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1.5 / 规范信息

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以及人该采取的行动

虽然记述信息和评价信息各有各的特征,但是二者都属于描述性的信息。也就是说,二者都是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对地,接下来我要说明的规范信息,则是用来表示情况或现象“应有的状态”,以及建议某人“该采取的行动”。例如:

(1)“这个宝特瓶的容量 应该要有 500 毫升。”

(2)“游客 应该登上 东京铁塔。”

(3)“机构投资人 应该买进 T 公司的股票。”

这些都属于规范信息:(1)表示事物应有的状态,(2)和(3)则是建议某人应该采取的行动。规范信息经常以“应该怎么样”或者“应该怎么做”的形式来表现。现在,大家就可以区分描述信息(包括记述和评价信息)与规范信息了。

可是,规范信息有很多种表现方式。例如,请求式的“拜托你,登上东京铁塔吧”,还有命令式的“你一定要登上东京铁塔”。前者态度比较温和,后者态度比较强硬。不管是哪一种,二者都表达出规范信息:“应该登上东京铁塔。”另外,像是“本公司应该并购竞争对手 E 公司”、“应该废除死刑”等政策性的提案或建议,都属于规范信息。

运用评价信息,对大家产生规范效果

就像记述信息会被解读成评价信息一样,评价信息有时候也会被当成规范信息。例如,“并购 E 公司是个 不错的 主意”、“ 最好 废除死刑”,就是如此。它们都属于评价信息,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它们理解为“你应该并购 E 公司”、“应该废除死刑”的意思,当成是促使行动和建议的规范信息。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则信息是“为了恢复本公司的业绩,拥有××技术是必要的”,你觉得这则信息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以较广义的范畴来说,这则信息属于描述性的信息,不属于使用“应该”两字的规范信息,因为它只是描述这个技术是必要的而已。那么,它属于描述性的信息当中的哪一种呢?这个信息是基于某种价值观或某种评价标准所做出的结论,而且告诉我们××技术是必要且重要的,所以属于评价信息。

但是,很多信息接收者会把“为了恢复本公司的业绩,拥有××技术是必要的”这个评价信息,解读成规范信息。原因在于,他们心想,如果欠缺必要的技术,那么“本公司应该开发××技术”、“本公司应该取得××技术”或者“本公司应该并购拥有××技术的公司”等。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把它解读成类似上面的几则规范信息。相反地,假设这家公司已经拥有这种必要的技术,那么“拥有××技术是必要的”这则信息,则会被解释成“本公司必须保护××技术”、“不可以外流”等规范信息。

心存“行动原理”的默契,让对方听话就范

为什么评价信息会被当成规范信息呢?这是因为评价信息里面潜藏着连接评价与规范的 行动原理

假设刚才的评价信息“并购 E 公司是个不错的主意”,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应该并购E公司”,那么我们可以假定这其中潜藏着一个行动原理:“不错的主意应该被执行。”同样,“最好废除死刑”这则评价信息,也因为这个行动原理而被解读成“应该废除死刑”。

让我们复习一遍,接收者之所以会将记述信息解读成评价信息,是因为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评价信息之所以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则是因为解读过程中潜藏着行动原理。

接下来,我们用评价信息“为了恢复本公司的业绩,拥有××技术是必要的”,被解读成规范信息“本公司应该开发××技术”这个例子,来详加说明。

本公司如果欠缺某种必要技术,业绩会持续低迷,而业绩持续低迷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换句话说,处于缺乏必要技术的状态,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当问题很严重时,我们会根据什么样的行动原理来处理问题呢,把大问题摆在一旁吗?不会吧,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应该解决问题”。就是基于这个行动原理,大家才会把原本的评价信息链接到规范信息“必须取得必要的技术”。我将完整的思考流程整理如下:

(1)“××是必要的”

(2)“缺乏必要的××,是一个大问题”

(3)“必须解决问题”

(4)于是,“必须取得必要的××”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的思考会无意识地跳过(2)和(3)的语言,因此当我们读取到(1)的信息时,脑海中马上浮现(4)“必须取得必要的××”。事实上,这其中潜藏着行动原理:(3)“必须解决问题”。另外,“不可或缺的”这个形容词,与“必要的”几乎是同义词。

