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为政理想:为政以德,不令而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作为《论语》的关键词之一,应了解一下其字源。政的甲骨文 ,左边“正”,右边“攴”(手持棍械),合起来表示采取措施使之正确,引申为治理、政治、政事等 (金文伟:《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 。正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 (《颜渊篇第十二》第17章)

第1、3两章孔子论政,都提到“德”。“德”,甲骨文 = (行,四通大道)+ (直,不曲折、不犹豫),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 将四通大道 (“行”)简化为 (“彳”)。造字本义:动词,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金文 将甲骨文的 写成 。有的金文 (“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 (“象形字典”网)

在学而篇详细解释了“道”,把“道”“德”连起来理解,它们都与路、行走相关。人们常说“人生如逆旅”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无非就是经历一段旅程。如何走过这段旅程,走好这段旅程,当然要看清、看准方向,走在正道,符合天道、地道、人道。古人讲的“道”“德”,就是现代人讲的道德,就是人作为社会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由此形成人的品行和素养。

《论语》开篇介绍了孔子的学、仁思想,指向个人修养。第二篇提出政、孝,关注社会和家庭,关注天下众生。从整部《论语》看,先提出核心概念,标识其价值,引起人们的关注,后面的篇章将做具体、详细阐发。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经典阅读要注意前后联系,要整体把握,理解其主旨和根本。

首次论政,孔子关注的是为政之人。孔子说:“作为为政者,自己以德示范并以德治理国家,便会像北极星那样,在自己的位置上会得到老百姓的赞同和拥护。”

接着,孔子呈现了为政的两种路径——“以行政、政令领导、管理(此处的‘道’即‘导’),以刑法控制、管制,民众会免于惩罚,但没有了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领导,用礼仪规范,民众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心悦诚服。”“格”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解释为“来”的,有解释为“至”的,还有解释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释为“敬”的。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些解释都未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倾向于“亲近、归服、向往”的意思。“有耻且格”就是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是的,现在有些人为了挣钱违规违法,入狱坐牢了,出来后毫无耻辱之感,反而显得强势、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敢于挑战道德和法律。

孔子的行政理想是“为政以德”,这个“德”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就是用符合道德的方法、途径去行政;是目的,就是行政的结果应该使民具有“有耻且格”的道德。以德行政,从事管理(古代的一个家、一个国和天下,现在的一个家、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企业、一个地方和国家),无疑会提高管理的效能。

孔子说的“德”和我们现在说的“德才兼备”的“德”完全一样吗?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的观点是:“但究竟什么是德呢?就社会说,我以为,大概是指博施恩惠、团结群体的氏族体制规则;就个人说,我以为,本源大概是远古巫师首领所具有的超自然的神秘魔法力量。这两者以后都转换为儒家所解释提倡的首领、君主应具备的人格道德,并强调以此力量来引导、支配、制约、规范,即领导氏族成员们的行为和生活。远古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便演进为一种泛道德主义而成为思想主流,延续两千余年。泛道德主义将宗教性的人格追求、心灵完善与政治性的秩序规范、行为法则混同、融合、统一、组织在一个系统里。由于它已发展成非常复杂完备的制度规定、理论系统和心理习惯,从而,一方面它使中国没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它使中国无独立的宗教心理追求意识;二者都融合在‘伦常道德’之中,这就使一定社会时代的相对法规无法从‘普遍、必然’的绝对律令中分化、区别开来。”

李先生的见解可以参考。政治、道德混为一谈,固然产生了很大的弊端,但是一个人格、品行堪为楷模的管理者,相比一个缺乏人品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肯定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这也是现代管理中“权力威信”和“人格威信”的关系。仅有权力威信,不能完全服人;若有人格威信,可以使人心悦诚服。人格威信就是“德”。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说明他对领导者人品、人格的重视。这也是他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君子,用君子之德去从政。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并没有排除“法制”。在“为政以德”的同时,孔子重视“齐之以礼”,“礼”就是规范、规矩。再退一步,还有“齐之以刑”,即运用刑罚。刑罚的使用,让人不以身试法,可以“免”于惩罚,只是没有了“羞耻之心”,不是为政的理想境界。

“为政以德”还可以引出领导者的德行,对下属、人民的态度以及和群众的关系。有德之领导者,下属、群众爱戴之;无德之领导者,下属、群众憎恨之,甚至反叛之。诚如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八离娄章句下》第3章)

从深层次讲,道德即文化建设。即使以法治为主的社会,也离不开道德文化的建设。当下中国,加强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走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道路,可谓人间正道。由此看来,法治、德治兼用、平衡、融合,应该成为治理社会的理想方略。

作为《诗经》的整理、编辑者,孔子对《诗经》可谓熟稔于心,运用自如。《诗经》是孔子教授弟子的重要课程之一。《学而篇第一》第15章和子贡的对话中,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曾对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篇第十三》第5章) 《论语》里,孔子亦多处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由此可看出《诗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这里孔子用三个字“思无邪”概括整部《诗经》的主旨。“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有解释为鲁僖公思虑正道,有解释为马儿跑在正道上。总之,“无邪”就是“正”,呼应孔子的“政者,正也” (《颜渊篇第十二》第17章) 。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看,孔子希望《诗经》成为政治、道德的借鉴和指南。 ncJ5efNA0syMHosGgPqGlnU2m16gnxccZq8NysEwdc56ZbCDP1qt+z7doQHCz5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