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喜欢算命、看八字,相信风水,动不动就找大师问一下,他们甚至还把《易经》当成算卦的书去研究,越来越迷信。
岂不知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易经》根本就不是算命的书,而是让我们看透万物发展规律的书。真正看透《易经》的人,也就是掌控了宇宙之间变化规律的人,他们从来不会去占卜,更不会算命和相信风水。
为什么呢?
先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说起。大概三年之前,有一位很厉害的“大师”,他曾给我好几个朋友算过命。我那些被他算过的朋友,都说他算得非常准,因此,他在我们这个圈里很有权威,但是我从来没让他算过。
有一天,他忽然给我打电话,说他上次见完我之后,看了我最近的运势。我就好奇地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便跟我说了很多我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大概意思就是说要小心,生活、工作等都不是很顺。
他说了以后,我还真有点紧张,毕竟大家都很相信他。要是按照很多人的反应,估计马上就会问大师接下来该怎么办,能不能消灾之类的,然而我当时转念一想,我没做过亏心事,我也没害过人,如果真的要经历这些,那也是命中注定的,就只能当成一次困难了,所以我并没有求他帮我破解。
现在两三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他说的那些事没有一点是对的。
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现在总结了一下:如果一个人能堂堂正正地做人,那么他就不会心虚。即便这个世界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力量,也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因为我们只是一些普通人,只需要做好普通人该做的就好了,其他的和我们没有关系。
人行人事,人有人道,怕什么鬼神?信什么风水?堂堂正正做人,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而当一个人心虚的时候,就会开始迷信那些邪的东西,才会对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深信不疑。当他获知一些信息的时候,也得到了心理暗示,这时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个人如果能光明正大地做人,就不会担心任何东西。内心光明的人,是不会相信邪术的。
为什么所谓的命运完全就是一种假象呢?
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件事,就比较有意思了: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世界上最神秘的物质——光。
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光的本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在内的很多大科学家都曾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小孔成像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它是粒子;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可以衍射,它是一种波。最后,以科学界认定,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告终。但是,一种物质怎么可能即是“这”又是“那”呢?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但正是这个伟大的悖论,才导致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科学成果——量子力学的诞生。
量子力学为什么可以解释光的本质呢?
这就跟观察者的介入有关了:当观察者从粒子的角度去检测光的时候,它就是粒子;当观察者从波的角度去检测光的时候,它就是波。也就是说观察者的介入,导致事物状态从“不确定”到了“确定”。
最后唯一的结论就是:光是波还是粒子,不是由它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意识决定的。
还有一个概念叫量子坍缩。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处于某种状态的物质,当有观察者介入的时候,它的状态就会立刻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当你看清它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它了。
光的本质也可以这样理解:观察者的介入使光发生了“量子坍塌”,根据观测者的不同,它就变成了“波态”或者“粒子态”。
原来,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光的确是一种很特别的物质。
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很多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如电、电磁波、磁场、电场等,早就和我们如影随形。
所谓大象无形,这些无形的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我们要对它们充满敬畏之心。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只要敬畏它们就可以了。
如果可以去窥探自己的命运,从而求福避难,这世界上的好事就来得太容易了,大家都不需要奋斗了,每天排队等着高人给自己算命、指点前程,并帮自己逢凶化吉就好了。
更是因为,即便你窥探了自己的命运,我相信它也会立刻发生坍缩,你所看到的命运已经不成立了。
事物永远都在变化,试图描述变化中的事物就像刻舟求剑。
《易经》是什么?是从万变中找不变,只有规律是不变的。但是,这规律一旦被总结出来,又成了固定的,又会因为观察者的介入而发生坍缩。
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凡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都是可以不攻自破的。
老子还说:“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凡是能够被描绘出来的解释,都不足以描绘事物本身,都是词不达意的。
命运,简直就像是上帝给人类设置的一道枷锁。你每出一招,就会被另一招反克。它说立就立,说塌就塌。因此,凡是被算出来的命运,就已经不成立了。
所以,那些喜欢遇事就算的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喜欢“算命”的人如此,喜欢“算计”的人也如此。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类所有的算计,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局。
那是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坐以待毙,时刻听天由命了呢?
不是。真正看懂《易经》的人都明白,能从万千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这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第二步:要以不变的规律为标的物,达到不易之心,如如不动。
不易之心,就是恒心。《易经》是用来修心的,而不是用来算卦的。
有了高层次的心境之后,面对一切变化都能坦然处之,人生的每种境遇都是红尘炼心的过程。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意义,心至善至纯,则无一物不善,无一事不净。
孔子在《易经·文言传》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意思是:真正的开悟者,可以和天地同转,和日月同辉,和四季同时,和鬼神同灵。这就是开悟的状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人一旦到了这种层次,还需要求神问鬼吗?还需要占卜吗?
