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的身体里为什么多了水?

一、“湿胖”:你多的不是肉,而是水!

起床就能看出来的“胖”究竟是因为什么?

台湾女演员林心如某年春节前后曾经在她的社交账号上发文:“昨晚舍命陪君子,连吃了3碗泡面、泡饭、泡粉丝……果然今天脸肿得像猪头,眼睛都快张不开了,减肥计划再次失败……”

像林心如这样,头一天吃了第二天后悔的大有人在,但她们第二天的胖脸、“猪头”,和这三碗泡面其实没什么关系!她们的胖不是吃面长出的肉,而是喝汤多出的水。如果一定要说发胖的话,林心如这样的胖,就是“湿胖”。

3碗泡面、泡饭、泡粉丝的热量,就算全加起来,最多也超不过1000千卡,而这些热量吃进去之后,就算马上睡觉了,也不可能不消耗,因为你的心脏要跳动,你的肺脏要呼吸,这些都是需要能量的。一夜下来,一般人要消耗掉500千卡左右的热量,林心如吃的那1000千卡的热量,最后真能剩下的,也就500千卡,转化为脂肪也不过二三两,也就是说,她最多长出三两肥肉。

但是,就算这三两肥肉全贴在脸上,也是需要时间的:食物吃进去,在胃肠道消化吸收,之后进入血液,又因为消耗不够而转化为林心如自己的脂肪,绝对不是一夜就能完成的。因此,这种第二天起床就能看出的胖,不是脂肪增加的结果,而是“注水肉”。如果要说罪魁的话,首先是泡面、泡饭、泡粉丝中的水,加之遇到了林心如这样身材瘦削的脾虚之人,后者最不长于用水了,她们的肿,其实都是脾虚湿困的结果。

中医的脾,不是我们腹部的那个B超可见的脾,中医的脾类似于身体里的“物流”“快递”。脾虚的人,无论是营养物质还是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容易转运不利:营养物质不能及时送到,人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疲乏无力;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及时清除,人就会臃肿“湿胖”。这些症状在女性群体中尤为常见,特别是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的人,或者是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她们大多是一边喊着累,一边胖着,算是“过劳肥”,也算是工伤。

不吃粮食为什么反而成了发胖的原因?

因为粮食都是健脾的。不吃主食,而用肉或者蛋白质代替主食,一方面剥夺了生活中的健脾机会,另一方面又加大了消化的负担,因为蛋白质的消化成本要更高,这个我们后面详细讲,如此“双管齐下”,更容易加重脾虚。而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虚弱的脾带出的无力的肌肉,回报给我们的就是瘦肉少而水多的“湿胖”。

怎样才能既吃饱,又不水肿?

如果想前一天吃了东西也不水肿,不是要单纯地排除泡面,也不是晚上不喝水,而是要健脾,增加身体里“物流”和“快递”的能力,只要“物流”给力,那1000千卡热量的食物完全可以消耗掉。更重要的是,泡面用的水、你喝的水,也不会滞留在面部,自然没有肿成“猪头”的问题。

如果你是林心如那种靠脸吃饭的人,或者特别在意自己的容貌,临睡前饿了,想吃东西充饥,最好用茯苓、山药、葛根之类的代餐。一来,它们都是入脾经的,可以健脾纤肌,帮助减少水液滞留导致的“湿胖”;二来,它们都是粗制的,纤维素丰富,热量比精制过的面条、米粉、米饭要低,你等于吃了一顿热量很低而且还兼有健脾祛湿、消除“湿胖”药效的药膳。

二、“湿胖”是身体在“漏水”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肯定会鼻涕多、口水多、痰多,甚至小便也多,而且很难控制,会让人觉得很邋遢。鼻涕、痰、口水、小便都是体液,正常时不应该随时外排的,之所以“漏”了,就是人衰老的结果。包括年纪尚轻的人,如果体质差,或者是病后初愈,也会因为未老先衰而“漏水”。“湿胖”不过是“漏水”的结果之一。

为什么人会“保不住”体内的水?

