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深入的冥想方式

1974年秋,理查德从印度回到哈佛大学参加一个关于精神病理学的研讨会。他留着长发,衣着打扮紧跟当时剑桥的时代潮流,还系着彩色编织腰带。教授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就是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怪异。”这番话令他大吃一惊。

理查德告诉他在哈佛大学的教授,他想写有关冥想的论文,教授立刻直言不讳道:“这将会直接断送你的职业生涯。”

丹尼尔开始使用真言研究冥想的作用。听闻此事,他的一位临床心理学教授质疑道:“真言和我那些病人不停说的‘呸呸呸’有什么不同呢?” 丹尼尔回答道,秽语是精神病理学中无意识的表现,而无声的真言重复是意识专注后油然而生的。教授对他的解释颇不以为然。

这些都是学院负责人对我们的研究表示反对的典型反应。他们仍然习惯性地否定任何与意识有关的研究——这或许是他们处理完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和理查德·阿尔珀特(Richard Alpert)事件后出现的一种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利里和阿尔珀特被断然逐出学院,原因是他们竟然让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试验迷幻药。虽然我们入学时这件事已经过去5年了,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即便我们的学术导师将我们的冥想研究视为一条死胡同,但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研究。我们有个大胆的猜想:冥想除了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外,其真正的益处是塑造持久的人格。

重塑人格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的终生追求,我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相互协作。在印度的那些年,丹尼尔作为早期研究者,研究了起源于亚洲的重塑心智的方法,但在他回到美国后,他并没有成功地将从冥想中获得的有益变化以及相关古老练习方式传达给当代心理学界。

理查德在冥想上的个人经历促使他数十年来致力于相关科学研究,以便为我们重塑人格的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今,他的研究团队得出的数据已经验证了那些似乎只是幻想的故事。作为冥想神经科学(contemplative neuroscience)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一直在培养下一代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充实理查德的研究。

当拓展的冥想方式越发令人欣喜若狂时,人们常常错过另一种方式——深入的冥想方式,这已经成为冥想真正的目标。正如我们所见,冥想最引人入胜的不是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或更加敏锐的业务能力,而是让我们更接近美好的本性。

一连串有关深入冥想方式的发现,大力发展了积极潜能上限的科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深入的冥想方式可培养持久的品格,如无私、沉着、钟情、同情,这些品格都有助于重塑正面人格。

如果当代心理学界愿意洗耳恭听,那么我们的研究对其而言似乎是一则大新闻。不可否认,除了我们在亚洲遇到一些大师后所产生的直觉、古代禅修经文的论断以及自己对这种内在艺术的初步体验外,我们有关人格重塑的理论一开始缺乏足够的支撑。现在,在受到几十年的冷落之后,过去几年里的诸多发现终于证实了我们早期的直觉。直到最近,科学数据才趋于完善,证实了我们的直觉和经文的论断:研究中所揭示的人类心智的深刻变化显示出人脑还有与平常迥然不同的功能。

相关的大量数据来自理查德的实验室,这是唯一一个对几十位冥想大师(这些大师主要是瑜伽修行者)展开研究并取得成果的研究中心。该实验室里有关深入冥想的资源也最为丰富。

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灵性传统之一,冥想秘而不见,现代人对其也颇感困惑。要想为冥想提供科学方面的证据,这些貌似不太合适的研究参与者就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可以分享有关人类心智深刻转变的科学依据——这将大大改善人类对心理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这种“苏醒”(深入冥想的目标)观点似乎为古老的童话增添了现代气息。然而,理查德实验室的一些数据是在本书出版之前刚刚发布的,数据证实了思想和行为方面显著的积极转变,也证实了对深入冥想方式的长期研究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Kcu+IAy+3U3TUCRzJEopi+0iVJaIye5Pek7c78/jlI63ilBmwEIk5FefF9PIk6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