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乐群教育的定位

乐群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找准乐群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廓清乐群教育的独特性,是确立乐群教育并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因此,深入理解乐群教育,还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乐群教育并不是自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外的又一门教育,总体而言,它是德育的一部分。德育的核心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人类之间的关系,乐群教育的重点则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乐群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仍属德育的范围,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核心是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一方面,乐群本身就是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彰显,尤其是乐群所蕴含的个体对于群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群体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合群行为等内在要求,不仅是一种个人之德,也是一种群体之德。另一方面,乐群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本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在群体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现实的群体生活和人际互动中,人们才能感悟思想政治品德力量,践行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相反,脱离交往、脱离群体、脱离社会,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不仅不会真正形成,也无法获得检验和发展,更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乐群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乐群教育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教育使命,具体而言,乐群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生成性教育、和谐性教育。

一 乐群教育是社会化教育

从根本上说,乐群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规范、建构社会关系,学习和改造社会的规则、价值观、文化知识和技能等,以逐步适应和革新社会生活,延续和丰富社会文化,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超越自身的个体性、狭隘性和局限性,塑造和完善自身个性,获得高度社会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说到底,社会化是人们不断建构和丰富社会关系,实现并完善社会性本质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每一个人生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等内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塑造人,人也改变环境。因此,社会化的过程并不是个人单纯地适应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改造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是在个体生物遗传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的教育影响和个体自主建构的交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等,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意味着与人交往、处群之中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而乐群无疑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乐群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乐群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具体而言,之所以说乐群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社会并不是由孤立的个人简单机械构成的,人们往往联结为一定群体。人常常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构成的。因此,人的社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群体化,反过来,人的群体化又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必要途径。而乐群教育的核心正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群己关系问题,使人们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定群体中的一员,认识到作为群体中的人,离开他人、离开群体、离开社会,个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要乐于与人交往,积极结成群体、参与群体、融入群体、建设群体,考虑问题不是只从个人出发、从自我出发,而是始终坚持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并自觉了解、接受、内化、遵循一定群体的规范,按照群体的规则办事,在此基础上,不断由群体化走向社会化。因此,从这一层面讲,乐群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

人总是处于一定群体、一定社会之中,实际上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化要求人们内化和遵从一定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等,实际上,一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人的社会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关系化,人在不断建构、丰富和发展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并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化就是要让人们认识社会关系、选择社会关系、形成社会关系、丰富社会关系、适应社会关系、改造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人,塑造和完善自身的本质。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和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决定人们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本质,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又发展出伦理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不同的社会关系塑造了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人的本质。其中,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总之,促进人的社会化,就是促进人的社会本质的实现,也就是使人成为体现一定社会关系本质、适应一定社会关系需要的、一定社会的人。而要认识、选择、融入、建构、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前提是要与人交往,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在群体中结成社会关系。乐群教育正是要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社会本质,积极与人交往,结成群体,自觉选择和融入一定群体之中,建构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丰富自身的社会本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从这一层面讲,乐群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化教育。

二 乐群教育是生成性教育

乐群教育也是一种生成性教育。这种生成性在于,一方面,人在群体中生成和发展,乐群更有利于人们顺利地、健康地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伴随人的一生。这两方面决定了乐群教育的生成性。

