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且祈麦熟得饱饭

自古以来,水稻和麦子就是我国两大最重要的主粮,《周礼》中就有“其谷宜稻麦”之句,“五谷”(稻、黍、稷、麦、菽)中也有它们。但五谷并非全是中国原产,麦子就是“外来客”。

无论大麦、小麦还是其他麦类,都经历了本土化历程。特别是小麦,近来有学者认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就是熟悉小麦,得粮仓者得天下。

小麦:杂交出来的基因组巨无霸

在麦子家族中,最受欢迎、种植最多的是小麦,它和玉米、水稻并称世界三大主粮。明朝慎懋官在《花木考》中提到:“小麦种来自西国寒温之地。”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的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那是地中海和波斯湾之间的一大片肥沃土地,因为这片土地的形状呈新月形状,所以被称为“新月沃地”。

在距今1.45万年前,由于新月沃地降水量增加,野生谷物生长繁盛,当时的人类开始采集野生谷物食用,并用石头制作成镰刀和杵臼用于收割和加工。到了约1.28万年前,由于新月沃地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当地人类出现了食物危机,于是开始尝试种植野生谷物,生产更多粮食,这便是最早的农业起源。

新月沃地最早被人工种植的野生小麦是一粒小麦( Triticum monococcum )和乌拉尔图小麦( Triticum urartu ),它们每个小穗只结一颗麦粒。在距今5 300年前的著名木乃伊冰人奥茨(Ötzi the Iceman)的胃中,就发现了由一粒小麦制成的未发酵面包。后来,乌拉尔图小麦和拟山羊草( Aegilops speltoides )进行了杂交,其杂交后代在低温环境下有丝分裂受抑制,产生了四倍体的二粒小麦( Triticum turgidum ),这种小麦每个小穗结两颗麦粒。假设乌拉尔图小麦的基因型为AA,拟山羊草的基因型为BB,那二粒小麦的基因型就是AABB。

到了大约8 000年前,里海沿岸栽培的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 Aegilops tauschii )发生了类似的杂交,产生了六倍体的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这种小麦不但更能耐受低温恶劣的环境,产量也更高,每个小穗能结3~5颗麦粒,这便是我们现代最常种植、食用的小麦品种。假设粗山羊草的基因型是DD,那普通小麦的基因型便是AABBDD。既然是六倍体,那普通小麦的基因组当然不会小,它的基因组大小为16 Gb,比人类基因组的5倍还大。

普通小麦在西亚诞生后,在大约5 000年前沿史前“青铜之路”传入中国。商朝甲骨文中把小麦写成“來”,这个字上半部分像成熟的麦穗,下半部分像麦根。《诗经》中也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诗句。

因为小麦种子淀粉含量高,口感较好,日常食用的面粉一般是由小麦磨成。不同品种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不同,根据面粉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可以把面粉分为高筋面粉、中筋面粉和低筋面粉,蛋白质含量越高,面食口感越硬。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欧洲地区用来制作意大利通心粉和硬面包的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都超过了10%。但如果把这类小麦引种到低纬度地区,产量往往比不上本地小麦,因为非原产地的物种容易“水土不服”,很难获得更强的育种优势。

野生二粒小麦

普通小麦(摄影:尹烨)

6 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便已学会用小麦粉制作发酵面包,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发明了饺子,后来又发明了包子、面条、烧饼等各种面食。有了馒头、烧饼等可以长期携带的干粮,长途出行、征战变得更为方便。正如杵臼的发明是为了加工稻米,人类发明磨盘是为了加工小麦,人类的食性决定了工具的发明。

时至今日,这些传统面食在北方不少地区仍是无可替代的节庆食品。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许多人家的年夜饭都是全家合力包出来的饺子,而过生日时,往往也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即使是在较少食用面食的南方地区,也有生煎包子、叉烧包等面点。由于人类对小麦的喜爱,小麦图案被广泛用于装饰,中国的国徽上也有麦、稻穗的图案。

