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读书·发现宝藏

从内蒙古兵团回来之后,报不上北京户口,我有整整半年的时间在家待业。在这段时间里,我看了能找到的所有外国文学名著。家里有收藏,还有报社父母的几位老同事家也有收藏。我是按照世界文学史上的书单挨排看的,边看边做笔记,笔记写了好几本。后来,我把这些笔记整理出版,书名叫作《我的心灵阅读》。这本书上了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度的排行榜。

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看书的饥渴感觉和疯狂劲头只有一个成语能确切表达,那就是“饮鸩止渴”。用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重是当时所有的世界文学名著都被打成毒草,是所谓“封资修”毒害人们的毒药;另一重是,就是毒药也要把它喝下去。因为在那个年龄,在文化沙漠和物质的实在的沙漠上一待就是三年,精神实在是饥渴到了极点,根本顾不上喝下去的是什么东西。

后来我看到托尔斯泰对儿子看书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不主张孩子在太年幼的时候看好书,因为年幼使他缺乏理解力,而阅读世界名著的第一印象是不可复得的。换言之,如果在缺乏理解力的年龄第一次阅读了某书,就可能把这个宝贵的第一印象糟蹋了,等成熟之后再读,理解倒是理解了,初次读到好书时的快感却不可失而复得。我对照了一下托尔斯泰的想法,我读这些世界名著的年龄刚刚合适:二十岁,有了一点儿理解力,年龄也没有大到感受不到激情的时候。我心里暗自庆幸这个阴差阳错的安排:如果没有“文革”,我这个年龄正在上大学,哪有时间仅凭自己兴趣看书;如果我没有从兵团回家,而是继续在那里劳作,我也无缘有这么长的时间读书。

读书的结果确实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在世界的文学宝库中的这次漫游使我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力,获得了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似乎从此得到了一张特殊的入场券,拿着这张入场券,我将能够开启一道神秘的大门。大门洞开之后,我看到满眼的珍宝,而其中最宝贵的一件珍宝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它为我带来了小波,他是我文学上的知音,也是我从文学名著中看到的浪漫爱情的现实版本;它为我确定了此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道路,使我将追寻快乐作为此生唯一的目标,而这快乐仅仅来自美与爱,不是来自任何其他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几本书,一本是雨果的《九三年》。它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一幅法国大革命时代在“地上的战争”之外的“天上的战争”,前者是残酷的阶级斗争,后者是人心灵中善与恶的斗争。一位正在被追捕的贵族保守党重要成员,恰好遇到教堂着火,素不相识的女人和儿童等待救助,他如果不救人就能逃脱追捕,如果救人就会被捕和被判死刑。在这生死抉择的关头,他毅然选择了救人和从容赴死。在我从小所受的教育当中,只有地上的斗争,只有阶级的爱恨,而这本书却突然为我的心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使我得以窥见另一个天地,另一套价值。这书对我心灵的震撼真是无与伦比,记得我读这本书时泪流满面,这个场景被刻入心灵深处,终生难忘。

另一本书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它是革命经典和人生教科书。列宁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极高,称他为“唯一真正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并总是将这本书摆在床头。

小说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是写一种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人,他们投身于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但同时他们又是全面发展的有自由意志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劳动者。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先进科学和崇高社会理想的道路。他们是职业革命家,而这工作给了他们最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们在献出一生为先进理想服务时,并不认为这是“牺牲”。

作者提出,有三种人生模式:一种是宗教的,它主张牺牲,要求人为违反其天性的义务而压抑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另一种是世俗的,完全不主张牺牲,反而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自由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三种人生模式既是世俗的,又是忘我的,它不是建立在不合理的义务和强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高度的个人及社会自觉的基础上。这第三种人就是作者所说的新人。

新人可以做到为了人类的进步和他人的福祉而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强制的牺牲,而是崇高的和快乐的牺牲。这种立场在书中被称为“合理的利己主义”,它不是用理智来压抑感情,也不是一味束缚人的个性,而是寻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当时俄罗斯社会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这本书虽然在文学史中地位并不高,但是对于正在寻找人生道路和生活伦理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伦理教科书。书中所倡导的“合理的利己主义”这种道德观,对我的人生伦理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所塑造的一个神秘人物拉赫玛托夫,他被公认为革命者的典型。记得我对这个人物崇拜至极,以致他的读书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标准都被我模仿。简言之,他的原则是只有最好的书才读,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见。不过我并没有学他睡钉板以锻炼意志,因为那个实在有点儿太过分了。

还有一本书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反乌托邦三大经典之一。当时不是公开发行的,而是内部发行的黄皮书。那种阅读经历真是绝无仅有。因为我们所处的“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跟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简直太像了,阅读时的心情只能用心惊肉跳、惊心动魄这样的词来形容。书里的每句话、每个情节都像泄露天机,让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因为其中每句话单拿出来都是足以导致受批判甚至进监狱的“反动言论”,在当时那种极度高压的社会氛围中阅读这本书,是全世界的人读全世界所有的书都不会有的一种感觉,而且也是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不会再有的一种感觉。还记得当初看到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老大哥、电眼、真理部、新话、青年反性同盟等等被全世界在随后的几十年反复引用的意象,觉得作者写作这样一本书用鬼使神差、鬼斧神工这些词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他绝对当得世界上最伟大的预言家的称号。

还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它要算现代经典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对骂人话的正面使用。这样的话随手拈来:“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当时,我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观念、语言有一种着魔般的感觉。这种阅读经验也是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的区别。“每一页都是惊奇和快乐的源泉”,这本书真的无愧于“小说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一评价。在美国,几乎所有大中学校都有一帮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学生,他们穿风衣,倒戴鸭舌帽,模仿霍尔顿的言行风格。该书甚至被美国一些大学的社会学课程指定为了解当代美国社会现状的必修读物。该书影响遍及世界,例如苏联青年作家阿克肖诺夫的作品就深受其影响。《麦田守望者》是在为极度苦闷的当代青年代言,提出“人生目的”这个永恒的问题,震撼人心。尽管小说并未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有谁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他将是一个伟大的人。

二十岁的这一次读书之旅,为我日后的人生确定了基调,它打开了我的心灵之眼,使我从懵懂混沌中一步步地走出来,一步步地走下去。这些书就像无边浓雾中远方的一盏灯,我向着这盏灯的方向走啊走,走向一个纯净美丽的世界。 69SlpTi5EWkzHG/HtrlPns94vpFw9xLxh/9sxT1K7psbiCk2jRLfQtgnVxHEuA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