首先,乐群教育的生成性在于其昭显并顺应了人的生存发展之道,即人在群体中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生成、发展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个体孤立成长的过程,而是在与人交往、身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处在一定群体之中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人总是在群体中生成和发展,人的生成发展过程,就是人在群体中生成发展的过程。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顺利成长成才。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群体当中,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交往互动中才能不断学习、成长、蜕变,逐渐增强自身的社会性,成为社会人。一方面,人出生之时,没有价值观念、知识文化和社会技能,是一个只具有生物本能的“自然人”。而要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就必须与人接触、交往、结群,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等,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否则,人便难以成为人,更难以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例如,明惠帝朱允炆之子朱文圭的遭遇便证明了这一点。《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载:“惠帝二子。俱马后生。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 《明通鉴》又载:“文圭初出,见牛马亦不识,未几卒。” 明惠帝朱允炆的二子朱文圭在两岁时就被明成祖朱棣囚禁,至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时才重获自由。然而,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朱文圭被释时竟不识牛马,智力水平基本仍停留于被囚时的状态,且没多久便去世了。此外,世界各地发现的诸如“狼孩”“猪孩”等“兽孩”,都说明人只有生活在群体中,生活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脱离动物状态,成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时刻变动不居。人们要始终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在与人交往、处群之中学习和进步,实现继续社会化。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急速变迁,各种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不停涌现,人们常有应接不暇、措手不及、落于人后之感。这时,人们亟须快速调整状态,重新认识和接纳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适应并融入其中。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们必须始终在交往中、在群体中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学会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况,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健康成长成才。人们不仅只有在群体中才能顺利成长成才,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健康成长成才。在群体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物质帮助,更能获得精神支持。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物质需要不断得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必定不断高涨。人的精神需要包括理想信念、求知、情感、道德、审美、休闲娱乐等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都要求与人交往,在群体中实现,尤其是情感需要、道德需要的满足,离开人、离开群体是不可想象的。人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加需要精神交流与精神慰藉,而这一需要只能在交往中寻求、在群体中满足。因此,结群、合群、乐群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和重视。此外,交往障碍、离群孤僻、不合群等本身就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和思想负担。不但不能健康成长成才,还可能自我封闭、自毁前程。因此,只有喜欢群体、融入群体,具有高度乐群性的人,才能更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人。

总之,乐群教育告诉人们:人在群体中生成和发展,只有在群体中才能顺利成长发展、健康成长成才。乐群教育就是在揭示人的这一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这一规律,引导人们亲众乐群,在群体中成长发展,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简单说,乐群教育不仅告诉人们如何顺利地、健康地成长成才,而且帮助人们实现顺利地、健康地成长成才,并伴随人们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这一层面上说,乐群教育是一种生成性教育。

其次,乐群教育的生成性在于人的乐群性的形成是一个生成发展过程。乐群是人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然而,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反复性,这就决定了乐群教育的生成性,乐群教育是一种生成性教育。

一是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发展具有长期性。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教育和影响、巩固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人的生命始终。因为人从出生到离开人世,整个生命历程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都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乐群必然是人一生要面对的课题。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发展不仅具有长期性,在这一长期性中又有阶段性。每个人的一生分为不同的人生阶段,乐群性生成发展的长期性具体表现为阶段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阶段都需要乐群,并且不同人生阶段人的乐群性的具体内容和功能不同。例如,儿童的乐群性主要是一种游戏玩伴式的,成年人的乐群性主要是一种合作共享式的,老年人的乐群性则主要是一种陪伴慰藉式的。总之,人的一生都需要乐群,都需要乐群教育在不同人生阶段给人以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教育和影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教育对象。从这一角度看,乐群教育具有生成性。

二是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发展具有渐进性。人的乐群性主要由群体认知、群体精神、群体情感和群体行为等几个方面构成,乐群性的生成发展主要是这几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并且这一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高到低的。首先是乐群性个别构成要素的提升。人们的群体认知、群体精神、群体情感和群体行为不可能生而有之,或者在瞬间达到很高的层次,而是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比方说,人们对于群体之于个体的生存发展价值的认知,是伴随人们丰富的群体交往实践而不断加深的。但是,乐群性各个构成要素的生成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说,不同构成要素并不是同等速度、同样程度地同步发展,而是有的构成要素发展快一些,有的发展慢一些;有的发展程度高一些,有的发展程度低一些。比如说,有的人对群体的价值认知很高,清楚地知道个人在群体中生存、发展、享受,个人离不开群体。然而,出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而难以融入群体,不被群体所接纳,最终可能造成其群体精神、群体情感、群体行为的弱化。其次是乐群性各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升华。尽管乐群性的不同构成要素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但无论如何,从总体上看,乐群性的各构成要素都有逐渐提升的趋势,从而实现乐群性的整体升华。一般说来,相较于未成年人,成年人在群体认知、群体精神、群体情感、群体行为方面发展得都更为完善。由于人的乐群性生成发展的渐进性,乐群教育就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人的乐群性从低到高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乐群教育具有生成性。

