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碗米饭的故事

水稻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粮。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都以水稻为主食,虽然语言、肤色、风俗各不相同,大家却都吃着同样的米饭,真应了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

水稻田(摄影:刘燕)

水稻起源国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语出《三字经》)。水稻历史悠久,原产于中国,后来传到印度、韩国、日本等地。现代的旱稻也是由水稻驯化而来,成了适宜在缺水地区种植的作物。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省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已有14 000~18 000年的历史。在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和原始农具、谷物脱壳工具,出土的原始陶器也装饰着稻穗图案,这说明在大约7 000年前,长江流域便已经规模化地种植、加工、食用水稻了。

因为古代水稻产量不高,加上加工技术不发达,我们现代常见的精白米在古代只有小康人家才能日常食用,底层人民一般吃没有经过精加工的糙米,缺粮时甚至以小米、高粱等杂粮充饥。但对不愁衣食的人家来说,精白米也不能满足他们食不厌精的需求,他们还创造了各种花样百出的吃法。

春秋时期,白米最高级的做法是做成蒸饭,口感比煮熟的饭更好。《诗经·大雅》中的《泂酌》就描述了打水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其中“餴”是蒸饭的意思,“饎”是酒食的意思。魏晋时期的人烧饭时加入切碎的蔬菜,做成蔬菜饭,日本现在的竹笋饭、香菇饭,做法跟魏晋时期的蔬菜饭相差无几。此时也出现了有馅的糯米粽子。到了唐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米饭就更多了,有加入乌饭树汁做成的青精饭,加入桃肉做的蟠桃饭,加入莲藕莲子做的玉井饭等。宋朝人还会把糯米粉做成乳糖圆子、澄沙圆子、五香糕、广寒糕等点心。到了清朝,米饭的吃法就更多了,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在饭刚熟的时候浇一杯花露,焖一会儿后拌匀,米饭就清香扑鼻。《红楼梦》里也出现过御田胭脂米、碧梗米等罕见水稻品种,这说明当时的达官贵人已经吃腻了精白米,更加青睐这些珍稀、养生的水稻种类。爱美的古代女性,还把白米磨成细粉,染色熏香后用来涂脸,北魏《齐民要术》中就详述了“香粉”“紫粉”的做法。

到了现代,大米的吃法更是种类繁多了,广东肠粉、云南米线、四川糍粑、芒果小丸子,无一不是米粉制品。国外也发明了大米的各种吃法,日本寿司、土耳其米布丁、印度咖喱饭都是闻名世界的美食。

糯米做的凉粑(摄影:黄媛)

大米做成的日本寿司(摄影:黄媛)

全世界水稻品种虽多,但大致上只分为籼稻和粳稻两类。籼稻一般生长在温暖地区,米粒细长,煮熟后不黏;粳稻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地区,米粒粗短,煮熟后有一定黏性。印度的水稻主要是籼稻,日本的水稻主要是粳稻,而中国两个品类兼有。

上图为稻粒粗短的粳稻品种“日本晴”,下图为稻粒细长的籼稻品种9311(摄影:王学强、张洪亮)

在20世纪初,曾有国外学者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这个观念在当时的学术界占了主流。但随着河姆渡遗址古水稻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证明水稻起源于中国。到了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通过对水稻进行DNA分析,最终确认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

尽管是水稻起源国,中国还是错失了水稻的命名权。1928年,日本农学家加藤茂苞在国际上提出,分别把籼稻和粳稻命名为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并于1930年在国际上正式发表了这两个学名。中国既是水稻的原产地,又兼有籼稻和粳稻两个水稻亚种,却被无视了。中国学者丁颖曾提出把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更名为籼稻和粳稻,但按照国际惯例,已定的学名很难更改。所以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这两个学名在国际上一直通用至今。

中国水稻逆袭之路

虽然在命名上没能占得先机,但中国水稻研究却屡创佳绩。袁隆平院士于1973年培育出高产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经过多年努力后,又于1995年培育出更为高产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而他近年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量更是高达上千公斤,大大缓解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粮食短缺的问题。

广东农学家陈日胜培育的海水稻“海稻86”,可以耐受含盐量1%的盐碱环境,适合栽种于临海滩涂,有效利用了耕地资源。2014年,袁隆平院士参与了海水稻的研究,并主持了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工程,把海水稻的亩产量从15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为了解决现代农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袁隆平院士又于2017年运用现代基因技术,发明了水稻亲本去镉技术。镉是我国农田含量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食用富集镉的大米会引发镉中毒,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日本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痛痛病”,就是食用镉污染大米引起的,患者全身神经痛、骨痛,骨骼萎缩变形,极容易骨折,使患者痛苦万分。而新培育出来的去镉水稻不会吸收土壤中的镉元素,让水稻“出淤泥而不染”,保证了粮食安全。

