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是一个15岁的高二学生,住在位于芝加哥南区的一所狭窄的公寓里,每天他都从这里步行到他所在的那个办学经费紧张的公立学校。去年夏天,他和哥哥一起在街角闲逛时,一辆驶过的汽车里伸出了一把枪,射杀了他的哥哥。如今,他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很难集中注意力,听不进去课,还总是因为自己的暴脾气被请进校长办公室,他的睡眠状况也很糟糕,与此同时,他以前就不怎么样的成绩进一步下滑,已经到了有可能留级的程度。
15岁的萨拉则住在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里,并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所豪华私立学校里上学。她的父母希望她在今年秋天参加PSAT(Preliminary SAT)考试时,能够争取到全国绩优奖学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为此她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关准备:练习打曲棍球,在仁人家园(Habitat for Humanity)当志愿者,每晚还要做三四个小时的家庭作业。纵然萨拉的成绩相当不错,但她的睡眠质量很糟糕,她开始跟父母顶嘴,对自己的朋友恶言相向,频发的头疼也让她很困扰。
我们都知道,亚当的情况恐怕不乐观,毕竟有统计数据表明,他的人生前路困难重重。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同样应该担心萨拉。在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她的身心健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遭受慢性睡眠剥夺和毒性压力的影响。如果将萨拉的脑扫描成像与亚当的加以对比,你会看到两者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涉及应激反应系统的脑区。
近些年来,从一些运动员所蒙受的伤痛中,我们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他们有个共同点:都被外力撞到过脑袋——不管这外力是一个足球还是重达260磅 的橄榄球线卫。这些成果让我们开始顾忌脑震荡所造成的长期后果:“被撞的人虽然看上去没啥事,但实际情况可复杂多了,有的人现在甚至连自己孩子的名字都记不住了。”
我们认为应该以同样的视角来讨论压力。慢性压力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对于年轻的大脑尤为如此。这就像是在过小的花盆里种植物,就算再业余的园丁也知道,这么做会给植物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是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每个人群来说,压力诱发疾病的概率都非常大。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出现焦虑症、饮食功能失调、抑郁症、酗酒现象,甚至一些让人忧心的自伤行为,而研究人员正在全力以赴地研究,试图揭秘这背后的真正原因。 [1]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的研究发现,在家境富足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焦虑、情绪困扰和化学品滥用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 事实上,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既富足又竞争激烈的硅谷,有80%的高中生报告自己的焦虑程度正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同时有54%的普通高中生报告自己的抑郁程度也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 [2] 抑郁症现在已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能的首要原因。 [3] 我们还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所经历的慢性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在机制上类似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个问题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恶化,要想解决它,就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还要克服旧有的习惯。
我们上面谈的这些与控制感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地说,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所谓的压力,都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惧怕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小到感觉有点失衡,大到为生命而战,都和压力有关。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Sonia Lupien)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并巧妙地将其缩写为——N.U.T.S.(坚果)。
·新奇(novelty)
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
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
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4]
有一项早期研究探究了老鼠对压力的感受。实验中的老鼠会遭遇电击,如果老鼠此时有一个能转动的轮子,而轮子一转起来就可以停止电击,那么老鼠会高兴地转着轮子,也没什么压力。可一旦轮子被拿走,老鼠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倘若随后把轮子重新放回笼子里,哪怕轮子这回实际上并没有连接到电击设备上,老鼠的压力水平也会低得多。 对人类来说,如果在听到让人难受的声音时,手头有个按钮可按,就能够降低压力水平。就算按钮实际上并不会对声音有什么影响,甚至就算这个人根本就没有按下按钮——结论也依然成立。 事实证明,控制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甚至比你实际的行为更重要。如果你有可以影响局面的信心,那么你的压力就能降下来。相应地,缺少控制感则可能是天底下最让人感到压力大的事情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你可能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正因如此,你在开始一项艰巨的工作前,会先把桌子整理干净;大多数人觉得开车要比乘飞机更加安全(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他们认为在开车时更具控制感;我们平时碰上交通堵塞,感觉到压力大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你可能在亲子关系中体验过控制感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或是碰到了很大的难处,而你发觉自己无能为力,那么你的压力水平很可能会上升。就算是一些没那么让人纠结的事,比如第一次看到孩子独自乘车出行、参加体育竞赛,或者在戏剧中登台演出,也会导致你感觉有压力。这时你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除了希望孩子诸事顺利、平平安安之外,你也做不了别的什么。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两岁大的孩子才会说:“我自己来!”而四岁的孩子则会一直说:“凭什么要听你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就算快要迟到了,哪怕会花掉两倍的时间,也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是为什么将餐盘一分为二,再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吃哪一半,才是让一个挑食的五岁小孩吃蔬菜的最好方法。奈德的一位客户卡拉对此深有感触。“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爸妈会跟我说:‘你必须吃这个!你必须吃那个!’我很讨厌他们这么讲,”她说,“所以,当他们逼我吃任何我不想吃的东西时,我就会直接把那东西扔回桌子上。”卡拉还提到,在她的童年时期,外出露营的经历之所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恰是因为露营的参与者必须要自己做一系列决定,从一整天干什么到具体吃什么。而依托于这种能让她自主行事的自由,她在饮食方面表现得不那么挑食了。