人类最早是从水生生物发端的,我们最早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水里的,逐渐地进化成了陆生生物。与水生生物相比,陆生生物要干爽得多,这个干爽就是进化的结果。

进化到人类的时候,人体本身已经具备了保住水的能力。因为不再生活在水里,身体里的水对健康变得尤为珍贵,所以,保住身体里的水,是人类进化之必需。这种保水作用,不仅包括皮肤不“漏水”,还包括负责体液分泌的所有器官,也都要“严防死守”,才能使体液存留在体内。

一个身体很好的年轻人,功能是健全的,肯定不会有水液或体液外漏的问题,他的口水不会控制不住地流,鼻涕也不会像稀水一样地淌,因为这种外漏归根结底是一种功能的衰退。

人只有开始衰老了,才会因为机能衰退而保不住水了,这个时候才会有鼻涕、口水不住地流的邋遢。但若是还未到七老八十,这些情况就提前出现,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管它叫衰老,而是叫作虚了。

“保不住”体内的水会怎样?又该怎么治?

消化不好的人,虽然才三十几岁,但总是感到自己嘴里的唾液特别多,而且很清稀,有的人甚至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去看中医,一定会被告知脾虚;有的人夜里频繁起夜小便,去看医生,一定会被告知肾虚。不同脏腑的虚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本质上都是脏腑的“未老先虚”,虚的时候,它们主管的部位就要“漏水”了。

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口中泛涎不止,喜唾涎沫,久不了了,或值大病之后,其人喜唾,时时发作,同时兼见纳呆,面色黄白,头昏乏力,身倦思睡,苔薄白,脉沉小弱,证属脾胃虚寒。

意思是,一个人总觉得疲劳、总想睡、面色无华,而且嘴里唾沫很多,食欲也很差的话,往往是因为脾胃虚寒。大病之后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因为大病往往是伤脾气的。这个时候,医生会给病人用药性很热的药,比如附子理中丸等,用这种热性使他们上一上“火”,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蒸干”,“漏水”也就减轻了。如果从进化规律上分析,这种对于“漏水”的治疗,就是一种抗衰老。

基于类似的道理,有种药无意中成了减肥药,这就是补肾益寿丸。最初研究者将其用于治疗老年人的怕冷以及各种衰老的症状,结果这些吃了补肾益寿丸的老人反馈说,他们吃了之后,除了怕冷的情况不再严重,好像身体也紧致了,不再像以前那么胖肿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很简单,这个药“蒸”掉了组织中多出来的水,人便因为“漏水”减少而变瘦了,也变年轻了。

三、“湿胖”人的代餐零食:茯苓糕

清宫有个养生名吃叫“八珍糕”,据说是讲究养生的乾隆皇帝钦定的,也是他每天的夜宵。乾隆活到了88岁,在平均寿命四十几岁的当时,绝对算是长寿了,这和他的健脾养生习惯不无关系。

什么是八珍糕?

八珍糕的配方,始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陈实功是明代名医,他重视脾胃,以人参、茯苓、山药、芡实、粳米、糯米等研成粉状,再加白糖、蜂蜜做成糕。

用这个配方制成的八珍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以扶养脾胃为主,屡见奇效,被后人称为“医中正道”。清代时,八珍糕已广为人们食用,但各地配方不尽相同,乾隆皇帝当时已处于暮年时期,阴阳气血虚损,他自己吃的八珍糕中,用到了人参。

茯苓为什么好?