除了培育新稻种,中国在水稻基因方面的研究也后来居上,渐渐超过了日本。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参与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印度等,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此时日本在技术、设备方面都占优势,因此作为主力负责了6条染色体的测序,而中国科学家仅仅负责1条染色体的测序。

中国科学家当然不满足于此。2000年4月,华大基因正式启动了水稻(籼稻)基因组计划,测序的样本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父本,希望通过测序找出水稻产量相关基因。而日本科学家早在1991年就已经启动了水稻(粳稻)基因组项目,测序样本是日本人喜欢的粳稻品种“日本晴”,这个品种适合用来做寿司,又称“寿司米”。

日本人已经先行一步,有资金有技术,而当时的华大基因一穷二白。外有日本竞争,内有资金困境,可谓是举步维艰,但华大水稻基因项目组成员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在水稻研究上拔得先筹。

在极端艰苦、紧张的条件下,华大基因终于赶在日本之前,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2002年4月,《科学》( Science )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工作,当期杂志的封面图是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山地上层层叠叠的稻田极具民族特色。

2016年9月22日于深圳市大鹏区正式运营的国家基因库便是源自相同的创意,其外观特意设计成梯田的造型,将基因库功能、历史文化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科学》杂志封面的哈尼梯田

设计成梯田造型的国家基因库(摄影:尹烨)

米已成炊

水稻基因组研究被中国拔得头筹后,日本学者在《自然》( Nature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饭要煮熟》(Rice Must be Perfectly Cooked)的评论文章,声称华大基因发表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还欠完善,如果把水稻基因组框架图比作一锅饭,那它就是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

面对日本学者的质疑,华大基因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2005年,华大基因把绘制完善的水稻基因组精细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 PLOS Biology 杂志。在封面图上,一个穿红衣的孩子抱着一大锅煮熟的米饭,暗喻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已经足够完美,生米已经煮成熟饭。

2011年9月,华大基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启动“全球3 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对3 000多株亚洲稻进行了重测序,这是全球最大的动植物重测序项目之一,能为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提供重要的资源。

PLOS Biology 杂志封面

经过数年努力,研究人员终于完成了主要的测序工作,当他们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向《自然》杂志投稿时,在文中用了“籼”(Xian)和“粳”(Geng)的名字,而没有采用日本的命名法。但杂志社审稿人认为这并非传统命名方法,建议把这两个汉字去掉。

研究人员坚持用中文命名,他们跟审稿人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国古代文献里关于籼稻和粳稻的记载,讲述丁颖先生的论文。水稻不仅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测序结果也显示很多水稻品种起源于中国,所以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生物学客观事实,把“籼”“粳”这两个汉字印在文章上,以纠正日本人当年的错误。最终,这篇含有两个汉字的论文于2018年4月成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该论文中的两个汉字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丁颖等科学家就希望把水稻的两个亚种命名为籼稻和粳稻,但一直没能改过来,如今这两个汉字终于刊登在《自然》杂志上。这不仅意味着《自然》杂志的研究论文中首次出现了汉字,更意味着当年“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的命名得到了纠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碗再常见不过的白米饭,背后是中国人上万年的水稻种植史和中国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你在捧起这碗米饭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蕴藏其中的历史和智慧呢?

参考文献

1.Molina J., Sikora M., Garud N., et al.Molecular evidence for a singl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May 17, 108(20):8351-6.

2.郭忆静.看不见的硝烟,农业大国新时代[J].厦门航空,2017, 11: 46.

3.Sasaki T., Matsumoto T., Yamamoto K., et al.The genom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of rice chromosome 1[J]. Nature .2002 Nov 21; 420 (6913): 312-6.

4.Feng Q., Zhang Y., Hao P., et al.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rice chromosome 4[J]. Nature .2002 Nov 21, 420 (6913): 316-20.

5.Yu J., Hu S., Wang J., et al.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 Oryza sativa L. ssp.indica )[J]. Science .2002 Apr 5, 296 (5565): 79-92.

6.[No authors listed].Rice must be perfectly cooked[J]. Nature .2002 Apr 11,416 (6881): 567.

7.Yu J., Wang J., Lin W., et al.The Genomes of Oryza sativa: a history of duplications[J]. PLOS Biol .2005 Feb, 3(2): e38.

8.Wang W., Mauleon R., Hu Z1, et al.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J]. Nature .2018 May, 557 (7703): 43-49. Ep9VTfQVgKNpCZWsCOl+7hA1fcVWgl7urwllksdIGCAP5WV3HTq0AIcEnvAUct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