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压力困境:反贫困协同行动的逻辑起点

鹤峰县位于鄂西边陲,为武陵山与大巴山余脉交会之地,是一个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属于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县,鹤峰县有“五无”之称,即无铁路、无机场、无高速、无国道、无水运,先后被定为国家一类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部定点扶贫县。可以说,鹤峰县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贫中之贫”的境况,面对大面积贫困的现实,仅靠政府逐户进行分散式和渐进式扶持的话,是极难解决大面积贫困问题的。

要脱贫必然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县政府意识到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鹤峰县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具备名优茶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该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历史贡茶和“宜红茶”的主产地,鹤峰县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茶叶之乡”的称号。可因为交通、信息闭塞等,当地茶产业没有形成很好的发展态势。此外,20世纪末鹤峰县正面临着国企改制的浪潮,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改制后的企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在当时,贫困农户几乎没有土地收入以外的其他增收渠道。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贫困户,都面临着反贫困的巨大压力。

鹤峰县政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创新反贫困机制,积极探索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路子。由此可见,鹤峰县政府、企业、贫困户反贫困协同行动的逻辑起点是来自多方面的反贫困压力。具体说来,这些压力主要包括地方政府面对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企业改制后面临的发展压力、贫困户在无增收渠道背景下面临的生存压力。

一 地方政府的政治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几乎都是由当地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和展现的。面对县域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鹤峰县政府必须将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贫困问题的严重性使得鹤峰县政府面临促进产业发展和推动贫困户减贫的双重压力。在我国,地方政府处于压力型体制之内,在各种压力的驱动下运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是其中最大的压力。压力型体制并不是新现象,而是传统的动员体制在市场化、现代化这个新背景下的变形。 鹤峰县政府亦不例外,在此种处境之下,它会考虑在将政府的优惠政策给予企业的同时,让企业分担扶贫压力。具体而言,政府通过为企业提供贷款和专项资金扶持的办法,以政策支持的方式对企业参与反贫困进行捆绑式激励。

二 企业的发展压力

20世纪末,鹤峰县迎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改制掀起热潮,多数乡镇集体企业都通过改制变成私人承包或股份制的私营企业。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张和改制政策给新型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企业改制造成资产流失、原材料供应不足、现代企业形象亟须形成。

(一)企业改制造成资产流失

调研中发现,鹤峰县参与扶贫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乡镇企业改制后发展起来的。改制后的企业资产不同程度地流失,新建立起来的公司制企业面临发展困境,部分企业因此而倒闭,还有一些企业则停滞不前,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特别是贷款方面的援助。在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为获得政府的支持企业积极接受政府提出的承担扶贫责任的任务。笔者访谈的X公司主要负责人就谈道,公司在改制后面临多种压力和困难,恰逢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大,X公司积极加入政府提倡的企业扶贫战线,并成立扶贫办公室专门协助政府开展扶贫工作。

(二)原材料供应不足

譬如,改制后的茶叶公司要发展壮大,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茶叶原材料来源。当时鹤峰县的茶叶是每家每户零散种植,由于缺乏技术,茶叶产量并不高。提高茶叶生产能力,在当地建立茶叶基地是最为实际的选择,因为鹤峰县的地质地貌和气候都非常适合茶叶种植,茶叶也一直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作物。X公司从1992年开始全力建设茶叶基地,基地建设需要租赁当地农民的土地,形成连片开发的规模效应。企业参与到政府提议的扶贫行动中来,有利于与农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实现基地扩张和茶源保障。

(三)现代企业形象亟须形成

改制后的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需要重新建构自身的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两种经济体制处于转轨交汇期,进行企业形象的重塑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制后的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需要在失去政府庇护后另辟蹊径,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出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企业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参与扶贫,通过宣传运作,将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来,参与扶贫的过程也是企业形象重塑和更新的过程。

三 贫困户的生存压力

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鹤峰县的贫困状况,前面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当时全国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摸索阶段,人口流动还受到诸多限制,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很少,偏僻闭塞的山区农民尚未形成外出务工的思想,以致当地农民除了农作物收获之外几乎没有另外的增收渠道。就X公司M基地的住户来说,他们是在其他地方生存不下去后移居来此,甚至有来自湖南省的移民(当地处于湖北与湖南交界处)。当时的贫困户(现在是M基地的住户,开荒时移民于此)住山洞、住小木船,不但“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这些活不下去的贫困户在公司的动员下把家搬到了茶叶基地。他们因此开始参与M基地茶园建设,茶园里的茶叶长起来之后就经营茶园、管理茶园,现在茶园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茶叶基地就成了移民发家致富之源。 ucb1Lol5d0WaqWpn7QTDEGUgWf4vbMl2iI8NKkGgjag1TjR7O0mCZvyvzta/Im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