。他称自己使用的方法为“狗三昧”,这个名字至今仍让我们困惑不解。

瑜伽大师时不时躲进男厕所去抽比迪烟,这种廉价的香烟(用植物叶裹几片烟草)在印度很受欢迎。不久之后,我的一位朋友从印度发来的电报揭穿了这位“瑜伽大师”的老底:他原来是一家鞋厂的前任经理,抛下妻子和两个孩子到美国来敛财。

毋庸置疑的是,这位瑜伽大师正在寻求一种营销手段来吸引门徒。在随后的抛头露面中,他一定提到了“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他那杰出的冥想能力。这预示着相关数据会被大肆包装,并再次被用于销售炒作。

面对这样的警醒事件,我们对当前的冥想研究潮流持开放又怀疑的态度——这正是科学家的态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欣慰地看到正念运动的兴起及其在学校、商业和个人生活中迅速发展——这是拓展的冥想方式,但科学一旦与营销挂钩,这些数据常常就会被歪曲或夸大。对此我们深感痛心。

冥想和货币化的结合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这是与“推销”“失望”甚至“丑闻”的结合。严重的失实、可疑的观点或对科学研究的歪曲常常被用来推销冥想。例如,一个商业网站开设一个特色博客,名为“正念冥想法如何修复你的大脑,帮你减轻压力、提高业绩”。这些观点经严谨的科学发现证明过吗?有还是没有——尽管“没有”,也太容易被忽略了。

在这些尚不确定的发现中,一些振奋人心的观点得以疯狂传播:冥想使大脑的执行中心(前额皮质)变得更厚,而能够触发战逃反应的杏仁核则变得更小;冥想将我们大脑中的情绪定点转向一个更积极的范围;冥想可以延缓衰老;冥想可以治愈糖尿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

如果再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支撑这些观点的研究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证实。这些研究发现或许经得起深入分析,或许根本不堪一击。

例如,关于杏仁核收缩的研究报告使用大脑尺寸测量法,如今,这并未受到神经学家的青睐。一项被广泛引用的研究声称人的衰老过程可以变缓,这项研究所使用的疗法非常复杂,包括冥想疗法,但也加入了特殊饮食和剧烈运动疗法,因此冥想本身的作用依旧无法凸显。

尽管如此,社交媒体依旧充斥着此类内容——夸张的广告文案无比诱人。因此,本书中的视角一定要基于严谨的科学验证,从而明察秋毫,剔除那些夸大其词的论断。

即使是善意的支持者也缺乏相关的引导,无法辨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可疑的,或者哪些纯粹是无稽之谈。处在狂热的浪潮中,我们很难快速清醒过来。

本书前三章介绍了我们在科学的直觉感召下进行冥想研究的初步尝试。第四章至第十二章讲述了这次科学之旅,每一章都关注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注意力或同情心;每一章最后为“小结”,供那些只对我们的研究发现(而不是研究过程)感兴趣的人阅读。在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中,我们到达了梦寐以求的目的地,分享了对迄今最卓越的冥想大师进行研究后的惊人发现。在第十三章中,我们列出了冥想益处的三个层级:冥想初学者、长期冥想者和世界级水平的瑜伽修行者。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将畅想未来,讨论这些发现为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裨益。 oJK8Bt+67M0b0Ws4jlZGt9hk4Aj8AiKoOPUSL5TG01M4tIJNDuK1+oieSJh18x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