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多的好处与坏处
——社会助长(抑制、惰化)研究

有些事情,大家一起做效率比较高;但有一些事情,人多了反而会降低效率。心理学家用实验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秘密。

1897年,著名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特里普里特的一个实验报告,即考察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特里普里特所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他让被试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骑车,一共需要骑行25英里。第一种情景是被试单独骑车,整个骑车的过程只有被试一个人;第二种情景是让一个人跑步陪伴着被试;第三种情景是被试和他人进行骑车比赛。

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独自完成25英里的路程时,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伴时,被试的平均时速为31英里;有人骑车比赛时,被试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特里普里特通过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社会助长现象的理论,即一个人单独进行工作的效果,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可以提高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因为群体可以带来社会助长效应。

特里普里特的社会助长实验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许多心理学家纷纷投入了研究。其中,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16年到1919年进行了有关社会助长现象的一系列实验,找出了社会助长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开始之前,奥尔波特首先准备了相关的实验材料,即两套汉语词汇,其中一套比较简单,另外一套相对复杂。参加实验的被试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还有青年工人。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两套汉语词汇。

奥尔波特让被试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分别学习两套汉语词汇,一种环境是被试单独学习,另一种环境是被试在一个团体中和其他人一起学习。奥尔波特在实验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下被试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效率、成绩等。接下来,奥尔波特把这些记录的材料通过统计和分析,制作成被试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学习成绩曲线,并从中寻找环境与学习成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奥尔波特等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被试学习比较简单的汉语材料时,在团体中的学习效率比单独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成绩也较好;但是如果被试需要学习的汉语材料变得复杂以后,情况就完全相反了。

奥尔波特通过这个实验结果,建议人们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好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当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简单性的劳动时,例如流水线的工作等,尽量让人们在团体的环境中工作,因为当一个人单独从事此类工作时,会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疲劳感,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作效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例如学术研究等,最好是单独一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因为这样有利于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是在团体环境中,当事人便无法静下心来去完成要做的工作。

上述现象又被称为社会抑制现象,与社会助长现象相互对应。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到底是出现社会助长现象还是社会抑制现象,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工作的性质和所从事工作的技能娴熟程度。通过奥尔波特的实验结果我们知道,当从事复杂的工作时,当事人需要在单独的环境中进行;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简单易行的,那么需要在团体环境中进行。但是,如果一个人刚刚开始从事一份工作,即使这种工作是简单易行的,他也需要在单独的环境中熟悉工作流程和技能,只有在他对工作渐渐熟悉起来之后,才适合在团体环境中工作,否则团体的工作环境只会干扰他掌握工作流程和技能的速度。这样一来,所出现的就不是社会助长现象,而是社会抑制现象。

除此之外,奥尔波特还总结出社会助长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当一个人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会在意其他人的评价,这样会增加当事人的兴奋度以及对工作的重视度;其次,许多人一起工作,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当一个人单独处在一个环境中,会产生单调和孤独的感觉,从而出现心理疲劳,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相反,如果是在团体中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有关社会助长现象与社会抑制现象,札琼柯与卡特莱尔等人也用实验进行了证明。他们让被试分别在单独和团体两种环境中学习有关单词的配对。单词配对主要由两类单词组成,其中一类是同义词,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另一类是由无关单词组成,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实验结果表明,比较容易的学习中,团体的学习环境会产生所谓的社会助长现象,被试的学习成绩和效率提高。但是在比较困难的学习中,团体的学习环境会带来干扰,反倒不如单独一人的学习效率高。

除社会抑制外,还有一种社会惰化的现象值得关注。群体一起做事情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较少;单独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较多,这个现象就叫做社会惰化,即他人在场产生的消极作用。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用拔河比赛研究了社会惰化的现象。他让被试用力拉绳子,以测试其拉力。实验分为三种情况:1个人、3个人、8个人。结果表明,1个人拉绳子时,单独的拉力是63千克;3个人一起拉绳子时,人均拉力是53千克;8个人一起拉绳子时,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也就是说,一个人拉绳子比许多人一起拉绳子时付出更多的努力,随着人数的增加,每个人的努力会逐渐减少。

1979年,比博·拉塔内同样用实验证明了社会惰化的现象。他请大学生用欢呼或者鼓掌的方式制造噪音,分为1个人、2个人、4个人和6个人四组。结果表明,随着团体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制造的噪音逐渐减少。在智力任务中,也存在社会惰化的情况。

1988年,杰克森和威廉姆斯总结了有关社会惰化的研究,49个社会惰化实验证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程度越低。当群体成员达到8个,个人的努力程度下降了20%。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努力程度下降。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社会惰化最典型的例子。庙里的和尚多了,人力也增加了,为什么大家反而没水喝了呢?并非和尚奸懒耍滑,不爱做事,此乃社会心理现象,是人性的弱点。如此一来,不挑水的和尚便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理由:“不是我们不积极,实乃人类本性,谁也没辙!”

