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乐群教育的特征

深入理解乐群教育,不仅要把握乐群教育的内涵,揭示乐群教育的本质,还要进一步概括乐群教育的特征。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乐群教育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社会性

社会性是乐群教育的根本特征。乐群教育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乐群教育对象的社会性。首先,乐群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乐群教育。其次,乐群教育的对象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一定社会的人,尤其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人。乐群教育对象的社会性,要求乐群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从而具备社会性特征。乐群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在根本上决定了乐群教育的社会性。

二是乐群教育者的社会性。乐群教育者与乐群教育对象相适应,乐群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必然要求乐群教育者的社会性。乐群教育者并非仅限于教师,新闻媒体、各种社会群体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家长、自我等,都可以成为乐群教育者。

三是乐群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内容,才能培养具有社会性的人。乐群教育内容的社会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乐群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人们认识群体对于个体的价值、塑造群体精神、培养群体情感、养成群体行为,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使教育对象自觉认识、选择、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关系,塑造社会本质,提高社会化程度,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其次,乐群教育的内容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变的社会形势,回应社会发展对人们乐群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乐群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社会的高度组织化,越来越要求人们亲众乐群,乐群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达的信息技术大大拓展了人们虚拟交往的空间,却减少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人们乐群性的形成造成危机,等等。总之,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影响人们乐群性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是丰富和发展乐群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而及时回应和解决这些影响人们乐群性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则是凸显乐群教育的社会性、时代性、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四是乐群教育途径的社会性。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乐群教育更注重在社会群体中育人、在社会交往中育人、在社会实践中育人,而这些教育途径都具有突出的社会性。

五是乐群教育环境的社会性。乐群教育环境的社会性,主要在于乐群教育始终运行于开放的社会环境,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六是乐群教育领域的社会性。乐群教育面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每个社会领域都存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而每个社会群体中的人都需要乐群教育。因此,乐群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联系十分紧密,渗透其中,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 交往性

交往性是乐群教育的突出特征。教育是一种交往过程,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而乐群教育的交往性尤为鲜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乐群教育者与乐群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乐群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乐群教育者与乐群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乐群教育者认识和了解教育对象,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载体向教育对象传递一定的乐群教育信息。乐群教育对象则对乐群教育信息进行接收、理解、选择、吸收、建构和内化,并进一步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外化乐群教育信息,反馈给乐群教育者,而乐群教育者再对乐群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继而重新调整乐群教育内容或教育方法,开始新一轮的乐群教育过程。上述乐群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过程,生动呈现了乐群教育者与乐群教育对象的一般交往图景。

二是乐群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人的乐群性不是仅靠理论灌输就能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与人交往、处群之中。就像一个学游泳的人,游泳的知识和技巧学得再多,可是没有一次下水亲身体验、学以致用的过程,就永远不会游泳。同样,培养人的乐群性,却没有与人接触、在群体中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乐群教育不仅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使教育对象在交往中结群,在交往中乐群。乐群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之间进行交往、结群的过程,也是乐群教育过程本身的重要一环。这一过程既是践行乐群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在交往中、在群体中接受隐性乐群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对象之间相互启发教育的过程和教育对象在群体中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交往中进行乐群教育,在交往中培养人的乐群性,是乐群教育的突出特征。例如,班级活动就是乐群教育者与乐群教育对象尤其是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过程,是一种重要的乐群教育形式。而这一活动既可以是一次检验学生乐群性形成发展情况的过程,也是一次生动的乐群教育过程。

三 共生性

乐群教育的共生性主要源于乐群教育对象即人的群体共生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乐群教育基于对人的群体共生性的承认。“共生”最早源于生物学研究,德国医生、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真菌学家德巴里(de Bary)说:“‘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 。后来这一术语被引进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认为在人类社会也存在普遍的共生现象,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生共荣的关系。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提出了“社会共生”理论,认为“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任何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之中。共生关系不只是存在于社会某个方面,而是遍布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社群、家庭等所有领域,其表现更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没有共生,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就此而言,社会共生论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 实质上,共生体现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系统,万物相生相克、相依相制。不仅如此,世界这个巨大共生系统又是由其他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共生系统组成的。其中,群体就是一个重要的共生系统。人是社会的人,更是一定群体中的人。在一定群体里,群体成员就处于共生关系之中。因此,人不仅在社会中共生,更直接在群体中共生,或者说以群体的形式共生,这种群体共生是人类存在的具体形式。乐群教育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的这种存在方式,才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了解自身的这种存在方式,并能自觉维护和优化这种存在方式。同时,乐群本身也是一种共生现象,并且是自觉地共生、积极地共生。乐群教育则是自觉地、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人们乐群性的教育活动,也是促进人们自觉共生、积极共生的教育活动。

二是乐群教育是对人的群体共生性的优化。发现并承认人的群体共生性,是乐群教育的前提,而维护和优化人的群体共生性则是乐群教育的重点任务。群体共生这种人的存在状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选择、塑造和优化的。共生说到底是一种相互联系,群体共生是一定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群体共生性的选择、塑造和优化,实际上就是对一定群体关系的选择、塑造和优化。乐群教育正是要引导人们认识一定群体、选择一定群体,在此基础上,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友好交往,努力形成和谐、团结、合作、分享、共赢的群体关系,而这种群体关系就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共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乐群教育是对人的群体共生性的优化。

四 悦纳性

乐群不仅具有客观性,也有主观倾向。因此,培养人们乐群性的乐群教育也具有一定主观色彩或态度倾向,主要表现为促进人与群体的双向喜爱与悦纳。

一是乐群教育促进个人悦纳群体。悦纳有正确认识和愉快接受之意。乐群教育在培养人们乐群性的过程中,首先是使教育对象悦纳群体、悦纳群体中的人,也就是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一定群体及群体中的人,包括群体及群体成员的优点与不足。悦纳群体、悦纳群体中的人,是乐群的必要前提。乐群必先认同和接受一定群体,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群体、建设群体、奉献群体,促进个人与群体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二是乐群教育促进群体悦纳个人。乐群教育不仅要使个人悦纳群体,同时,也要促进群体悦纳个人。仅有个人悦纳群体,并不一定就能使个人顺利融入群体之中,还需要群体愿意接纳个人,吸收个人进入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帮助个人在群体中成长,并将其凝结为群体整体力量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个人与群体的高度统一,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进步、群体的团结和壮大。 /b5haufWpSFDhXa3UP1hYAHr5PbOSARGoodO9Tnk7cAoa2quENYLTh6mrqWXwy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