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击中“甜区”:更好地理解压力

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并不认为孩子该被保护得密不透风,规避掉所有的压力体验,我们也不赞成这样。事实上,当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这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的情况更加严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也就是培养出较高的压力耐受性。对孩子而言,韧性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他的大脑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压力。 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应对压力的免疫力。

比尔在刚上一年级的第一周时,因为不认识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每天都会哭。他的老师罗伊夫人默默地支持着他,当班上的孩子小声告诉她“罗伊夫人,他在哭呢”,比尔就会听到老师说:“他会没事的,他会喜欢上这里的,别担心。”事实上,他确实掌握了处理陌生环境中的压力的方法,他所学到的这种应对压力的技能甚至还能进一步延展,因此就算身处其他不熟悉的环境,他也不会再哭了(起码到目前为止是这样)。这位老师的做法很正确,就是要让孩子自己把困难解决掉,而非“乘虚而入”地对他施加影响,进而让他觉得自己处理不好分内事。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1)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想想那些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他们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压力,有点紧张,但最终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这种压力里包含着不安、兴奋和期待的成分。除非紧张过度,否则这种压力通常更有可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正在体验正向压力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着足够的掌控力。碰巧的是,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坚持下去,也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2)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假设一个孩子耳闻目睹了父母的频繁争执,他们快要离婚了,但是这对父母还是能够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且并不是每天晚上都大吵大闹。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还是有时间恢复过来的,这就是一种可承受压力。关于这种压力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被别人欺负过,但只要这种霸凌不持续太久,也不会太频繁发生,并且这个孩子能得到一个体贴的成年人的支持,这就同样属于可承受压力。另外,家人的离世有时也会造成可承受压力。在一项颇有影响力的研究中,执行实验的研究生每天都将幼年大鼠从它们的母亲身边拿走15分钟,这会让老鼠产生压力,随后再将它们放回母鼠身边,母鼠会舔舐幼鼠的身体并给它们理毛。研究人员在一批幼鼠出生后的两个星期里重复了这种实验操作,对比那些接受了实验处理且每天离开母鼠15分钟的幼鼠,和那些从没有离开过母鼠、一直待在笼子里的幼鼠,前者长大后具有更强的韧性, 研究人员戏称后者为“加州懒散鼠”,因为它们从小就轻松自在,没有经过历练,导致成熟后很难应对压力。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经历类似的压力情景让大脑调节到了可以应对压力的状态,而这种调节奠定了韧性的基础。

(3)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毒性压力要么非常严重,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慢性的,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情景。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些事情他们恐怕难以承受,而不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事,是成年人所能提供的重要支持。但可惜的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成年人其实并不多。倘若当下发生的压力情景难以缓解,何时结束也遥遥无期,孩子又缺少支持,他们自然会感到对此缺乏掌控力。对很多孩子来说,这就是他们今天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环境,无论他们是像亚当一样应对着明显风险的学生,还是像萨拉一样看上去很优秀的孩子。毒性压力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为真实世界做好准备,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回到刚才提及的针对大鼠的研究,如果幼鼠每天被带离母亲身边的时间不是15分钟,而被延长到三个小时,那么它们会体验到极大的压力,以至于被送还给母鼠后,这些幼鼠甚至都不会和自己的母亲有所互动,与此同时,这些幼鼠在它们的余生中,会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多地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而尽量规避毒性压力呢?这在理论上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棘手。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8QCUafuRlHgfcVpC7zWlhXq8SuGobaTM8pFQbVbyWvX1v7M+y4VKZbtabaOE48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