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形成了多元优秀文化传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于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促进各民族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我们应该以各民族及其文化平等的人观原则看待民族和宗教问题。一方面要重视中华民族一体化特征,重视汉族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需注意到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要正确地看待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作用、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以其长期的稳定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在与其他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发展、形成,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其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脉络如下所述。

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中原的华夏族和周边的四夷,华夏族为汉族形成的中心。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兼并,杂居共处,互相通婚,部分同化,华夏族迅速发展扩充,在汉朝成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宽、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民族,“汉”逐渐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谓,汉族逐步形成。汉族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有更大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经过不断融合,不少民族融入汉族,汉族人口、地域、势力不断扩大。汉族在宋、元、明、清时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越加广泛而深入。宋代中原王朝与几个少数民族王朝并立,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来更多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在元朝和清朝汉族是被统治民族,但在社会发展中仍起重要作用,民族的交往和融汇仍在持续发展。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抵御外国侵略的斗争中,汉族仍然起着中坚和主力作用。

汉族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决定性影响。几千年来中国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并存,保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原物产最为丰富,经济最为发达,而各边疆地区的经济往往比较单一。这样的地域差异利于各少数民族和以汉族地域为中心的物资上的互通有无。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各少数民族都有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强烈要求。中原地区因此也得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畜牧业等产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是少数民族向中原联系、发展的动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以汉族儒学为主体的文化和其他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交融,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混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局面。

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过去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历史文献多主张“内中华,外夷狄”,“重中华,轻夷狄”,甚至是“贵中华,贱夷狄”。我们应该摈弃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观念和政策,而代之以民族平等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少数民族的地位。

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有些重要具体事例,仍需要积累资料,加强研究,重新考虑,科学定位。比如历史上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匈奴,是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政权,但古籍中多是将匈奴作为入侵中原地区的民族来记载,未能给它一个恰当的地位。实际上,匈奴在上古时期(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经原始部落,到氏族部落,再到部落联盟,逐步发展;从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中叶,是匈奴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时期,统治地域广大,两个多世纪与秦、汉王朝分庭抗礼。 匈奴不仅是一个民族名称,也是一个王朝的名称。从公元2世纪到5世纪,匈奴社会由奴隶制转为封建社会,匈奴统治者统治着汉族、匈奴以及其他各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3个政权,即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北凉和夏。后来才逐渐衰微,并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在这样长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匈奴,应该肯定其相应的重要地位。随着考古工作的巨大进展,很多有关匈奴的重要文物不断被发现,但对匈奴的地位仍显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其他关于鲜卑、柔然的研究也是如此。

中古时期,以契丹民族为主体的辽朝、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先后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3个多世纪。此时西北还有回鹘、西部有吐蕃、南方有大理等政权。元代修史时经过多年的讨论,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 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观的一大进步,这一进步是与当时元朝是蒙古族为统治民族有极大关系。当时并未将统治西北近两个世纪、有十代皇帝的西夏列入修史行列。元朝灭亡后,明代掀起了承认还是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争论。实际上,后来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观点一直延续下来。追其根源,不外是大民族主义作祟。

目前中国有56个民族。纵观中国的历史,在民族方面有以下特点。

(1)先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民族(部族)众多,一些民族延续下来,另一些民族消亡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民族越来越密切的交流,民族总的趋势是减少。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民族如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羯、氐、渤海、契丹、党项、女真等都消失了。

(2)汉族占据中原地区,有发达的经济,成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其活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中,吸纳了很多民族的优长之处,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成分,与各少数民族血肉相连,人口最多,影响最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祖国的缔造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所谓中华正统观念。不仅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有正统观念,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重要王朝,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王朝体系和制度的,也都普遍存在中华正统意识,并且重视、承续中国特有的以五行顺序相生的德运。无论与中原王朝分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如北魏、辽、夏、金,还是统一了全国的元朝、清朝,都力图接续中原王朝的正统,并承续五行德运,不自外于中国,认为自己是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 iMK1BYEqfkluL4IOCV4G8d6wzhRBXqM+ct7HQK+EDOGs7ttZRuAY2iBWrIgIZ9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