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乐群教育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立以来,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绩。而今,思想政治教育正跨入一个纵深发展、创新突破的阶段。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我们及时做出回应,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任务,必须做出新的突破。乐群教育正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实践活动,以人为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活动都围绕人这一中心展开。因此,对人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是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正确认识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 ,人总是一定群体中的人、一定社会中的人,这正是人的本质体现。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将人视为具体的、现实的、群体的、社会的人,而非抽象的、虚无的、脱离群体和社会关系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研究的开展、一切方案的制订、一切活动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才是科学有效的。

但实际上,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这主要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注重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教育对象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修养和塑造,不够注重教育对象个体与他人和谐交往的技能和过好群体生活、社会生活的本领的培养和锤炼;在教育方法上,注重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不够注重在群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等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和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性,才能更好地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养,塑造、丰富和完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乐群教育的提出,正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积极复归和高度关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拓展。

第一,乐群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乐群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乐群首先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它使人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认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的联合力量,才能克服个体的局限性,人才能成为人,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享受,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故而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人交往结群,成为群体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同时,乐群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种群体美德,体现了个体对于群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可见,乐群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有益于个体成长、群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益凸显其价值。不仅如此,乐群还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从根本上说是在人际交往、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乐群则能为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创造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培养人的乐群性的乐群教育,进一步充实、发展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第二,乐群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乐群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坚持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审视人本身,着眼于群体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力求通过社会交往和群体生活来培养人的乐群性,涵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具体而言,乐群教育在深刻把握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人们交往结群,融入群体,使人们在与群体成员的相互交流切磋、砥砺督促中学习和践行一定群体和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和升华思想政治品德情感,养成和巩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本质,培养适应一定群体和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可见,与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自我修养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同,乐群教育更强调让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世界是有规律的,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只有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并依照规律行事,才能比较彻底地认识事物,顺利开展实践活动,高效完成特定任务,完满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提高人类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根本所在。同样,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揭示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然而,对于这一规律,学界至今未能揭开其面纱,识得其真面目。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会常常受到限制。

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是一个艰深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找到答案。揭示规律既需要实践活动的探索,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探寻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可见,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根源于人们的物质交往,因为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精神交往也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又在精神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人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发展着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中交往,在交往中产生一定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就是交往活动、社会关系的反映,这是一般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脱离交往、脱离群体、脱离社会,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究竟如何,还要依靠现实的人际交往、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才能得以检验和反馈,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如此,因为有人际交往、群体生活、社会生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才获得存在的意义,正如涂尔干所说:“道德是随群体生活而生的,因为只有在群体中,无私和奉献才会有意义。” 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正是为了维护和保证群体生活、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良性运行。

然而,一直以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整体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还是在单向的理论灌输中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而不够注重发挥人际交往、群体生活、社会生活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作用和价值,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理论不等于现实,仅靠理论教育并不能真正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关键是要让人们参与群体生活,使其在交往中感悟思想政治品德力量,践行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形成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没有人与人的交往,没有群体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品德便失去了存在价值,既不会真正形成,也无法获得检验和发展。因此,对这一规律的忽视,常常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足。例如,很多人学了满脑子的伦理道德,可一到实际生活中、一到现实交往中,却会遇到重重道德困惑和障碍,不知该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

乐群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和有效运用。乐群教育强调让人们在生动的人际交往中、真实的群体生活中,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共同生活。通过群体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和锻炼,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促进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潮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性事业,必须始终适应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现实要求。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个社会发展、时代前进的大背景之中,才能永葆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当下,还要着眼于未来。要在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的同时,看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潮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和主动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新要求。

人与人的交往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也会建立起来。 生产越是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是密切,相互间的依赖性越是增强,个人越是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群体、离不开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交往普遍发展和深度发展趋势的显现。而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就越发要求人们亲众乐群、友好相处、通力协作、共创共享。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必须根据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策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乐群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这一新要求和新任务,增强人们的群体意识,涵养人们的群体精神,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培养人们的乐群性,帮助人们“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潮流。

乐群教育的提出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适应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共同生活”就是使人们学会与他人和乐、和平、和谐地相处,团结合作,互利共赢。而“学会共同生活”,正是乐群教育的题中之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思考和研究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为各国的教育决策和实践提供建议和指导。《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报告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21世纪的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要求和未来趋势,视野宏大,立论高远,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指导。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正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和人类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之一,而乐群教育是使人们“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乐群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都将面对的新课题。

然而,人类社会的这一发展趋势及其教育的发展潮流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出于传统文化的惰性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信息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应试教育的弊端等原因,而造成人们社交障碍、人际疏离、厌群离群、孤独焦虑、不善合作等问题屡见不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一面是社会日益突出的对人们乐群性的要求,一面是人们乐群性的不足,更加凸显了乐群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乐群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深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潮流。

总之,乐群教育是顺应人类交往关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也会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伴随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而来的,是社会对人们高度乐群性的素质要求。乐群是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未来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乐群教育的提出,正是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乐群素质要求的主动适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课题、新任务的适时回应,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潮流的积极引领。 iExNaoUsmCJOanXr07eybhg0Xs641Y3x1uvzlejoainitLoB8hhkFmOuhD1Ug/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