八珍糕里是一众健脾的药物,这些药物也大都是药食同源的。如果你是个“湿胖”的人,又不愿意每天吃药健脾减肥,可以自制八珍糕,而且未必非要配齐这么多药物,甚至可以单用茯苓一味做茯苓糕,也同样有“脱水”瘦身的效果。

茯苓是中药里的上品,中药中说的上品大多是药性平和、单纯无害的药,茯苓就是其中一种。它还被称为“四季圣药”,意思是一年四季,不管寒热,都可以吃,不上火,也不寒凉,利湿时不伤正气。现在的研究还发现,能抗癌的茯苓多糖就是茯苓的主要成分。

如何自制茯苓糕?

茯苓没什么药味,加在食物里不影响口感。可以在药店买上好的茯苓,让药店帮忙打成粉,每次用30克茯苓粉加在日常蒸馒头、蒸糕的白面或者大米面中,加温水和到比蒸馒头的面要软的程度。如果时间富余,可以用酵母发酵,放置两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着急的话,直接加泡打粉,后者只须醒20分钟,就可以上锅蒸了。因为面比较软,最好放在盘中便于成形,为了调味可以加白糖、蜂蜜,放几个大枣点缀也无妨。因为该方法中只需茯苓一味药,所以在生活中也便于坚持,一旦坚持下去,就能实现中药“药单力专”的效果。

如果不会蒸馒头,在每天喝牛奶、豆浆的时候,用茯苓粉代替麦片也可以。总之若是每天能吃进30克左右的茯苓粉,由此来代替等于或者大于这个分量的粮食,饮食的健康含量就增加了。著名中医沈绍功经常建议病人,如果他们的药方里有茯苓,煎药的时候就把茯苓单独包起来再和药物一起煎煮,喝了汤药之后,再把满浸了药汁的茯苓也吃掉。特别是糖尿病人,把浸了药物的茯苓当饭吃,不仅容易饱,而且比他们吃普通的主食,多了药物的功效。当然这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如果有严重疾病的人,则应减少用量,或加用相应的措施,如精血不足者应注意同时加用补养精血的药,如熟地、枸杞之类,以防过用茯苓而伤阴。

四、“垂涎三尺”为什么让人烦?

成语“垂涎三尺”是个贬义词,一个对人、对物垂涎三尺的人,样貌上都让人鄙视,这也是很多影视作品描述好色坏人的老套路:用流口水来表现他们的贪欲。

这种人之所以惹人厌恶,是因为只有当身体处于低级状态、被低级的神经主管时,口水、唾液才会分泌过多,才会出现“垂涎”这种表现。人们讨厌“垂涎”,其实就是讨厌低于人性的兽性。抛开道德不说,从医学角度上讲,口水多到能“垂涎”的程度,是身体的一种病理返祖,它同样也是很多人“湿胖”的起因。

“湿胖”与“垂涎”有何关联?

中医辨证一个人的疾病是属于寒的还是属于热的,是该清还是该补,可以体液的浓稠做标准。痰、鼻涕、女性的白带,只要是质地清而多的,一定就是虚了,是局部的未老先衰。所以,就算是咳嗽,只要是白痰很多且清稀,就绝对不能清肺,相反,一般要用温热的药物,来缓解这种局部的早衰。

“湿胖”和“垂涎”同一机理,“湿胖”不是真的脂肪过多,而是体内的水分过多,那他们肉里的水是哪里来的?以西医的方式来讲,是水液代谢失调了,代谢率降低了;以中医的方式来讲,就是身体运化水的能力弱了,喝进去的水,要么尿出去,要么停留在身体里不能为身体所用。与此同时,他们要么不爱喝水,要么喝水也不能解渴或者喝了就尿。究其原因,都是身体的运化能力不足了,或者因为年龄,或者因为体质虚弱而未老先衰。

因此,要想减掉“湿胖”,绝对不能用寒凉的泻药,那会进一步降低代谢,加重“漏水”,必须用温热的补药,通过温补使身体止住退化的趋势。比如后文将会详述的参苓白术丸,其中就有性微温的人参或者党参。

五、古人防老,为什么吃五味子膏?

憋不住尿?补肾是关键!