大麦:令人陶醉的饮料

跟小麦一样,大麦也起源于西亚。大麦种类繁多,根据麦穗横截面上的麦粒数目,可把大麦分为二棱大麦、四棱大麦、六棱大麦等;而根据麦粒是否与颖壳粘连,又可以把大麦分为皮大麦和裸大麦。裸大麦是皮大麦7号染色体上的 nud 基因突变产生的,内外颖壳分离,麦粒裸露。

大麦

在1万多年前的新月沃地,大麦是大受欢迎的主食,但自从更高产、口感更好的普通小麦诞生后,大麦便“失宠”了。虽然大麦比小麦更耐寒,能在寒冷地区生长,为当地人提供食粮,但总体来说,人们还是更偏爱高产而美味的小麦。

幸好,大麦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芽时产生的淀粉酶是谷物中最多的。这些淀粉酶能把麦粒中的淀粉迅速分解成单糖和双糖;随后,这些糖类在酵母的作用下发酵为酒精。可见,大麦是绝佳的酿酒材料,早在公元前6 000年,苏美尔人便开始用大麦芽制作啤酒。在欧美国家,无论价格不菲的威士忌还是大众饮用的啤酒,都由大麦酿成。大麦的种植量在谷物中排世界第四,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主要用于满足酿酒业的需要。

中国虽然不常用大麦酿酒,但大麦的麦芽也是极受欢迎的。大麦芽便是中药里的麦芽,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饴糖,又称麦芽糖,也是由大麦芽制成的,因为大麦在发芽时产生的大量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为单糖和双糖。旧时街边的糖人摊,把麦芽糖熬成糖稀,便可用于制作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糖人,小朋友们对此向来爱不释手。

爱好养生、减肥的人群,一定听说过大麦若叶青汁。这是大麦嫩叶榨取的汁液,颜色翠绿可爱,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叶绿素、维生素、类黄酮等物质。平时饮食油腻、很少吃水果蔬菜的人,可以适量喝些青汁,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青稞:青藏高原的“精气之源”

提到西藏,“驴友”和文艺青年们也许会想起壮丽的布达拉宫,蓝天下成群的藏羚羊和牦牛,还有西藏传统美食——酥油茶、糌粑和青稞酒。后两种美食的原料都是青稞( Hordeum vulgare L.var. nudum Hook.f. ),作为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被誉为“精气之源”。仓央嘉措曾作诗“去年种的青苗,今年已成秸束。少年忽然衰老,身比南弓还弯”。诗中的青苗便是青稞的嫩苗。

青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在藏语中被称为Ne。青稞其实是大麦的一种,在分类上属于六棱裸大麦,也是现存的唯一一种裸大麦。从外形看,青稞的穗上长了6行麦粒,而且内外颖壳分离,麦粒裸露。

距今3 500~4 500年前,大麦通过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尔进入西藏南部。在大麦进入青藏高原后的2000年时间里,种类多样性不断减少,最终只有青稞这一品种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在从低海拔往高海拔迁徙的过程中,藏族先民把谷物带到了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只有一些适应高原寒冷环境的大麦品种(比如青稞)才能存活下来。基因测序结果也证明,青稞有360多个对青藏高原产生高适应性的基因。如果要在高原地区种植不耐寒的其他作物,只能是“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的结果。

从人工选择方面来看,青稞属于六棱大麦,这说明它一个麦穗上的麦粒数目比四棱大麦、二棱大麦都多,也更高产;同时它属于裸大麦,收割后容易去掉外皮,方便食用。此外,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是所有麦类中最高的。β-葡聚糖是谷物胚乳和糊粉层细胞壁的一种非淀粉多糖,可以像纤维素一样促进肠胃蠕动,这正是青藏高原缺乏蔬菜膳食纤维的藏民所需要的。所以藏民先祖更倾向于种植青稞,其他种类的大麦渐渐被他们所抛弃,这是人类在高原环境中的明智选择和适应机制。

