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写作在他政治上失意之前就开始了,他有多种著述,著名的有《飨宴》(诗与评论的合集)、政论文《帝制论》(政治哲学著作)、论文《论俗语》(关于平民文学的研究),还有前面提及的《新生》(倾诉对贝阿特丽丝的爱的诗篇),当然,还有《神曲》。有意思的是,其他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作的,文学性的《新生》《神曲》则是用“俗语”写成的。所谓“俗语”就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为主,兼采其他方言的语言(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意大利语)。“俗语”是相对于拉丁文而言,当时通行的书面语是拉丁文,不仅是意大利语,后来的英语、法语等,当时都属“俗语”的范畴,属于平民的语言,和拉丁文的关系,有点像新文化运动之前我们的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文人著述,通常都是用拉丁文,那才被人看重,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但丁希望不仅是精通拉丁文的神职人员,一般人也能读他的诗,于是就用“俗语”来创作。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可以说,是但丁“无中生有”地创造了意大利语(他自称《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的)。故他被尊为“意大利语之父”,法国人还戏称意大利语是“但丁的语言”。
但丁本人最看重,也最呕心沥血的作品是《神曲》,这样一部呕心沥血、用尽全力的诗篇,用“意大利语”来写,足见他对自己、对“俗语”的信心。几百年后,胡适在中国倡导白话文运动,就举但丁为例,说明俗语终将取代文言文的必然性。
前面说到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这地位就是由《神曲》奠定的。对现代人来说,这部书是一部天书,不仅中国读者,西方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此书相遇,也会觉得格格不入。
多雷插图《天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