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讲信:做人做事的关键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信,亦是孔子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说话算话,自己说出的话要用行为来兑现,也就是有子说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学而篇第一》第13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不知道别人还怎么可以相信他。从接下来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人的信看得多么重要。、是车子的车辕与驾辕的衡木相衔接的插销(活销)。见过古代马车、牛车模型的人都知道,衔接车辕与驾辕的插销是个很小的金属条,不细看是不知道它的存在的。可就是这不起眼的、藏在关键处的插销,如果没有它的话,车就无法驾在牲口的身上,也就无法行驶。人的信,就像这小小的插销,虽然外表看不到它,好像不起眼,但是少了它就不行。人没有了信,也就不成其为人,更不能立身于世,行走于世。

在孔子看来,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品格。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篇第一》第5章) “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第十二》第7章) 这是讲治理国家要守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篇第一》第6章) 这里,信是为人的行为准则之一。孔子讲君子的修养时说到“主忠信” (《学而篇第一》第8章) ,是说在君子的修养中信很重要。孔子曾对他的儿子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 在这里,孔子其实是说,不守信则无以行。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即“代”,30年为一代。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朝代继承周朝的礼制,即使在一百代以后,也可以推知。”

这里,孔子讲了制度、礼仪、风俗的继承和变迁。孔子说“损益”,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既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并不反对对前朝制度有所改革,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么保守。虽然王朝会更替,但礼仪却在有所变化中因袭下来。“鉴往而知来”,也可以说是孔子的认识论吧。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代人死后被称为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祭鬼,就是祭祀祖先。祭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凶祭,即人初死,设酒食以祭,安其灵魂,又叫奠;另一种是吉祭,是埋葬之后的祭祀。吉祭的目的是祈求死去的祖先降福。

“非其鬼而祭之”,不是自己的祖先,为什么要祭祀呢?是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吗,还是祭祀了自己的祖先却没有效果,再祭别的鬼?孔子认为这样做是奉承谄媚。也许孔子是打比方,喻有所指。

“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勇”,非逞强也,是有准则的。关于“义”与“勇”的关系,孔子在后面还有阐述。作为孔子的继承者,孟子从正面说过“舍身而取义”,体现了见义勇为的精神。 B5YC9EmWmu+04zBpxAKUdy3cN1DgqL9TdL++WFSn61U4CoBjOF28d4OCg8IpOR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