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2017/1/1,单选)
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分析】 法律最终是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治建设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故A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是新中国的治理经验。故B错。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故C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故D正确。(D)
2.孟子的弟子问孟子,舜为天子时,若舜的父亲犯法,舜该如何处理?孟子认为,舜既不能以天子之权要求有司枉法,也不能罔顾亲情坐视父亲受刑,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放弃天子之位,与父亲一起隐居到偏远之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17/1/86,不定项)
A.情与法的冲突总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B.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和亲情,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C.孟子的方案虽然保全了亲情,但完全未顾及法律
D.不同法律传统对情与法的矛盾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分析】 法律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法律的僵硬性,从而导致情理法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就是:合法而不合理,合理而不合法。有时候这种冲突是无解的,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式。故A错。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伦理本位的,亲亲得相首匿、准五服治罪都体现了中国法治重视伦理和亲情,这对当代法治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其消极意义在于因伦理而轻重其刑,违背了法律的平等性;其积极意义在于重伦理亲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故B对。
孟子主张,舜为了父亲,既不能以天子之权要求有司枉法,也不能罔顾亲情坐视父亲受刑,所以才提出放弃天子之位,与父亲一起隐居到偏远之地的两全之策,既保全了亲情,也顾及了法律。故C错。
不同法律传统在处理情与法的矛盾时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传统更重法律的平等适用,而中国传统更重亲情伦理,故D对。(BD)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2016/1/1,单选)
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
C.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
D.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分析】 立法、执法和司法三种权利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来行使。在我国行使立法权的主要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国务院及其部委、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权。基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组织行使授权立法权。执法权由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司法权由法院和检察院行使。人民不能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故C项的说法错误。其余选项正确。(C)
4.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2016/1/2,单选)
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分析】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之一在于,法律规范仅仅关注人的外在行为,道德规范不但关注人的外在行为,也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且首先关注人的内在动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虽然道德教化对法律发挥实效有支撑作用,但法律要发挥实效最终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故A项的说法错误。
中国传统法律强调“和为贵,忍为高”,贬低以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形成了厌讼、息讼、无讼的司法文化,但这是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作为代价的。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权、保障公民的利益。故B项的说法错误。
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在学界形成的共识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只应该把维系一个社会存续的底线道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并以法律的手段强制推行。所谓底线道德就是不得杀人、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应该把何种道德上升为法律义务,应该采用“常人”标准,看“常人”有无做到的可能性,见义勇为显然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如果把见义勇为作为法律义务而强制推行,有“强人所难”之嫌。故D项的说法错误。
四个选项中只有C的说法是正确的。(C)
5.东部某市是我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且犯罪率较低的城市之一,该市某村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建有一条“爱心互助街”,使其成为交换和传递爱心的街区。关于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5/1/2,单选)
A.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
B.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D.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这样论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基于此,C选项的表述错误。错就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德法并重而非德高于法。(C)
6.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根据党内法规和法律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5/1/8,单选)
A.这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要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B.依照党内法规惩治腐败,有利于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
C.要注重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以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
D.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
【分析】 进行法律制裁的唯一依据是法律,党内法规只是党内规矩,不能作为对违法犯罪的党员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故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C)
7.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1/51,多选)
A.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
D.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分析】 该题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坚持五个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选项中的说法都没有错误。(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