所谓“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当需要多人合作时,最好将任务细化,分到每个人的头上,让个体明确自己应该负的责任,这样就能避免社会惰化影响生产效率。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惰化的现象呢?一种观点认为,个体隐没在群体中,自觉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因此,个体的责任感变弱,努力的动力也减少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努力如果对群体完成任务非常重要,就会付出更多努力;如果个体的努力不是决定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个体觉得自己的贡献会被其他成员平分掉,社会惰化效应就会发生。

生活中的助长、抑制与惰化

了解了社会助长、社会抑制与社会惰化,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有直接的帮助。例如,从事简单机械的工作时,可以大家一起干,发挥社会助长的优势;而从事复杂、有难度的工作时,就要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社会抑制;当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协作完成某项任务时,则要分工明确,加强监督,避免社会惰化效应。 z0RQsaqyS1HBpd1eSUMzyCp/zBV1V1MirZun9NR2McGZJM8Cm/+Sbegsf4A5sqUL



争强好胜
——个体与团体竞争研究

人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争强好胜,但和对手竞争并打败对手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吗?心理学实验证明:有时候,竞争反而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合作才能共赢。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竞争实验,多伊奇把被试分成两两一组,每两个人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而且分别担任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他们的具体任务就是让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跑到终点。他们需要让自己的运输速度够快,因为速度越快,赚的钱就越多,而实验人员告诉被试要尽可能多地赚钱。

在运输货物期间,每个被试都有两条运输线可以选择,一条运输线属于个人专用线,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有权利走这条路线,但是这条路线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金钱,对被试来说并不划算。

另一条运输线是两两成对的竞争对手所共同拥有的,这条运输线还有一个形象的叫法,那就是“近道线”,顾名思义,如果被试走这条路线的话,会节省很多时间,能尽快到达终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近道线道路比较狭窄,每次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过。这样一来,两两成对的被试就形成了竞争的关系。

当然,除了竞争之外,被试还有其他办法,那就是合作。但是,只要被试想要走这条又近又窄的路,除了合作这一办法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这种合作方式的具体做法就是,双方在商量的前提下,交替使用这条近道线。

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人员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他们在合作的前提下使用近道线,也必须花费时间等待。但是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毕竟近道线比个人专线更经济和有效。

在实验开始之后,实验人员会给被试计分,具体计分方式就是被试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速度,被试的分数越高说明赚的钱越多。

实验结果表明,两两成对的被试很少合作。因为竞争关系的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想赚更多的钱,最后赢得比赛,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合作。在近道线的使用上,往往狭路相逢,谁也不让谁,经常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

此外,实验人员发现,即使在实验中,被试偶尔出现了合作,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只是为了赢得比赛所做出的暂时性妥协,也就是说这种合作的现状是竞争所造成的。而且,实验人员还发现,被试似乎并不在乎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即使得分少也要和对手竞争下去,似乎战胜对手才能实现这次比赛的意义。

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问被试为什么宁愿选择竞争也不愿意进行合作。大多数被试的理由是,希望自己可以战胜竞争对手。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竞争,因为每个人都有想赢的心理。

这个实验主要是关于个体竞争,也就是说,在人人竞争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只会关心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必要性。但是在群体竞争之中就不是这样了。多伊奇等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之间会形成合作的关系,他们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且会共同活动。

每个人都有归属感,总是把自己归属于某个团体之中。这样一来,团体与团体之间就会形成竞争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群体竞争。在群体竞争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相互团结,但是对于群体之外的人,人们往往会把他们视为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在群体竞争中,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们会尽力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与荣誉,并且对竞争团体产生敌意和偏见。

这种群体竞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为了研究这种社会现象,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了解群体内合作、群体间竞争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缓解。

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实验场地的选择,最终实验人员选择了位于俄克拉何马州“强盗洞”州立公园内的美国童子军营地。因为这里森林茂密,比较适合实验的进行。

实验人员在选择被试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一共需要22名被试,而且年龄、背景、智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比较相似。最终实验人员挑选的被试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而且都是俄克拉何马州五年级的小学生,成绩中等。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十分相似,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而且父母的感情不错。最重要的是,被试之间互相都不认识。

