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基线反应

随着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的热播,“看透你的内心”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好像修过一门微表情的课程,翻了几本教科书,就可以从人的动作、表情中读出隐匿在其内心深处的秘密。略懂识谎术的人只知道“眼角下垂代表羞愧”“瞳孔扩大代表恐惧”“反复搓手代表紧张和焦虑”……但很少有人了解,心理学家基于什么样的原理研究人心,研究微表情、微动作背后的真实心理。

在受到刺激时,人最初的反应是不受思维控制的,这时的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能够映射其内心状态。当然,这些动作往往幅度很小,而且转瞬即逝,在司法调查中,这种主观的分析和测谎仪的作用差不多,用来排除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但是分析的准确性不可以和人证、物证相提并论。

在司法调查中,警察有一个判断是否是可疑人物的标准,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服装的不协调”。例如,如果一个人上身穿的是高级服装,下身穿的却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手提包是崭新的,皮带却出现了磨损痕迹,这样的人整体上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因而会被认定为危险人物。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有的人喜欢在打折促销的时候购买名牌衣服,穿的时候故意将牌子露出来给人看,以显示自身品位和生活品质。殊不知,那双淘宝店里买来的100块钱包邮的鞋已经出卖了他,整体的不协调将其真实面目悉数暴露——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用大品牌装点门面的、虚荣而没有品位的人。

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不符合一般规律的事情总是可疑的。一个人的衣着、动作、姿态都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如果哪一天,其中某一项突然改变,这个人就是可疑的,他一定做了有违常规的事,从而导致了外在表现的变化。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基线原理,也叫基线反应。基线反应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循着它,我们能窥探一个人的内心变化。

基线反应首先被应用在测谎实验中,测谎仪的原理便是如此。实验者会问被试者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你的上一个度假地是哪里?昨天下雨了吗?世界首富是谁?哪个电影明星最性感?……被试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并不重要,实验者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被试的反应规律:吃惊时,他的心跳、血压是多少?痛苦时是多少?兴奋时是怎样的反应?愤怒时是怎样的反应?然后再询问与测谎主题相关的问题,比如,锤子能不能砸死人?你背叛过你的妻子吗?将这一次的反应和基线反应做对比,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人的微动作中看出内心的方法就是通过设定基线参数观察人的异常。若参数在基线范围内变化就属于正常,超过基线就属于异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非常容易观察,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小声说话,甚至显得有气无力,那么当他突然间大声说话,态度恶劣时,这种变化必然是愤怒所致。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向来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那么当他突然低眉顺眼、瑟瑟缩缩时,大概是由于他遇到了挫折,或遭遇了不幸。

当然,心理学研究过程没有日常观察这么简单。当需要在仪器设备上建立基线反应时,甚至显得有些复杂。计算机软件能够判断眉毛上下变化的距离多远是基线反应,多远就超过了基线反应,不过计算机也有应付不过来的时候。

如果被试剧烈地摇头、点头、晃动,微动作就很难分析。另外,摄像机拍到的人脸如果有角度扭曲,也会给分析工作造成困难。可是,一旦实验者向被试提出要求,如“不可以剧烈地摇晃头部”“不能露出过度狰狞的表情”,势必会导致被试者做出的反应僵硬,且不是最自然的表现。

人工分析会避免这类情况,面部表情及身体姿态的任何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人的眼睛。但是,人工分析中人的主观性太强,还会受到情绪、疾病、感情等因素的干扰,因而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

如此看来,仅仅进行情境确认、搜集被试者的背景信息、捕捉微动作等是不足以建立基线反应的,还需要更精密的方案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控制。像莱特曼博士那样,只要站在一个人的面前,东拉西扯地交谈5分钟就能确立基线反应,有点太玄乎了。 /OAs1cZ3ixydhMQljgqB8lst/r2GiElrVbz9QH+VT4jrNq26FTbxCYNCEHzUVU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