喝了就尿的问题很多人都有,按理说,这应该是上了年纪才有的老态,但现在,很多刚30岁的人就有了,特别是很少运动的淑女、宅女,包括很多“湿胖”的人。难道是因为膀胱肌肉无力憋不住尿了吗?

憋不住尿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不喝也尿频,但真去尿的时候,小便却没多少;另一种就是喝了就尿,每次的尿量还挺多。最典型的是,几个人一起坐着喝酒、喝茶,总有人会经常上厕所,俗话叫“走肾”。那个喝到最后也没去过厕所的,你仔细观察,一种是年轻人,一种是肌肉丰厚的人,丰厚肌肉中充足的线粒体,保证了他们高于其他人的代谢率,同样是喝进去的水或者酒,他们不用走到肾脏,就已经代谢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容易“走肾”的比不“走肾”的,有过早衰老的趋势,因为他们身体的火力弱了,无力把水蒸发掉,只能靠“走肾”,一旦有了这个症状,就应该着手补肾了。

五味子膏是什么?

中国宫廷医学,在保青春、抗衰老方面,始终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因为皇帝唯恐自己早死,也最有本事用民脂民膏来为自己延寿。清朝御医就专门研制了一种可以延缓衰老的药膏,叫五味子膏。当时的医案记载:“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兑蜂蜜收膏。”其实,五味子膏在宋代的《本草衍义》和明代的《医学入门》中早有记载,主治的病症有个关键点,就是“虚脱”。

这个“虚脱”不是我们常说的因为低血糖或者炎热导致的休克昏厥,而是因为“虚”导致的身体各种功能的失职,比如大汗,尿多,身体各种分泌液的稀薄、量多,失眠,心慌,等等,总之是身体保不住水时出现的种种“脱管”表现。“漏水”乃至频繁的“走肾”,也是“脱管”的一种。五味子的作用就是帮助身体保住水。

既然叫五味子,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五味,《新修本草》中说:“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中医讲,五味分入心、肝、脾、肺、肾五脏,所以五味子的“节流”功效可以作用在五个脏腑中。上到心慌失眠的心气虚、出汗特多的肺气虚,中到垂涎三尺的脾虚,下到尿多、“走肾”频繁、白带多甚至遗精、滑精的肾虚,它都能缓解。

如何自己做五味子膏

这个五味子膏自己就可以做,而且最好每年开春的时候吃,因为春天万物复苏,是生发的季节,身体功能如果生发过度而失控,就容易出现“脱管”。为了防止这一点,从孙思邈那时开始,中医就提倡要在农历五月之前,开始吃五味子,借其收敛之性预防“脱管”。

五味子膏的做法很简单,一次可以用北五味子250克。药店里就能买到北五味子,泡半天,然后下锅煮,开锅后再煮半小时。去掉渣滓后,可以用蜂蜜或者饴糖调味,糖不要过多,否则又是发胖的来源。熬制到稍微成膏,放凉后放到冰箱中,每天吃10~20克即可,餐前后吃都可以。

六、夜尿多,出汗多,说明你老了

除了五味子膏,我还经常推荐一种中成药,其实也是它的延伸,这就是五子衍宗丸,它能迅速改善夜尿多这种“漏水”的症状。

夜尿多、出汗多,其实是肾虚!

血液流到肾脏,经过过滤就产生了尿,在这个过程中,肾脏有个回吸收的功能,能就此留住一部分流到肾脏里的水,这就是人进化的结果,人要借此保住身体必需的水。

人睡觉平卧的时候,血液流到肾脏的量增加,这个时候肾脏就要发挥更大的回吸收功能,保证血液中水分的回收。如果肾脏功能减低,第一改变的就是肾脏的回吸收功能。人的肾功能会随着增龄而下降,回吸收减少,所以老年人会自然而然地夜尿多。如果你还年轻,但肾功能未老先衰,也会早早就出现夜尿多的问题。肾功能的下降,虽然不属于西医疾病的范围,但在中医看来,就要诊断为肾虚了。