由于被试都是小学生,所以实验人员只能把实验安排在暑假期间。整个实验被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团体的建立和形成。被试到达实验场地后,实验人员会把他们随机划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分配到一个场地进行活动。虽然孩子们彼此不认识,但是随着他们在一起玩耍和做事,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他们开始接受“我们是一伙儿的”这个团体概念。在实验人员的安排下,两个小组还分别为自己的团体起了名字,即响尾蛇队和老鹰队。仅从团体的名字看,这两个小组就是死敌。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被试之间出现团体竞争。实验人员会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活动,最终赢得比赛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在竞赛活动期间,两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开始出现矛盾,他们攻击竞争对手,这说明被试的团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后来被试的攻击行为越来越野蛮,例如老鹰队的成员烧毁了响尾蛇队的队旗,而响尾蛇队为了报复,毁坏了老鹰队的小木屋。甚至到最后,实验人员不得不出面阻止被试的攻击行为。

第三阶段的任务是促成两个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毕竟在第二阶段内,两个团体之间的矛盾已经形成。所以,实验人员为了减少两个小组对竞争对手的偏见,专门安排了一些活动,让这两个小组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例如让大家一起吃饭、看电影等。但是让实验人员惊讶的是,这种促成双方交流的方式并不能缓和两个小组之间的紧张氛围,他们的矛盾并没有消除,他们依然会相互敌视,甚至还会攻击对方。

为此,实验人员不得不改变原定的实验计划,组织一些新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之中,实验人员会给被试制定一些特殊的目标,这些目标无法由一个小组完成,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例如,蓄水池问题。营地的蓄水池发生了问题,被试都面临缺水的困境。所以两个小组的成员不得不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所在。当他们发现蓄水池的问题是因为输水管被堵住了,便一起清理被堵住的输水管。当蓄水池被修好时,被试都十分高兴。在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中,被试的团体偏见开始减少。到实验结束的时候,被试的团体偏见已经完全消除,大家像刚来这里时那样不分彼此,例如坐车的时候,座位不分小组。

在第一阶段内,个体会因归属于某个团体而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团体的形成以及培养团体的凝聚力。在第二阶段内,团体之间的竞争会让团体内的成员更加团结。在第三阶段内,当两个竞争的团体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会放弃之前的敌对和偏见,开始寻求合作。这种合作的关系,能使两个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抑制自己的竞争欲望

竞争似乎是一种遗传的生物本能,是在漫长的生存竞争历史中沉淀形成的。但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选择合作对我们来说更有利。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事后却要承受竞争的恶果。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审时度势,适当抑制争强好胜的欲望,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4ZkARcPHx77mqCLxxs101c0K4q/xbJinl7XyDLFyMRh66Uy680FG1d4FoMLB98EE



哪来这么多人
——拥挤实验

当我们身处拥挤的人群中,例如在早高峰的地铁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会不经意间发生变化,想赶紧从这拥挤的人群中脱身,脾气也会变得十分暴躁,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关于拥挤环境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关注。

有关拥挤现象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在一些公共场所,的确会出现人群过密的情况,这个时候人们的情绪会变得易怒,而且也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是,由于这种拥挤的状态所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当然还有一种研究方式,那就是观察那些比较拥挤的地方,例如贫民窟和监狱等。但是,这些地区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贫民窟之所以犯罪率比较高,或许并不是因为拥挤的环境,而可能是因为贫穷,也可能是由于吸毒行为的高发生率。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犯罪率。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拥挤的监狱环境与不太拥挤的监狱环境相比较,结果发现,拥挤监狱中的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生病率以及犯错率都要高于不太拥挤的监狱。这项研究结果虽然可以说明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是除了拥挤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这些行为。

除了以观察为研究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实验研究。但是,如果在实验中使用人作为被试,那么让被试长期生活在一个拥挤的环境中,势必会给被试的身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所以,心理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只好选择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不论在医学实验中还是在心理学实验中,选择动物作为被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不用受到道德伦理的压力,坏处就是把对动物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应用到人类身上的时候必须谨慎对待。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鼠类疾病,但是却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没有丝毫影响。以此类推,影响鼠类行为的环境因素并不一定就适用于人类。总而言之,拿动物作为被试,可能会成为指引研究人类行为的重要途径,但也有可能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卡尔霍恩之所以会选择做拥挤实验,是受到之前一个实验的启发。在之前的实验中,卡尔霍恩是为了研究在一个对过度繁殖没有自然控制(例如天敌和疾病等)的环境中,白鼠的繁殖率会达到何种程度。卡尔霍恩把一群小白鼠放到一个安全且密闭的环境中,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食物,同时也没有天敌的存在,甚至就连疾病的发生都被人为地控制在最低限度。起初,卡尔霍恩以为白鼠会无限制地繁殖。