可惜露营远远不能等同于我们真正生活的世界。当卡拉十二三岁时,她开始感到焦虑了。“每当别人要我做这做那的时候,我就感到焦虑,”她说,“这让我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身边的事物。后来我转了学,又不得不担心融入新集体的问题,更要顾忌其他人对我的想法,我觉得这让情况变得一天不如一天。对我来说,能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的掌控感,是尤为重要的。就算是现在,我也希望父母能让我感觉到有选择的余地。我朋友的妈妈会跟她说,‘咱们玩一会儿游戏,然后就一起去烤饼干吧’。这固然不错,但总是告知我‘计划就是这样’而不是问问我到底想要什么,还是会让我特别不爽。”
这正是大多数孩子每天都会经历的情况。你或许对于卡拉这样的青少年到底有多缺失控制感还持有保留态度,所以为了打消你的疑虑,你不妨想想他们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他们必须坐在自己没法选择的班级里,必须听被随机分配来的老师授课,还要和恰好被分配进同一个班里的孩子相处;他们必须整齐列队、服从安排、有序就餐,就算想上个厕所,也要看老师今天有没有允许他们去的好兴致。你也可以想想我们是如何评判他们的——不是通过他们付诸实践的努力程度,也不是通过他们进步和提升的幅度,而仅仅是通过上周六碰到的别人家孩子是不是比自家孩子游得更好、跑得更快。我们不评估孩子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究竟怎样,倒是更重视他们在一系列相关事件的随机组合中的得分。
很多孩子会对此颇感无力,随之而来的沮丧和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时会告诉孩子,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但实际上我们一直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课外活动甚至交友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管理。或许我们该告诉孩子真相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他们说了并不算,我们说了才算。不管怎样,我们这样做都让孩子深感无力,如果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亲子关系会逐渐瓦解。
不过还是另有出路的。在过去的60年里,一项接一项的研究相继表明,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自我控制感——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寿命更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自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 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自我控制感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这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
无论孩子是在南布朗克斯、硅谷、伯明翰,还是在韩国长大,他们都与控制力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并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1]
.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增高的证据来自许多方面,其中就包括Jean Twenge先前提到的研究。此外,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和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期刊中总结的研究发现,50年来第一次,在影响美国儿童的五大残障问题中,精神健康问题超过了身体健康问题。Janet Currie and Robert Kahn,“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Introducing the Issue,”Future of Children 22,no.1(Spring 2012):3-11;Anita Slomski,“Chronic Mental Health Issues in Children Now Loom Larger Than Physical Problem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8,no.3(July 18,2012):223-25.
除此之外,可参Christopher Munsey,“The Kids Aren’t All Right,”APA Monitor on Psychology,January 2010,22。《时代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也发表了类似的主题,报道称自2012年以来,高中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青春期女性中;Susanna Schrobsdorff,“Teen Depression and Anxiety:Why the Kids Are Not Alright,”Time,October 26,2016,May 12,2017,访问time.com/4547322/american-teens-anxious-depressed-overwhelmed/.
NIMH的最新数据显示,大约30%的女孩和20%的男孩患有焦虑症。但这些统计数据可能低估了实际情况,因为绝大多数焦虑和抑郁的年轻人都没有去寻求帮助。Kathleen Ries Merikangas et al.,
“Lifetim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US Adolescent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Adolescent Supplement(NCS-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9,no.10(October 2010):980-89.
此外,根据蒙大拿州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州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报告称,在过去两周内,他们几乎每天都感到悲伤和绝望。文章强调了社交媒体在学生处于压力情境时的作用,而他们的父母却基本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015 Montana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Montana Office of Public Instruction.2015,May 12,2017,访问opi.mt.gov/pdf/YRBS/15/15MT_YRBS_FullReport.pdf.
另外,最近一项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从2005年到2014年,青少年抑郁症的自我报告症状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在12至20岁的年轻人中尤甚。总体而言,增长了37%。
Ramin Mojtabai et al.,“National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Pediatrics(November 14,2016),accessed May 12,2017,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11/10/peds.2016-1878.info.Nonsuicidal self-injury has also increased,particularly in adolescent girls.See Jennifer J.Muehlencamp et al.,“Rat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cross Five Years,”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13,no.4(October 17,2009):317-29.
[2] .结论来自于纽约时报对于Stuart Slavin的一篇尚未发表的研究的讨论,参考Vicki Abeles,“Is the Drive for Success Making Our Children Sick?,”New York Times,January 2,2016,May 16,2017,访问 www.nytimes.com/2016/01/03/opinion/sunday/is-the-drive-for-success-making-our-children-sick.html .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Fact Sheet on Depression,”February 2017, 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9/en/ .
[4] .Centre for Studies on Human Stress(CSHS),“Understand your stress:Recipe for stress,”accessed August 11,2017, www.humanstress.ca/stress/understand-your-stress/sources-of-stres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