除了夜尿多,汗也会增加,因为对汗液的控制也属于中医说的气的固摄范围。之前有位网友在“分答”上咨询我,她有严重的夜里出汗症状,去看中医,每次给的都是知柏地黄丸。因为夜里出汗,往往是盗汗,阴虚内热的时候才会盗汗,知柏地黄丸就是治疗阴虚盗汗的,但她在服用后始终无效。于是我建议她将知柏地黄丸减半量,同时加上五子衍宗丸,结果,3天后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夜里出汗的症状好了很多。

五子衍宗丸为何对她有奇效?

这个人很可能是肾气阴两虚的,所以单纯清虚热不行。作为一个盗汗时间很久的人,身体的损耗一定很大,肯定会累及肾气的固摄功能,使盗汗症状被放大。五子衍宗丸能补肾气,所以帮她把“漏水”止住了。

虽然按照药品说明书,五子衍宗丸是治疗不育的,但在我心中,它是一种很好的抗衰老药,因为它的治疗着眼点就是身体“漏水”这个衰老表现,而且定位在多尿这个最先“漏水”的环节。

一个人开始变老的标志,不是头发白、脸上有皱纹,而是夜尿开始多了,所以抗衰老的首要防线就是改善夜尿。夜尿改善了,全身的“漏水”都会减轻,包括湿胖的发生。五子衍宗丸的价值就在这里。

这个药很简单,就是五类植物的种子,而且都是药性平和的。作为预防用药,可每天吃一次,如果要改善夜尿,每天两次,一般三五天就会明显见效。

出汗多也可能是脾气先衰,脾气虚了,所以,中医用来止汗的名方玉屏风散中,健脾的黄芪、白术是主药,再配上入肺经的防风。这个药不仅能很好地止汗,还能预防感冒,因为感冒和出汗都是气虚了,对外的防御功能不好。

七、月经期能减肥,减的也是水

经期减肥,是真是假?

“月经期减肥”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很久了,意思就是利用月经的周期特点来减肥。提出这个说法的人说得很具体,他们称月经后的1~7天为“瘦身福利期”,月经后的第7~14天为“瘦身超速期”,月经后的第14~21天为“瘦身平快期”,月经后的第21~28天为“瘦身缓慢期”。按照这个节奏,月经后能减三四斤的大有人在。

其实,任何女性,自前一次月经结束后的五天起,到下一次月经来之前的两天,体重最高可以增加四斤。如果你在前一次月经结束时是100斤,下次月经前二三天,很可能长到了104斤。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糊里糊涂地长了四斤?别急!接下来,你可以照常地吃喝,等到这次月经结束再去量体重,又会少了四斤,因为这四斤不是肥肉,而是水!只要你在经期关键的几天少吃盐,而不是少吃饭,就能减重成功。此时,你减的都是水。

口味重?会臃肿!

女人的丰乳肥臀、来月经、生孩子,都是雌激素决定的。除此之外,雌激素还能给身体保水,青春期的女孩子皮肤吹弹可破,就是雌激素把水留在了皮肤中的结果。

但是,在皮肤水分增加的同时,身体的软组织、内脏里的水分也会随之增加,这些水分不仅增加了体重,还会使你变得臃肿,这种情况在来月经的前几天最为严重。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在那几天特别不好看,眼睛容易肿,因为那时候是雌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雌激素保水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很显然,雌激素的分泌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口味别那么重。因为重口味的食物中都含有钠,钠会在你浮肿、增重的过程中“助纣为虐”。

钠进入身体里,会使血液变浓,但身体一定要保持血液的浓度不变,这就涉及一个概念——渗透压。所以,咸的吃多了会感到渴,这是血液变浓后向大脑发出的信号,会让人本能地多喝水,同时,肾脏也会减少排尿,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血液不在你吃盐之后变浓。如果此时,你正处于月经的前几天、雌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重口味导致喝水、保水,再加上雌激素的保水,二者加在一起,体内的水液就会潴留,体重就会增加,人也显得肿了。

真想经期减肥,到底应该怎么做?