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在实验的27个月内,一共才有150只成年白鼠。如果按照白鼠的繁殖率,这段时间应该有5000只成年白鼠才对。成年白鼠的数量之所以这么少,并不是因为白鼠的繁殖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幼鼠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拥挤的环境下,成年白鼠所面临的压力很大,导致抚育后代的能力严重下降,进而导致只有极少数的幼鼠可以活到成年。

卡尔霍恩为了研究在一个高密度的环境中,白鼠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变化及其原因,进而设计了一个拥挤实验。在实验中,卡尔霍恩选择了一个10英尺×14英尺的房间作为实验室,实验室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圈1、圈2、圈3、圈4,每个部分用隔板隔离开来,隔板被通上电,当白鼠想要穿过隔板进入另一个圈内时,就会感觉到被电击的痛苦,从而知道隔板是不能碰的,但是它们仍然可以到其他圈内。因为在这个四个部分中间还有通道,这些通道可以让白鼠从圈1到圈2,从圈2到圈3,从圈3到圈4,但是圈1和圈4之间是不能互通的。

在所有的圈内,都有充足的水和食物,甚至连白鼠用来筑巢的材料都有。卡尔霍恩会往每个圈内放入12只成年白鼠(这是卡尔霍恩通过长时间对白鼠研究所发现的最佳投放数量),也就是说整个实验室内一共被放入了48只成年白鼠。而且这个投放数量的密度并不是特别大,只能算是中等程度的密度。卡尔霍恩认为,如果想增加白鼠的话,每个圈内还可以增加20只白鼠。卡尔霍恩之所以选择中等程度的密度,是想让成年白鼠在实验室内不断地进行繁殖。当成年白鼠自由繁殖到80只左右时,卡尔霍恩就会把多余的断奶后的幼鼠转移出实验室,以保证白鼠总数量的稳定。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长达16个月的观察记录,观察白鼠在拥挤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虽然实验室的环境中没有天敌与疾病的侵害,但是自然界的斗争依然存在,这种斗争局限于成年雄鼠,它们会像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一样,为了得到更多的地盘、食物乃至雌鼠而开始相互斗争。这种斗争的现象发生在所有的圈内,但是每个圈内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圈1与圈4的环境比较特殊,只有一个出入口。这两个圈内的雄鼠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地位,通常会守在那个唯一的入口处,同时还会把圈内的其他雄鼠赶出去,只留下适量的雌鼠,当然它还会禁止其他雄鼠的进入。圈1与圈4中的雄鼠会拥有8只到12只雌鼠。它们为了保障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地位,会不分昼夜地守在入口处,随时准备战斗。不过有时候,圈1和圈4的霸主也会放水,让个别雄鼠进入自己的领地内。但是,这些雄鼠通常都是毫无存在感的,它们到圈1或圈4内后总是默默地呆在角落里,不与雌鼠交配,也不会争夺圈内的食物,只有到饥饿的时候,才会走出圈内觅食。

由于圈1和圈4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所以这里不存在所谓的拥挤,圈内的雌鼠可以建筑舒适的窝,可以生育且抚养好后代,雌鼠可以充分扮演好母亲的角色。这里的大部分白鼠都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繁殖行为也比较正常,繁衍的幼鼠有一半可以长大成年。

圈2和圈3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一共有60只左右的白鼠拥挤在这两个狭小的空间内。在这种拥挤的环境中,白鼠纷纷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卡尔霍恩称之为“行为沦丧”,也就是一些极端的、病理性的行为。

圈2和圈3中的白鼠出现了不寻常的攻击性行为。在自然界,白鼠的攻击行为十分正常,通常发生在雄鼠之间。处于统治地位的雄鼠一般比较强壮,霸占着食物以及雌鼠。当然也有不少后起之秀挑战这只雄鼠的地位。如果发起挑战的雄鼠能够击败这只雄鼠,那么食物和雌鼠将会易主。但是在拥挤的环境中,雄鼠居然会攻击雌鼠和幼鼠,有时候还会对那些不爱动的雄鼠发起挑战。雄鼠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怪癖,那就是咬其他白鼠的尾巴,这是一种在自然界或正常状态下十分罕见且不正常的行为。这些喜爱攻击的雄鼠身上经常会出现秃斑。