算命就像玩游戏,你是游戏里的主角,一直想知道哪里有怪,哪里有宝……
而修心像什么呢?就像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游戏里面的主角,而是玩游戏的那个人。
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修行,福分不是算出来的,更不是求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历练修出来的,所有试图依靠外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行为注定都是徒劳的。
命运,只不过是强者的谦辞,弱者的借口。
在一个人的心性和格局修出来之前,平白无故接受福报是有祸患的。
一个人若学会了修心,总有一天能顺应万境。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一、人行人道,什么鬼啊神啊,和我们这些凡人没有任何关系。
二、堂堂正正做人,不做亏心事,就没有任何鬼神能奈何得了你。
三、内心强大,一心向善,就没有任何风水能妨碍得了你。
四、此心光明,心至善至纯,则无一物不善,无一事不净。
如何看待“楼市”和“股市”的问题?其实,如果能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开始解读这两者,就能看透其本质了。
地球就像一个太极,有两种力量在维持它的运转。这两种力量就是两种文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这两种力量互相支撑和较量,是人类发展的两种驱动力。
东方文明发源于农业,属于农耕文明,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者。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属于海上文明,美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差异:生活在农耕文明的中国古人,每天都要看天吃饭,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虫、鱼、鸟、兽,渐渐地就总结了很多自然规律,所以后来就有了《周易》,有了《道德经》,有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其实都是对宇宙规律的认知。
农耕文明特别讲究稳定性,人的幸福感都来自稳定:冬暖夏凉,春播秋收,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事,人们对各种变化悉数了然于心,厌倦各种突变,如各种天灾和外来入侵。
农耕文明也特别讲究秩序性,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影响如此久远,是因为儒家的本质就是在讲述社会秩序的。
公共性、稳定性、秩序性就是农耕文明最大的特点,它讲究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中国具备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居乐业,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海外文明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由于海洋是无边界的,所以海洋文明充满了各种不稳定性。它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海外扩张,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从最开始的西班牙、葡萄牙,到英国、法国,直到美国,都在走海外扩张路线。
海洋文明经常被洗牌,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它更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
由于海洋文明具有流动性,就产生了一种契约精神,否则就容易出现无序性。契约精神就是各方利用条款互相制衡,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比如,在《圣经》中,耶稣诞生之前,上帝就与人类订立了“旧约”,如伊甸园之约、彩虹之约、摩西之约等。耶稣降生之后,上帝又与人重新确立了“新约”,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都是一种约定,是一种契约。
在西方社会,就连神都需要和人类共同遵守各种“约定”,神也无法高于契约,可见这种契约精神的至高无上。有了契约就产生了信用,进而产生了资本,可见契约精神就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中国人尊重规律、天道,西方人相信神与人立约。如果参透了这一点,就能看明白很多民族行为的差异了。
但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事物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两种理念又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中国在讲究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洗牌,底层的人们永远都有上升的通道,如高考和创业。
西方在崇尚流动的同时,也在不断谈家族和传承,西方很多家族可以流传十几代,这就是一种稳定性。
弄懂了上面的分析,这时我们再来看一下“房市”和“股市”,就会更加有趣且深刻地发现:股票,即动产,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它促进社会财富不断流动。房子,即不动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让人们安居乐业。
股市,在自由经济市场下才可以健康成长。美国作为海洋文明的代表,集合了海盗、西部牛仔、犹太人等各种人群,建立了一个流动性国家,形成了一个自由经济市场。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就是人民投票的结果。所以,股市不仅是美国财富的承载,也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楼市,在户籍限制、捆绑各种福利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价值。中国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有几千年的农耕思维(安居乐业)做基础。历史观念源远流长,房子捆绑了户籍、教育、医疗等各种福利,楼市成了财富水库,趋向于稳定而不是流动。所以,房市不仅是中国财富的承载,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差异。由于农耕文明里的契约精神欠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这导致人们只愿意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偷不走、用不坏、不变质、不过时的东西。放眼四望,只有“房子”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再打个比方,为什么茅台酒会越来越值钱,而苹果手机却一天天贬值?因为茅台酒也具备房子的部分特征:不过时、放不坏、稀缺等。手机却在不断更新换代,系统不断更新,它经不起外界变化的冲击,因此也就无法承载人们的信任。
中国农耕民族的习性和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将财富大量放在楼市、土地、红木、瓷器、字画、储蓄等实物和文化资产上。
中国的股市呢?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股市只有在自由流动性的社会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股市。所以无论你多么懂投资,你的理论在中国股市里都不适用。我们也千万不能用西方那套思维去解读中国股市。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看不透中国房价趋势呢?因为太多人的经济知识,都是西方的经济理论,用西方经济的逻辑去分析中国楼市,当然错误百出,或者认为这是怪胎。
我们必须从文明发源处去看楼市和股市,才能看透其本质。
对于中国来说,楼市是财富的蓄水池,股市就像开闸放洪的水。随着财富的增加,蓄水池(房市)的水位也会不断增高。当水位即将到达上警戒线时,就要开闸泄洪,放水灌溉一下社会。当水位低于下警戒线时,就需要再继续蓄水。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两者同时面临问题,我们宁可给水库增加水,让水溢出,也不会无限放水,变成洪水泛滥。
那么,中国房地产究竟该何去何从?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有一座大水库(房市),我们应该修建更多蓄水池,让它们协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中国生存,就必须读懂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生存模式。几千年的农耕思维使中国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生存逻辑和秩序,我们只要看透其本质,一切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