因此,如果想借助月经期减肥,在月经来之前不变胖、不浮肿,那么在前一次月经结束的十天左右,就要开始控制盐的摄入,不能等到经前那几天再少喝水。这一来对水肿无用,二来对皮肤也不利。

不仅是咸的东西才有盐,鸡精、味精、挂面、白面包、干果,只要是你觉得味道重的,往往都含有盐,包括年轻人喜欢的“运动饮料”。

很多人觉得运动饮料是最健康的,这是大错。运动饮料只有在运动之后喝才有健康价值。因为运动饮料里含糖、含盐,是为运动消耗做准备的,如果不运动,白白喝进去了糖水就要长胖,而其中的盐会加重水肿,并使体重增加。

与运动饮料相比,喝茶才是最健康的,也是可以消肿的。首先,茶本身热量很低,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热量。其次,茶是含有钾的,钾可以把吃进去的钠置换出来。高血压病人,医生会让他们吃低钠盐,这个低钠盐就含氯化钾,就此不光可以减少钠的摄入,而且还可以把吃进去的钠换出来。茶的作用与低钠盐相同。

茶叶中,红茶含钾最多,所以月经增重的那几天,只要不运动,应该忌喝运动饮料,可以多喝红茶,这种补水的方式才不会让身体里潴留过多的水分。

八、这个能止汗的便方,你可以试试

很多人在“分答”上咨询我,出汗多怎么办?她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女性,即便天气不热,稍微动一下也会出汗,这样的出汗就是脾气虚了。有味常用的健脾药,人们却不太知道它的止汗功能,这就是白术。

白术为什么能止汗?

白术是健脾时常用的药,作用和茯苓类似,如果细分的话,白术是燥湿,茯苓是渗湿,那种舌苔很厚、很腻,胃口特别差的人,都要借助白术来开胃,比如中成药香砂六君子,用来治疗因为脾虚生湿,或者因为饮食不节而食积、消化不良的症状,其中就有白术。

同样是健脾,但如果精细划分的话,白术是“运”脾,这个“运”字体现在它的功效上:利湿退肿、开胃等,这些都是“运”的结果。通俗讲,就是把该运走的东西运走,不让脏东西停留在体内,也就不生湿了,它的止汗功能也是因为这个“运”字。

我们该如何用白术止汗?

可以用炒白术10克,加上浮小麦30克。白术通过“运”的功能把原本要出的汗“蒸干”了,把水“运”到小便里,浮小麦则是通过收敛作用减少出汗的。还可以加冬瓜仁10克,就是我们吃的冬瓜,它的子晾干了入药。冬瓜仁是利尿的,加进去是为了让水从小便中“运”走,而不是从汗走,汗就止住了。这就是中医的绝妙之处,不仅止汗时通过利尿的办法,止泻的时候也一样。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就是将水从小便分流,水分过多的腹泻就因此止住了。

利尿为何能止泻?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就是个典型方子,其中的药物是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没有一味止泻的药,除了桂枝,其他都有利尿功能,但它是中医临床治疗肠炎水样腹泻的基本方,就是靠利尿来止泻的。

这一点我们在夏天会有类似的感受,很多人吃了西瓜会便秘,他们很奇怪,西瓜是去火的,怎么反倒便秘了?因为西瓜去火时走的就是利尿这条通路。小便分流了更多的水,大便中的水就少了,就便秘了。白术配冬瓜子用来止汗与此是同一个道理,就是给身体里的水开通小便这条路,水从尿里走了,汗就减少了。