三是人的乐群性的生成发展具有反复性。人的乐群性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这一生成发展过程可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前进、有后退,在曲折反复中前行。例如,一个人本来经过长期的教育影响,已经具有乐群性,但由于生活遭遇重大挫折而造成其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脱离群体。也可能因为在群体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失望怨愤,从而致其厌群、离群。这时就需要乐群教育针对教育对象乐群性面临的暂时反弹回落予以正确引导,使教育对象克服困难、调整状态,重新接纳他人、融入群体。从这一角度看,乐群教育也具有生成性。

总之,人的乐群性是一个长期、渐进、反复的生成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乐群教育也要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发展。从这一层面说,乐群教育是一种生成性教育。

三 乐群教育是和谐性教育

乐群教育还是一种和谐性教育,乐群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和谐。

一是乐群教育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首先,乐群始于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乐于与人交往、友好相处是乐群的基础和前提。有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才有进一步乐群的可能,个人才容易被他人所喜爱和接纳,进而被群体接纳,并顺利融入群体之中,成为群体的一员。其次,处群之中,也要坚持与群体成员和谐相处,才能始终与群体融为一体,也才能真正实现乐群。因此,乐群教育在培养人们乐群性时,首先从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交往开始,不仅引导教育对象认识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的和价值,还向教育对象传授与人交往、融洽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以此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二是乐群教育促进个人与群体的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是乐群的根本表现,促进个人与群体和谐是乐群教育的核心任务。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实质是实现群己合一、群己互促。因此,乐群教育主要从两方面促进个人与群体的和谐。一方面,乐群教育促进个人对群体的悦纳。个人与群体的和谐,首先在于个人对群体的悦纳,包括个人亲近群体、关心群体、喜爱群体、融入群体、参与群体、建设群体、奉献集体等,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定群体中的一员,将群体视为自己生存、发展、享受的依托和支撑,实现群己统一。另一方面,乐群教育促进群体对个人的悦纳。个人与群体和谐的实现,仅靠个人对群体的悦纳还不够,还需要群体对个人的悦纳,包括群体对个人的了解、接纳、鼓励、帮助、支持等,给予群体成员成长发展的资源、空间、机会和条件,促进群体成员的发展进步,就是促进群体的发展进步。总之,乐群教育就是在促进个人与群体相互悦纳的过程中,实现群己合一、群己互促、群己和谐。

三是乐群教育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乐群教育对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群体和谐的促进,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实现。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交往互动的存在,并在联系和交往中结为群体。因此,个人总是群体中的人,从这一层面可以说,社会是由群体构成的。如若每个人都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群体和谐相处,整个社会也就容易走向和谐,也就有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次,乐群教育不仅止于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还要在此基础上,自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从更长远的角度、更高的境界来看,乐群教育还要引导个人从乐群上升到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

四是乐群教育促进个人与自身的和谐。个人与自身的和谐实际上是个体内在的身心和谐,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乐群教育对个体内在身心和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乐群教育能够促进个人在群体中学习、成长、成才,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群体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认可、被尊重、被悦纳、被赏识、被需要,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悦纳、身心愉悦、身心和谐。其次,乐群教育能够促进个体在群体当中获得情感慰藉、增进精神交流,克服孤独感、失落感,从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身心和谐。

综上所述,乐群教育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并进一步表现为纵向角度的生成性教育、横向角度的和谐性教育,生成性教育、和谐性教育都是社会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而乐群教育就在这一立体坐标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V5h5oI6Lknb0tO1XJaxyRRqFwml+HCtwZbfgIxUl8XlcwCGNQxFdGh2j0uUlbma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