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有限选择询问法

在一次访问中,一名新记者曾经这样问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你做新闻行业这么久了,请问你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与监督作用?你又是如何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的呢?”正当大家都等着看敬一丹如何回应的时候,敬一丹说道:“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以我一人之力回答不了。”众记者一听,哈哈一笑,这个话题也就此揭过。

不只敬一丹会遇到这样宽泛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经常会有好久不联系的人找你,开头就问:“你最近怎么样?”这句话虽说只有短短六个字,但是其中蕴藏的意思却很多——这是在询问工作、生活,还是在问感情?因为很多人都无法确定对方在问什么,于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便也“投桃报李”,用笼统的“还行吧”来回复。

这样下来,谈话还怎么进行下去!大家回想一下,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在你回答了“还行吧”之后,对方一般会回个“哦”“嗯”“那就好”之类的,而你们的谈话却因此戛然而止了。我们这样的问法,就如同文章开头的那位新记者一样,恨不得用一个问题,就使采访对象把所有答案都说出来。这不现实啊!

所以,要想别人积极地回应你、要想激起对方谈话的兴趣、要想从询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就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采用有限选择询问法。有限选择询问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问题的范围缩小,问得越具体越好。这就和我们写论文一样,论文题目拟得越小、越具体,论文就越好写。你会发现,你的问题越具体、越明白,对方的回答越充实,而且,你们之间的询问过程也更加轻松愉悦。

比如“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的问题:同样是早餐店,一家店在招呼顾客时问道:“除了粥,您还吃鸡蛋吗?”顾客一听,摆摆手就作罢。另一家店却这样问:“您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这样问的时候,就给了顾客明确清晰的选项,很多顾客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

当然,这不是要求你事无巨细地发问,假如你问别人“中午吃了几粒米、几棵青菜”,肯定会有人以为你是神经病。所以,这里说的有限选择询问,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第一,范围要小,提问要有针对性。这是一种目的性比较强的询问方法,能让你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比如,开完一场会,你去询问下属“刚刚的那场会议,你有什么心得体会?”,这个问题就没有“刚刚在会上提出的某某观点,你对于里面说的××有什么看法?”好。

第二,问题越具象越好。如果你抛出去一个抽象的问题,对方要么无从回答,要么也给你一个抽象和无聊的答案。比如当你问一个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时,他可能会告诉你“贤惠、温柔、善良、孝顺”就可以了;但当你问他紫薇、小燕子和晴儿,他更喜欢哪个的时候,他就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且与他之前的泛泛之谈会有很大差别。

第三,有限选择询问要有一定的延展性。比如,在电视台的一次暴风雨采访中,一位记者这样问一位大爷:“大爷,这雨你觉得下得大吗?”“大。”“这么大的雨你觉得好吗?”“不好。”乍一看,这位记者的问题都很具体,应该会是一个有趣的谈话,但因为这位记者选择的都是一些闭塞式的问题,所以整个谈话就很无趣了。

由此可见,在提问时将问题具体化、让对方在有限的选项中做一个选择题,不仅会让谈话更加容易,也会让答案更加明显。

点睛

询问是讲究技巧的,问题最好具体明确,同时要把握住范围,不能过于抽象。这样既方便对方回答问题,也方便彼此之间展开谈话。 dqWZ5tzZ/TPKdQ5Ygp7l8U8ynm1+6uLFXtmMPNJ29V2KT3QVvWtzVpFFYkENWF3G



27.“是什么”和“应不应该”的问题

如果你去问无所不知的魔镜“谁是世界上最会沟通的人”?魔镜肯定会说是那些最会问问题的人。要知道,那些“会问”的人,知道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能问出让对方无法抗拒的问题,他们能让对方喜欢回答问题,也愿意回答问题。

既然会问问题有这么大的神奇和魔力,那么,问问题有什么技巧吗?如果学会了这些技巧,是不是也能变成一个会问问题的人呢?是不是也可以“撬开”对方的嘴,让对方和自己无话不谈、无话不欢呢?当然可以。

众所周知,“询问”,说白了,就是从别人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既然如此,在整个询问的过程中,包括在询问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你都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有自己清晰的询问计划,保证自己不会被对方带偏。同时,你还要对“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才不会让你的询问变成一个例行检查,或者是低级的“钓鱼游戏”,被人识破。

《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特别喜欢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种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能获得很多信息。不过,蔡康永不是直接问,也不是一直用这两个问题来问,他是有技巧地问。对第一次参加《康熙来了》的嘉宾,蔡康永一般选择先问几个是非题或选择题,类似于“与××相比,你是更喜欢××吗?”这种,把对方的兴趣范围大致了解了一下,接下来就可以朝着对方喜欢的点下手了。

你可能会说这是在做节目,主持人问了问题,嘉宾不得不回答,不然节目还做不做了?话虽如此,但是,如果不是主持人问题问得好、问得巧,让嘉宾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个节目也做不了十几年之久。所以,关键不在于问的人是谁,而在于大家会不会问。

会问问题的人,一开始就能营造出双方都很想讲话的气氛,让对方产生“怎么跟你有说不完的话?”这种感受。而且,尽管是问问题的人在掌控局面、引导对方,但因为气氛很愉快,对方其实不太会察觉到询问者在掌控什么,反而会有一种“终于遇到知己”的感觉。

可能有些读者朋友觉得:我又不是蔡康永,我怎么能像他一样那么会问问题呢?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询问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从幼儿时代开始,为了了解这个缤纷纷繁的世界,就在进行不断的询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太阳是谁挂在天上的?”“这种红色的果子是什么?”