总而言之, 规范信息通常是根据某个特定的行动原理而推论出来的 。关于详细的论证方法以及行动原理的解释,我将在第三章和第七章中做进一步的说明。

滥用“必要”、“不可或缺”,大家没感觉

一则评价信息,很可能会因为接收者读取到“必要”、“不可或缺”这些字眼,而被解读为规范信息。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轻易使用“必要”、“不可或缺”这样的词汇。

在商务文案里,我们经常看到大家拼命使用“必要”、“不可或缺”。如果偶尔使用,问题还不大;可是如果使用得太过频繁,会让接收者感到不耐烦。为什么?因为这表示接收者不断被暗示“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这时候,他心中便开始不断地冒出疑问:

“详细的状况分析(记述信息)在哪里?”

“清楚的状况解释(评价信息)在哪里?”

“具体的提案(规范信息)在哪里?”

记述就是记述,评价就是评价,规范就是规范,最好区分清楚。

特别是当你的文案报告是以“状况分析”为主题时,更要当心是否滥用了“必要”、“不可或缺”。我们在做状况分析时,所用到的符合主题的信息应该多半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记述信息或是评价信息。 除非你有特别意图,不然最好不要出现太多“必要”、“不可或缺”,暗示对方朝着规范信息的方向去思考。

即使你的主题设定为提案或建议,最好还是不要传达“必要”、“不可或缺”的信息。其原因在于,严格来说,“必要”、“不可或缺”是提案,而非规范信息。如果主题是提案,那么你传递信息时,除非有特别意图,基本上要使用“应该(采取某行动)……”。

建议“应该……”时,不要贸然失礼

当你催促对方采取行动时,最终要传达的信息中即便语调上有强弱的表现,基本上还是要用规范信息:“应该……”。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会提到金字塔结构,而在金字塔结构最上层的主要信息中,我会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本公司应该 立即退出 X 事业”、“A 先生应该 Y 产品”等。

不过,“应该……”只是原则上的表现方式,而最终的成果,也就是你的文案报告或简报,不一定要完全套用。当你实际传达给对方时,必须视情况而定,你可以事先好好思考,某个地方是不是该明白说出“应该……”,有些地方说不定不用“应该……”反而更有说服力。其中最主要的判断因素在于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关系。

如果你不理会对方的反应也无妨的话,那么只要注意基本礼貌即可,明确地使用“应该……”来直接催促对方行动,也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当你以第三者的角度来陈述意见时,使用“应该……”最能够清楚地表明主张。

但是,在某些场合里,即使你想要传达规范信息, 也尽量不要使用“应该……”这么强烈的表达方式 。例如,当你销售自家的商品或服务给对方时,不要用“您应该要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服务)”的说法,因为这听起来有些霸道。同样是传达规范信息,你可以更郑重地提出“ 希望 贵公司可以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服务)”,或者用劝诱的表现方式(如“ 可否考虑 购买”)比较合适。传达规范信息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有没有失礼。

复合式信息,怎么抓重点?

为了让大家理解信息的种类,因此到目前为止都是单独做解释。不过真的开始写作时,一定会出现很多包含不同种类的复合式信息。

例如,“很多证券分析师认为,企业的价值应该以现金流量折现法(DCF 法,Discounted Cash Flow)来计算”这一则信息里,就包含了记述和规范信息:“很多证券分析师认为”这一部分是记述,而“企业的价值应该以 DCF 法来计算”这一部分则是规范。

另外,“S 公司是优良企业,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借贷”也是复合式信息。“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借贷”这一部分是记述,相对地,“S 公司是优良企业”这一部分则是评价。

即便是复合式信息,只要从句子的结构上,思考哪几个地方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就可以判定整个信息的种类。所以,证券分析师那句话,由于基本句型(也就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是“证券分析师认为”,因此属于记述信息。另外,S 公司的那一句,由于整个句子的表现是以“S 公司为优良企业”为中心,因此整体来说是评价信息。 DfomrSrnJjE73MLlMZaIkF0czkxE7t1xDOM+N2NoB/1mMSQt8Zma+Q3amgtdNH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