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在还没有想好本书书名的时候,我便开始写序了。

曾有朋友建议我请一个名人写个序,给这本不起眼的书亮亮相。我谢绝了朋友的好意,一个粗手捏制的土陶,再怎么给它描锦绘彩或往腹中塞金填银,都成不了唐三彩或金钵钵。这只会让人嘴上不说心里却感觉好笑,光头披袈裟,充什么和尚?这既违逆了我的心意,又与“书意”不合。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和诚恳地看待世上的一些人和事,在叙述中发现文化的优劣和让读者有自己的考量,才是本书的真面目。

记得十年前,我写了五十年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本色万佛山》,被好友韬滔赞赏和推荐,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受到了一些好评。韬滔算得上是文学方面的专家,原先搞文学评论,后来做了编辑当了领导,他总是不断地鼓励我要坚持写作。他认为,好东西放久了会发霉生锈,好思想搁置久了会枯萎暗淡。

于是我断断续续写了十几篇,发表了十几篇,渐渐感觉有些是我写的东西,有些又不像我写的东西,发现我的写作意图和方向在变化,一种趋势慕荣的变化,一种追名逐利的攀比。我写不出那些东西是一回事,我写出的东西不是想写的或感性多于真情的东西是另一回事,这样的写作终会虚无枯竭,又有什么值得坚持和欣喜呢!

一位北京大学的搞美学的教授朋友曾对我说,他也给一些报刊投过文章,不想投了,跟风迎合没意思,还是搞自己的研究,写自己的文章有成就感。我也曾对一些关注我写作的朋友们说过,刊登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这让人有些不理解,有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有人认为我是扞格不入,跟不上主流。我不以为意,开始慢慢地写,有了感觉就写,没有感觉就不写。

后来我关了我在北京经营的公司,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因为孙子在美国出生,我和国内许多退休老人一样,成了儿孙的“保姆”,过上中美两国来回飞的“候鸟式”生活。我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思想就这样在国内、国外来来回回的经历中经受碰撞和摔打,有时清醒,有时困惑,有时兴奋,有时沉默。

我坚持不懈地把这些经历记下来。不要完全相信记忆,记忆是经不住风雨和时间考验的;不要完全听别人怎么说,一切传言都是别人嚼过的馍;也不要完全相信一处、一时、一人、一事的见闻,只能如实陈述。并且,我相信主观陈述也是靠不住的。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文化观。

文化大得很,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你生在哪儿就是哪样的人。一个含哺鼓腹的人,一个南腔北调的人,一个拾遗补阙的人,一个念旧怀远的人,一个危言危行的人,一个道德感强烈的人……在把这些编辑成册时,才发觉它们杂乱不成章,归类很难,这才想起文化的好:包罗万象。文化既包容又改造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文化是网,也是筐,我们一边织网编筐,一边又钻筐入网。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在北京,有一个人要租房,自己张贴寻租启事,既不想租一般民居,又不想让人家误解他的身份而租了不合适的房,所以就自称是一文化人。结果是没有收到一个出租房的信息。后来他向中介朋友抱怨,人家笑着答道,文化人真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啊!谁愿意把房子租给一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呢!你不能还停留在所谓的泥糊腿子大老粗和知识分子有文化的认知时代,那都是过时的、模糊的、带有歧视性的说法,也是一种旧观念。谁愿意跟一个满街贴小广告的自诩的文化人打交道呢?文化人嘛,你懂的,旧习气,常给人忧乐无常、俯仰失度的印象。

我在美国遇到一对犹太人夫妇,他们人很好且有见识。我们一起闲谈中国、美国的饮食文化,他们承认中国的美食很好,但不好把握,因为都是凭人的感觉和经验形成的菜肴、菜谱,一人一地一个样儿,而且食材的差别也很大。由食材又讲到中国超市,我说这里唯一的中国超市快要办不下去了,价高,买的人少。他们说,在这里就不能像你们中国那样,按市场规则,一天有千万家饭店关门,一天又有千万家饭店开业。要想在美国吃到中国菜,就情愿超市的菜贵一些,这里这么多中国人,人人都去买,帮助超市生存下去,因为菜贵一点总比没有菜要好。

我一下子明白了犹太人的聪明之处,明白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命力,明白了信仰给他们的力量和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利益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不认同,利益肯定打架损害。文化分裂,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心分裂,人心都四分五裂了还要利益有什么意义。人为了不同的利益而打架,根源还是在于文化。

有一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突然对我说,学习有什么用,要好有什么用?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家逼他学习汉语使他烦累,也可能是因为他自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对中国、美国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孙子还对我说,他的同学刚从中国来,对他说不想回中国了,在中国学习累死了,而且老师经常批评学生,不给学生好脸色。美国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好,上课有学生讲话,老师给每个学生发几颗口香糖,学生吃了糖就顾不上讲话,老师比妈妈说话温柔多了。

我被触动。国人以会外语为荣,出国后又疏离祖国文化。现在有些人不想了解过去,农不农,工不工,就连有些商人和知识分子也是这样,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

我有一个梦,“尊重文化,厚人薄物”。文化要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变革。文化改革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而是要触动人的灵魂和意识形态,要改变人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甚至要动我们的“奶酪”。

至此,想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一风雨,一人一文化,人人心中有星辰,人人心里有梦想。

书名出自书中“华风、美雨、人生、乡情、心语”5个方面的寻觅和感悟,《后记》中已有说明,故不再赘述。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4u4BcGqh1WXn8YNoUP07Nsj30VwL2/ZpmtCf9lpnvbcpES7rsLvHhxrv7+eOy/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