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2018年年初,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的宋海荣教授在微信上突然闪了我一下。她发来了一本书的封面,说:“很值得一读,推荐给你!”

如果你喜欢阅读的话,你会发现,每当有人给你推荐书时,最开心的事儿其实未必是对方推荐的那本书多有价值或多么新奇,而是对方所推荐的那本书,你本人恰恰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

我觉得吧,这起码能说明两点:你喜欢的这本书真的是好书,而非你一厢情愿;你结交的朋友也真的是有足够共鸣的好朋友,而非泛泛之交。

宋教授推荐给我的,便是你手中这本《自驱型成长》。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话语体系中,有三个词往往在使用上互相混淆,甚至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三个词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自律”“听话”和“守规矩”。其中,“守规矩”还有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懂事”。

这三个词都直指那种家长觉得合适、老师觉得恰当、孩子能从中获得进步的行为。

当然,很多时候,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能达成这些行为上的共识,比如按时睡觉,有节制地吃零食,上课的时候别玩手机游戏。这些行为也恰恰同时满足了自律、听话和守规矩的要素。

可一旦共识成了奢望,齐心协力变成了三足鼎立,矛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有的矛盾存在谁对谁错的标准答案,孩子应该得到适当的约束、管理和引导。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餐餐只吃肉不吃菜,一个8岁的孩子向你要钱买烟抽,或者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去当古惑仔。

但我想你也知道,人这么复杂的生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可能面对的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呢?

如果你9岁的孩子因为在学校里打抱不平,为了保护被欺负的同学,把打人的校霸揍进了校医室,你要怎样教育他呢?

如果你15岁孩子在木工上的兴趣和能力远远超过了常人,你愿意让他在一定程度上舍弃标准化的教育吗?

如果你17岁的孩子把他的恋人带回了家,你会对这对小情侣抱以怎样的态度呢?

甚至,如果你30岁的孩子,醉心于独立研究某个非常小众而不能很好“变现”的课题,既不上班也不着急婚事,你又打算怎么做呢?

比起那些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其实才更接近养孩子的真相。

可惜的是,在这些没法达成共识的真相里,孩子往往是弱势的那一方。

因为在成人的眼光看来,他“不听话”“没规矩”,甚至“不自律”。这也好理解,毕竟,在大人看来,这三个词之间有着绝对的连带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孩子既然“不听话”,那就是“没规矩”,说白了,还是“不自律”。

但我,以及本书的两位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都不这么认为,在我们看来,孩子可能弱势,但他其实并没犯错。

因为自律在本质上与听话和守规矩就不是一个事儿。比之另外两个,自律有着更高的优先级,也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如果让我在这三个特质里面,只能为我自己的孩子挑一个,那我绝对想都不想,挑“自律”。

因为话是家长说的,就算听,对孩子来说,也是听别人的话;而规矩是社会定的,就算守,也是守外界定下的规矩。

但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念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差不到哪里去。

中国家长爱说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些年来,这个起跑线一直在提前。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又提前到早教,再提前到胎教。前一段时间,有个孕期妈妈还跟我说:“叶老师,我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子宫里。”

但是咱们要明白,起跑线是服务于赛道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是赛道吗?

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求职、升职加薪、嫁娶生育,再给孩子拼套房产,哪个不是你追我赶的赛道?

但我觉得不是。赛道是标准的,赛道是组委会确定的,赛道是摩肩接踵大家一起跑,谁也逃不掉的——总之呢,赛道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发令枪一响,你不用多想,在你的那条道上,拼命跑,准没错。

但对孩子来说,出生也许不以意志为转移,但生命总是有可能性的。虽然生活可能艰难,竞争也许激烈,选择的空间也被迫变得狭小,但你总是可以主动地决定一点事情的,就像小鸡破壳,从狭小的空间里啄个洞,也能变出一片天来。

这份“自己说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因为“你想要”,而不是被迫地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

当家长的,终点在哪里?

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想要做到这点,靠着听话与守规矩,恐怕是不够的。更多的还是要靠带着孩子的个人气息、个人理想、个人牺牲的“自律”,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孩子以及全世界的孩子都非常欠缺的。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自己说了算”的机会。

近几十年来,中国家庭的可支配财富越来越多,随着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组成越来越普遍,一个孩子可能有6个成年人来倾注资源和心血。

这看似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毕竟,6个人合力能买得起的东西,肯定是更多了嘛。

但就像尾大不掉的大型企业一样,人多船就大,船大就不好变方向。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孩子得到了巨量的关爱和资源,但从小开始,路子却变得越来越趋同——都要学乐器,都要学画画,都要学主持,都要穿名牌,都要去国外玩,都要用某款刚上市的好手机。

但标准化的养育路径,未必有标准化的烦恼,更谈不上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所以近几年来,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舒缓个人压力,在家庭以及学校矛盾中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和极端化——抑郁症高发、线上校园霸凌、物质和药物滥用、虐待动物、不安全的性行为,层出不穷。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这就是听话、懂事、起跑线对今天的孩子所起到的负面影响。

这也是我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的最真实也是最沉重的启发。

好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有启发,更有宽心的解决方案。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对孩子真正“自律”的成长通途,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感谢我的父亲帮助我完成了译稿最初的审阅和校对工作,感谢我的母亲和妻子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我的助手毕凌飞为翻译做出的巨大贡献。 7OjAvZkEsoUW/MJS6OBFJd6g/pJx0GpB49csC8P8zu+EaqH9sMb1sP++h0hml2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