等我们长大后,就可以更加娴熟地运用这一禀赋,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问答,而学会高效、有效地询问。比如,同样都不知道一种果子的名称,小朋友可能会直接问“这种果子是什么?”,成年人则有可能这样问“哇!这个果子长得很奇怪,看起来和柠檬差不多,颜色却是红色的,它叫什么?应该是热带水果吧?”所以,成年人的询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一个问题中包含着很多信息。

然而,学会询问,不仅要会问“为什么”“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还要学会询问“应不应该”的问题。因为随着年龄渐长,人们不再只有单纯的好奇心,还明白了什么是自尊心和虚荣心。同样的问题,在孩童时期问出来可以说是天真可爱、童言无忌,但如果从一个成年人嘴里问出来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甚至会让对方——另一个成年人感觉不舒服。所以,就需要换一种问法,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去问。

由此可见,同样都是询问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因为询问态度、思考角度、逻辑思维不一样,问法也不一样。不过,也因为这个关系的转变,才让大家在询问问题的时候能发现更多有用的信息,越来越逼近事实本身。

点睛

如果一个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掌握巧妙的询问方式,就可以成为“会问问题的人”,就能够在询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答案、了解对方的意图、明白对方的需求和担心,同时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让自己成为受人欢迎的谈话对象。 dqWZ5tzZ/TPKdQ5Ygp7l8U8ynm1+6uLFXtmMPNJ29V2KT3QVvWtzVpFFYkENWF3G



28.将干扰“体面化”

奥利娅娜·法拉奇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女记者。她提出的问题通常很犀利,让很多国家元首和权贵十分头疼。而且,神奇的是,法拉奇在提出这些具有攻击性的犀利问题时,一般会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让被询问者不觉得这是个“难题”。

一次,法拉奇要采访越南总理阮文绍,想问问他对“外界称他是‘越南最腐败的人’”的看法。法拉奇明白,如果她直接问,肯定得不到答案,说不定还会被保镖丢出去,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法拉奇的整个采访过程是这样的。“据我所知,您出身十分贫穷,是吗?”阮文绍听后深有感触,便动情地描述了幼年的艰苦生活。接着,奥利亚娜问道:“听说您现在特别有钱,在瑞士、伦敦、巴黎等地的银行都有存款和住房,是吗?”这时,阮文绍不可避免地就说起了自己的财产并主动提及外界的传言。

在这个过程中,法拉奇将阮文绍“腐败”的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提了出来,既不至于让对方尴尬,也达到了她的目的。法拉奇的这种做法就是将干扰“体面化”了,不会让对方觉得难堪、尴尬,也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冒犯,而法拉奇自己也得到了答案。

当我们涉及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时,比如对方的感情问题或者是商业机密,直接发问肯定会碰壁,让对方觉得我们不礼貌、侵犯了他的隐私等,这时候,最好能将问题包装一下,用一些宽泛的问题或家常话缓解气氛,让对方将问题听进去。

2009年,《新闻周刊》出了一期新节目——“沦陷的高考”,报道了很多关于高考的新闻:交通拥挤、孩子迟到家长下跪求进门等问题。这让群众们非常激愤,很多人都在网上吐槽制度和体制,这时,以犀利著称的白岩松却一反常态,用轻描淡写的温和态度,站在客观的角度评论了高考体制,反而让大家很是感动,对他说的话也更加信服。最后,白岩松的那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冰冷的,报道却可以是温暖的”几乎成了经典名句,经常被人拿来使用。

乍一看这件事情好像和询问没有关系,但是,这个例子却告诉我们“体面化”的重要性。白岩松正是将一些对方认为很直接的话,用平和的语气表达了出来,无形中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才平复了大家激动的情绪;而且,白岩松温和的用词也让大家更能把话听进去,若是一味争吵或硬碰硬,只会激化矛盾。

在询问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本来一个人面对着另一个人的询问,尤其是在双方不熟的情况下,而你还要问一些隐私问题、尖锐问题,对方就很容易紧张并产生戒备。这时,如果你的问题不加雕琢而直接进入主题,就很可能激起矛盾。

所以,我们就需要将问题转化一下。比如说,将一些带有质问意味的话语变成友好谦逊的询问,把一些专业、严肃的问题用看似无关的平常语言问出来等,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减少突兀、消除尴尬、体面询问。

点睛

如果对方抵触你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有些尖锐,那么为了避免直接提问带来的尴尬和伤害,你不防将问题“包装”一下,让问题“体面化”,让交谈和询问顺利进行。 dqWZ5tzZ/TPKdQ5Ygp7l8U8ynm1+6uLFXtmMPNJ29V2KT3QVvWtzVpFFYkENWF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