青稞可分为白青稞、紫青稞、黑青稞、蓝青稞等品种,普兰、尼木等地产的白青稞更是古代时献给西藏统治者的贡品。紫青稞、黑青稞虽然产量、卖相不如白青稞,但富含花青素,有益健康。随着汉藏两族的交流,青稞也被传到中原地区。《齐民要术》里就提到了“青稞麦”,说它“磨,总尽无麸”,因为青稞属于裸大麦,磨的时候是没有麦麸的。

青稞(摄影:尹烨)

中原汉人喜欢把青稞煮成麦饭,或者磨成面粉制作面食。藏民则喜欢把青稞炒熟磨成粉,这便是他们居家、远行的必备主食——糌粑。他们用酥油茶把糌粑冲成糊糊当早餐,午餐则是糌粑加入酥油茶揉成的面团,晚餐比较丰盛,把糌粑和蔬菜、牛羊肉等煮成粥。青稞酿成的酒不但是藏民欢聚宴饮的美味饮料,也是祭神庆典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在藏历除夕,家家户户把青稞酒和糌粑等食物摆在家中,在大门前用糌粑画上吉祥八图进行新年祈福。节日庆典的时候,人人都抓一把糌粑抛洒空中以示吉祥。

研究发现,青稞的胆固醇含量为0,脂肪含量仅为1.5%,而β-葡聚糖含量高达3%~10%,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是典型的“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食品。

青稞中的β-葡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摄入适量β-葡聚糖既可以让人产生饱腹感,又不会摄入热量,是理想的减肥食品。而β-葡聚糖进入小肠后不但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让废物排出肠道,还可以吸附并排出胆汁和其中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在主食中适量添加一些青稞,既有助于减肥,又能预防“三高”。

除了充当中老年人的养生食材,青稞还是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食品。爱喝奶茶的年轻人一定对青稞奶茶不陌生,青稞曲奇、青稞松饼、青稞牛轧糖也深受欢迎。根据2018年的央视新闻报道,青稞产业的产值目前在40亿元左右,随着加工产业的发展,将来的产值将达到几百亿元。

将青稞作主粮是藏族先民在高原环境下做出的智慧选择,青稞也已渗透在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藏区人民重要的精神图腾之一。未来,随着对青稞的深入研究,青稞的应用和开发也将更加多样化,这种健康美食有望被更多人所熟知、品尝。

参考文献

1.Appels R., Eversole K., Feuillet C., et al.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J]. Science .2018 Aug 17, 361(6403).

2.Ofer Bar-Yosef, 高雅云,陈雪香.黎凡特的纳吐夫文化——农业起源的开端[J].南方文物,2014, 1: 181-194.

3.刘楠,李海峰,窦艳华,韩德俊.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花序、小穗和小花的形态结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5, 35 (3): 293-299.

4.刘慧,王朝辉,李富翠,李可懿,杨宁,杨月娥.不同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及评价[J].作物学报.2016, 5: 768-777.

5.Munns R., James RA, Läuchli A.Approaches to increasing the salt tolerance of wheat and other cereals.[J] J Exp Bot .2006, 57 (5): 1025-43.

6.Mascher M., Gundlach H., Himmelbach A., et al.A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ordered sequence of the barley genome[J]. Nature .2017 Apr 26, 544(7651): 427-433.

7.Zeng X., Guo Y., Xu Q., et 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qingke barley in Tibet[J]. Nat Commun .2018 Dec 21, 9 (1): 5433.

8.Zeng X., Long H., Wang Z., et al.The draft genome of Tibetan hulless barley reveals adaptive patterns to the high stressful Tibetan Plateau[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5 Jan 27, 112 (4): 1095-100.

9.Taketa S., Amano S., Tsujino Y., et al.Barley grain with adhering hulls is controlled by an ERF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regulating a lipid biosynthesis pathwa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Mar 11, 105 (10):4062-7.

10.赵贯锋,余成群,钟志明等.西藏食物安全战略初探[J].西藏科技.2016, 5:17-21.

11.张伊迪,周选围.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2014, 24: 294-298. k0ysFwBGWu4B/6evggCUU5SUe8orOSbt1lAw1ra5jVOCFyhUWsVvY+7EYSHpQz2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