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 研究述评与讨论

总体来看,欧洲学术界对于工作环境的研究尽管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在概念、测量与理论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上仍有局限,甚至存在不少误解,由此对工作环境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Burchell et al.,2014)。

就概念而言,术语使用的随意以及概念维度的误用,是欧洲工作环境研究面临的最根本也是关键性的障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同学科研究者对概念在认知、价值与立场上存在分歧;二是作为一种经济与社会现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因其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变迁以及劳动者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如何跨越分歧,进而解决难题?一方面需要研究者以更包容、更严肃的学术精神为达成概念共识提供助力;另一方面需要研究者对其保持极高的敏锐度,依靠经验材料的辅助,对概念内涵及关键维度加以更加科学的把握。

就方法而言,目前工作环境研究的科学调查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除了文献综述类的研究,几乎鲜有以“工作环境”为论题的定性研究资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到社会指标运动的影响,学术界在评估“质量”等相关概念时潜移默化地带有定量分析的偏好;二是由于欧盟作为欧洲工作环境研究的重要推动者,其出于政策与传播的目的,对指标化的结果呈现出潜在的需求。而关于方法的改进,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对理论依据的掌握与判别上,另一方面需要在具体的方法策略上展现出更为严谨、科学的求索态度。研究者唯有重新回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传统中,结合当下的经验现实,更深入地理解工作环境的概念,采用审慎、科学的态度,而不能因为政策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在研究方法上有所让步。

就理论而言,目前工作环境研究领域较为突出的进展,是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类型学上所做的尝试。尽管工作类型理论与就业体制理论都试图在理论的抽象层次上超越一般性的经验研究,但这些理论往往因为过分追求抽象类型的划分,而被批评为缺乏对具体经验现实的解释能力。此外,在比较研究的视角之外,许多研究者对不同性别群体、职业群体和非正式就业群体展开讨论,分析这些群体的特征对其工作环境的影响和运作机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与西方社会的工作环境情况相比,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情况更为复杂。梳理欧洲工作环境研究的最终目的并非将其现有成果全盘照搬,而是希望在对中国本土语境加以思考和分析的前提下,推动工作环境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重视。一是警惕对相关概念的误读与滥用。在概念的选用上,不应该不加选择地选用西方已有成果,而应该在对概念的追本溯源上回到具体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框架中,获得并建构起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进而在对概念各个维度的细致剖析中,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选择适合本土化情境的测量指标。在测量指标的建立上,我们同样需要立足于本土化的语境,反复推敲具体指标在当代中国工作环境中的信度和效度。三是谨慎地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大胆借鉴工作环境研究在诸如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四是努力打通观念与经验间的障碍,用一种总体性的眼光去研究工作环境在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呈现或即将呈现出的样态。由此,我们才能对中国工作环境的现实经验进行富有学科价值与学科责任的讨论。 G5TbD3ibk4kwfRR3jbf3xzKyVu3Pnb6JvTfT4cbGCGQt74uh0zrx2xcW9brPMB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