白术分生的、炒的和隹的,如果去药店买药,只要你不特意提出要生的,药店给出的药物都是炮制过的,都是熟的,这是买药时必备的知识。生、熟白术虽然都可以健脾,但针对的病状有很大区别。炒制之后,白术“运”的作用减少了,而健脾作用增强。生白术燥湿止“漏”的作用强,而且它更长于治疗脾虚导致的便秘——不是大便干燥拉不出来,而是没有力气拉出来。生白术是通过增加肠蠕动而通便的:生白术30克、当归10克、肉苁蓉10克,是中医治疗气虚性便秘的绝招,症状严重的可以加量。

九、中医从不提倡多喝水

我有个亲戚,80岁了,年轻时泌尿系感染,后来因为身体弱转成了慢性的,很容易发作。每次尿痛、尿急的时候,她就拼命喝水,结果,每次泌尿感染好了之后,胃都要难受好久。到后来需要吃中药的时候,都会因为喝进去药之后胃难受而停药,她的胃病几乎是拼命喝水喝出来的。

盲目多喝水,为什么不可取?

在此,必须很郑重地告知大家:中医,古往今来,不管对什么疾病,从没提倡过多喝水!因为中医是治人,而人不是机器,更不是装水的容器,不分体质状况,刻板地按“每天8杯水”的标准灌进去,是违背中医主旨的。

身体缺水的人,不都是因为没喝够水,还有很多是因为他们没有用水的能力,这种人,往往是脾虚的,如果勉为其难地多喝水,就会像古人说的那样,“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仍强与饮之,因成其祸”。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个人总是不能感到口渴,而强饮水,病情会更加严重。

“口不渴”?你可能脾气虚了

在中医里,“口不渴”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信号,因为一个人只要是正常地代谢,即便你不出汗,身体也会通过皮肤进行“无感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会随着你感觉不到的蒸发而减少,这个时候,人就会因为缺水而本能地感到口渴。之所以不渴,并不是人对渴的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无感蒸发”,该代谢的水没代谢出去。身体不缺水,所以不口渴。

这些人除了口不渴,还会有不喜欢喝冷水、喝了就尿,稍微多喝点水,就觉得水汪在胃里的感觉,甚至自己都能听到胃里的振水声,且也会出现眼睛和面部容易胖肿等症状,这都是蒸发不足导致的结果。之所以会蒸发不足,是因为火力不旺,这就是中医讲的阳气虚,而脾气就是阳气的一部分。

中医讲,水属阴,运化水是需要阳气的。用西医的方式解释就是,一次喝过多的水,胃壁的肌肉承重过多,胃的排空负担就会增加,同时,过多的水会影响胃内生物酶的浓度。如果这个水是低于体温的,身体还会调遣全身之力来给它加温,因为只有加温到体温,生物酶才开始焕发活性。因此,如果是暴饮,同时还喝的是冷水,就是给身体功能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就要损伤功能,这就是中医说的伤阳气。

一个脾虚的人,本身是阳气不足的,喝进去过多的水,不仅无法为身体所用,还会进一步损伤本身就薄弱的脾气。对这种人,中医建议不仅不要多喝水,更忌讳“饮冷”。如果要喝水,也是少量多次地喝温水,中医形容其为“频频饮之”,而不是咕咚咕咚一次喝进大量的水,后者是对身体功能的极大的伤害。

十、喝了就尿的人,你的水里得有“料”

喝了就尿的人,外出之前不敢多喝水,怕找不到厕所,为此经常要忍着口渴。这种人多是女性或者年老体弱者,他们运动少而且火力弱,还有怕冷、手脚冰凉的症状。

“喝了就尿”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他们的火力弱,喝进去的水不能及时被蒸发利用。其次,他们喝的水太稀了,如果放点盐进去,这个问题就会有所改观,只是这种盐水不能过浓,达到0.9%是最好的,因为这是生理盐水的浓度,和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是相等的。