与经常性的攻击性行为相反,还有一些雄鼠表现得十分安静,它们与世无争,躲避一切争斗,默默地静守一隅。这些雄鼠与好斗的雄鼠比较起来,看似十分健康,它们不仅体格肥硕,而且皮毛完好。但是,这些雄鼠的精神状态却不怎么样,它们似乎完全不能适应这个拥挤的环境。这些雄鼠在圈内走动的时候显得十分迷糊,好像处于睡眠或催眠的状态,无视其他白鼠的存在,同时其他白鼠也会忽视它们。这些雄鼠对性活动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即使在面对发情的雌鼠时也可以做到坐怀不乱。

有一些雄鼠虽然对争夺地位不感兴趣,但是却纵欲过度,总是十分活跃地去寻找雌鼠,也因此遭到其他体格强壮的白鼠的教训。此类雄鼠在追求雌鼠的时候不会遵守自然的交配程序。正常情况下,雄鼠在追求雌鼠的时候,雌鼠会跑到洞里,雄鼠则十分绅士地等待雌鼠从洞里出来,然后再进行交配。有些主动的雄鼠会在洞口跳舞来勾引雌鼠。也就是说,雄鼠想要获得交配权,就必须在雌鼠自愿的情况下。但是,此类雄鼠却会强迫雌鼠进行交配,例如它们不会等待雌鼠从洞中出来,而是直接跟着雌鼠进入洞内。而且,此类雄鼠还出现了一种十分残忍的行为,即食用同类白鼠,当它们发现雌鼠的洞内有死去的幼鼠时,一般会吃进肚子里。

有一些雄鼠则是疯狂地进行交配,对交配的对象不加分辨,任何白鼠都可以,例如雄鼠、幼鼠以及没有发情的雌鼠等。此类白鼠也经常受到体格健壮的雄鼠的攻击。所有雄鼠在雌鼠处于发情期的时候,会一起追逐雌鼠,直到雌鼠筋疲力尽,不能继续奔跑。

与此同时,圈2和圈3中的雌鼠也表现得格外异常。在自然界中,筑巢是雌鼠所拥有的一种本能,这是雌鼠为生产幼鼠而必做的准备工作。正是基于这种本能,卡尔霍恩才为雌鼠准备了许多小纸条作为筑巢的原材料。但是,拥挤的环境使雌鼠丧失了筑巢的能力。起初,雌鼠还会主动地收集许多纸条,尽管它们所筑的巢穴并不合格。后来,雌鼠越来越懒得收集纸条,就连不合格的巢穴也不再建筑。于是,幼鼠刚出生的时候,就直接被抛弃在地面上。

雌鼠在保护幼鼠的本能上也出现了纰漏。当雌鼠预感到危险的存在时,通常会把幼鼠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是圈2和圈3内的雌鼠则丧失了这一本能,它们有时候会转移一些幼鼠而忘记转移另一些幼鼠,有时候则会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幼鼠丢在地上。这些被丢弃的幼鼠通常都会面临死亡,要么是自己饿死,要么是被其他成年雄鼠吃掉。圈2和圈3中幼鼠的死亡率也远远高于圈1和圈4,死亡率大约在80%至96%之间。此外,雌鼠在怀孕和生产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出现,从而导致大量的雌鼠死亡。据统计,在实验结束时,圈2和圈3内的雌鼠已经死亡了将近一半。

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的生存环境改变了白鼠的社会行为以及生存的自然行为。这个实验结果似乎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拥挤的环境的确会对人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一点,有相关的实验证明,被试就是人类。

在这项实验中,被试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试需要在一个非常拥挤的小房间内完成实验人员所交代的复杂任务;另一组被试则需要在一个不太拥挤的大房间内完成实验人员所交代的复杂任务。结果发现,拥挤环境下的被试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低于不太拥挤环境下的被试。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还测试了被试的生理指标。结果发现,拥挤环境中被试的生理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包括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实验人员还发现,拥挤环境下的被试彼此之间还充满了敌意。

人多的场合别冲动

在拥挤的场合,由于环境的压力,个人空间受到侵犯,人会变得冲动易怒,富有攻击性。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处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是出于无奈,相互理解和体谅,才能和睦相处,心情愉快。如果因为一时冲动,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就得不偿失了。当内心的攻击欲望膨胀时,不妨做几个深呼吸,冥想片刻,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熄灭心中的怒火。 4ZkARcPHx77mqCLxxs101c0K4q/xbJinl7XyDLFyMRh66Uy680FG1d4FoMLB98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