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人格图谱的消极端开始讨论人格重塑问题,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例。杏仁体扮演有刺激作用的神经雷达角色。巨大的创伤会触发杏仁体的临界点,从而控制大脑其他部分以回应它所认定的紧急情况。 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无论接受何种治疗,都无法摆脱创伤经历,还会出现连串的神经反应,包括回忆闪现、失眠、易怒和焦虑障碍等情绪混乱,而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则不会出现如此激烈的反应。
反之,我们再转向人格图谱的积极端:有安全感的孩子明显受到积极的神经影响,其大脑发育过程中有父母的呵护和他人的关爱。童年时期是大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成年时期的大脑有重要影响,帮助人在心烦意乱时冷静下来。
我们对人格特质的兴趣不局限于健康图谱,而是向着更大的受益范围发展。这些极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平和心和同情心,是冥想传统中心理训练的目标。我们用“重塑人格”一词来表示这个十分积极的范围。
神经可塑性为反复训练创造持久的人格品质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少数优秀的瑜伽修行者、梵学家、僧人等拥有这类品质。人格重塑符合古代关于更高层次的持久转变的描述。
让内心摆脱困扰以减轻人的痛苦,这是科学界和冥想界的共同目标,但是,除了崇高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实际的潜力:拥有生机勃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