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群密不可分,人是群的重要构成,群是人的生存方式。人从一开始就是从属于一定群体、一定社会的人,离开了一定的群体和社会,人就根本无法生存和发展。荀子有一名言: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与动物相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人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因而能够形成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群体合力,战胜个体能力和力量远强于个人的动物,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现代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工程、大科技、大教育等大规模协同劳动的出现,人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本质也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合力也不断增强,个人对群体、对社会的依存度日益提高,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个人成功的程度日益取决于其乐群、合群、惠群的能力。
“乐群”古已有之,最早出自《礼记·学记》所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后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和赋新。朱熹认为:“乐群,是知得滋味,好与朋友切磋。” 黄炎培提出,乐群是“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毫无疑问,乐群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次强调“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可见,乐群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
乐群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还是群体的发展壮大、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人们都把敬业和乐群相提并论,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且重视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这是有着深刻道理的。敬业离不开乐群,乐群有助于敬业。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由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中共同从事和推进的,只有乐群,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打造优质的社会群体,形成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社会合力,有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往往又表现为具体的群体关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定群体中,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组成的,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纽带。人们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而爱群、合群、惠群、善群,实现群己合一、群己互促,才能更好地选择、建构、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而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社会本质,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群体的感召力、凝聚力、进取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进而推动群体的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进而助益社会的文明进步。
随着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从属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乐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在社会流动性的加剧、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网络人际交往的复杂、思想文化的多元等背景下,人的个体性不断增强,群体性不断弱化,个体越来越疏离自我、疏离他人、疏离群体。尤其是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到来,给人的乐群性的形成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所言:“如今,我们一边沉迷于社交时代拥挤的时代广场,同时却又徜徉在彼此的瓦尔登湖畔;我们享受着无时无刻地与别人相连接、迫不及待地分享关于自己生活所有的琐碎细节,却又时时刻刻修饰自己在网络中的表象,精心地计算着彼此的社交距离。我们在一起喧闹,却又在一起寂寞。” 面对现实社会日益增长的乐群需要与人们乐群不足之间的巨大张力,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乐群教育,培育人们乐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人们乐群的动力,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正是基于此,在我的指导下,我的学生王瑞博士开始研究乐群教育。乐群是中华传统美德,乐群教育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乐群教育”这一新视角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王瑞博士的《乐群教育论》一书,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本书从古今中外的时空跨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视域,从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多维视角,系统探究了乐群教育的基本内涵、客观依据、过程与规律、内容构成和具体路径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不少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学术观点。首先,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乐群教育的思想资源,不仅追溯了“乐群”的出处、本意和后世注解,彰显了乐群教育研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考察了教育学中的群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西方心理学中的合群理论和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理论,从而拓展了乐群教育研究的学科视野,增强了乐群教育研究的学术底色。其次,本书在深入把握“乐群”内涵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乐群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并凸显了乐群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界定了乐群教育研究的领域,分析了乐群教育的独特性,从而牢固确立了乐群教育研究的立论基础,为我们深入理解乐群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本书在考察现实的乐群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乐群教育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乐群教育的内容结构,强化了乐群教育理论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开展乐群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当然,由于乐群教育是个新话语、新课题,有一定研究难度,书中难免存在些许不足。比如,关于乐群教育规律、新时代背景下乐群教育的特殊价值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希望王瑞博士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耕耘,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骆郁廷
2019年12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