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写道:“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文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学者大多失去了专心钻研学术的心境。这对于像王小波这样热爱学术的人而言,是一种深沉的悲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多用反讽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相较于他,那些迷失在时代大环境中的读书人,却忘了倾听和保留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习期间,在一次上课时老师为同学们放映了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日俄战争时期,一名为俄国军队做间谍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获后斩首示众。影片中,那名被抓获的中国人神情中有种视死如归的壮烈感。他放弃了挣扎,选择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而在他周围,那些围观的群众并没有义愤填膺地抗议,他们虽然体格健壮,但是并没有打算采取任何反抗或解救行动,他们神情麻木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似乎被屠杀的并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当影片放映到这里,鲁迅的一个日本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你们看这些中国人麻木不仁的样子,我今天敢在这儿断言,中国一定会灭亡。”他话音刚落,班里的其他日本同学都为他鼓掌。这种情形让鲁迅感到五味杂陈,他很愤怒,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这正是中国当前的状况。

他的心里很不平静,站起来狠狠瞪了那个日本同学一眼,然后毅然走出了教室,以此表示抗议。尽管如此,当天的场景还是一遍遍地在鲁迅的脑海中回放,他意识到如果不从中国人麻木的思想着手,那么自己学医治好再多的病人也毫无意义。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现在我们再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事,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当初放弃学医,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中国人,更是他和自己内心进行沟通的结果。在鲁迅到仙台学习医术前,他本人并没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少年时代帮父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他对中医的一些做法不是特别认可。而关于西医,他则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而无法系统学习。那么,他究竟为什么选择学医呢?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而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文中写道:“鲁迅当时特意挑选了远在日本东北的仙台医专,那里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而这正是他前往那里的唯一理由。”综合以上两点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当初之所以学医,一是被父亲得病而亡刺激,因此希望留学学得医学;二是如果能够达成留学的目的,仙台医专是一个理想的学校。

就这样,鲁迅先生成了仙台医专唯一的留学生。在那里,他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尽管他非常努力地记笔记,但是由于对日语不够精通,那些授课内容常常显得晦涩难懂。他是那里唯一一名中国留学生,而且比同学年长,所以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孤独的,他面对日本同学对国人的蔑视态度更是感到愤慨不已。

这种情况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要坚持学医?自己更擅长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自己所做的这个选择究竟是对是错?他一遍遍地拷问内心,直到课堂上那部影片的放映,让鲁迅发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他猛然发现比起学医自己更擅长用笔书写。而要改变国人的思想,最适当的途径恰恰是文艺。在《〈呐喊〉自序》中,他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而他所深深怀念的藤野先生在他逝世后也曾作文以表怀念,在文章中藤野先生写道:“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总而言之,对鲁迅先生而言,他在命运的关键时刻,选择了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看清自己擅长的是文艺,并最终以其所长,实现了拯救国人精神的梦想。

克里希那穆提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一书告诉人们:“真理之路,不在他人或组织的指导中,而在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描述真相。真理之行,始于弄清个人真实的想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处于一种忙碌奔波的状态,很难静下心来,对自己和当下的状态进行认真的审视。

我们时常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关心别人的兴趣爱好,却常常忽略自己的喜好,疏忽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我们的内心总是被太多外在的东西所蒙蔽,我们变得善于权衡利弊,却常常看不到或不愿承认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就业形势良好的专业,而不顾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该专业;在就业时,我们更倾向于去“北上广”以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而忽视也许二、三线城市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婚恋问题上,我们常常在众人的追问下,加入相亲的大潮,将爱情功利化和快餐化,而全然忘了自己内心深处等待着一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美好愿景。

我们被这个时代和周围的人裹挟着不断向前走,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最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是在深夜,我们心中是否会有落寞闪过?

比尔·盖茨从13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设计,并于18岁成功考入哈佛大学。但是,仅仅时隔一年后,比尔·盖茨便从哈佛大学退学。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和自己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了当今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并由他本人担任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此后,他曾连续13年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首,连续20年成为《福布斯》美国富豪榜榜首。当初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哈佛大学的光环所迷惑,相较于上学,他更愿意去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事业。最重要的是,那是他确定的自己热爱的事业。

无独有偶,曾经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自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成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但在1995年,他辞去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随后,他历经波折,于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他们那样的名人,创造那么大的价值。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棵橡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无法开出美丽的玫瑰,但是,当它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绿荫,就能成为美好的大橡树。 nUKhSPbANVxgqgKwoD/szfKQ9QkBkLz2HKsTACsigMmn7Cimd0CsV/gbO5sbz3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