人的排尿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这种激素叫抗利尿激素。我们喝水少的时候,这种激素就开始分泌,以此抑制住身体的排尿功能,通过减少排尿来“节约用水”;我们喝水多的时候,这种激素就会减少分泌,尿量也就多了。

不仅是我们喝进水的多少决定了这种激素的分泌与否,水的质地、浓度也很重要。如果喝的是白开水,血就变稀了,身体为了保持一定的血液浓度,就要通过减少这种激素分泌的办法来利尿。因此,喝了就尿的人,如果喝的还是白开水,那他一定会在喝进去水半小时之后尿增多,如果这时正在旅途的车上,不方便的问题立刻来了。但是,如果你喝的是淡盐水,就不会出现喝了就尿的问题,因为淡盐水里的盐可以保持血不至于被稀释得太过,用医学的话说,淡盐水可以保持血液中晶体渗透压的稳定,血液没有变得太稀,尿液就不会骤然增加。

针对喝了就尿人群的“口服补液盐”,可以怎么配?

生理盐水再加上葡萄糖和其他一些电解质,就组成了“口服补液盐”,这是医院里常用的,在药店里也能买到。我们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到医院之后,医生担心脱水而输的液体就是它,它还可以不通过静脉,而是通过口服的形式摄入,很方便。直接买这种口服补液盐按比例冲成水后喝,效果和输液不相上下。

如果你是喝了就尿的人,又不能在半小时之内找到厕所,那最好喝生理盐水。具体的办法就是把0.9克的盐(至多不超过1克的盐),溶解在100毫升的白水里,这个浓度就是合适的。因为不是静脉注射,所以不必用蒸馏水,用普通的白开水就可以了。

十一、24小时,健康饮水时刻表

人没有水是无法生存的,每个人在一天之中,除去吃饭的时候喝汤喝粥,最好能保持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这么多的水,最好分多次喝进去,一来保证身体不因为饮水时间间隔太长而缺水,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因暴饮而伤身。

☆ AM6:30

经过一整夜的睡眠,身体已经缺水了。很多病在早上高发,比如心脑血管病,缺水是重要原因。起床之际,最好能喝下200毫升的水,这样才足以冲稀血液,这杯水具体是什么水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足量,而且一定不能是凉水!

☆ AM8:30—9:00

吃过早餐,已经赶到办公室或者开始做家务了,这段时间是相对紧张的。如果是干燥的季节,水分的蒸发会很明显,敏感的人已经感到口干了。这个时候最好能喝一次水。

如果你是个脾虚、不喜欢喝水的人,可以喝黄芪10克、大枣三五个自制的药茶。

☆ AM11:00—11:30

现在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改善了,很少会因为热而缺水,特别是待在空调房里,很多人因此想不起喝水。事实上,空调环境是最容易缺水的,最典型的是坐飞机。

医学上有个病症,叫经济舱综合征,因为人坐在经济舱里,空间小,几个小时不活动,加之机舱干燥、上厕所不方便,所以人们索性不喝水,这就会使血液变浓,流动慢,血栓因此形成。血栓随血流堵在关键部位,比如肺动脉或者脑血管,就致命了。有的人下了飞机突然发病甚至不治,很多就是因为这个经济舱综合征。

居家或者是在办公,只要久坐不动,也可能出现类似经济舱综合征的问题,因此,不管环境是不是炎热,及时补水都非常必要。

上午11点,距离午饭时间还有一阵,喝水正好不影响午餐。如果你坐的位置与饮水机或者茶水间还有段距离,那就不要在桌子上准备水瓶,每次喝水都强迫自己到饮水机或者茶水间那里去接水,这样不仅补充了水分,而且也强制自己起身活动了,就此减少久坐的后患。

☆ PM1:00

吃完午餐,准备午休了。首先,用水漱漱口,之后喝一次水,准备接下来的短暂午休。

吃东西之后漱口或者刷牙是牙齿保护的必需,但吃饭后不要马上刷牙,因为吃了东西之后,牙齿表面会自动地产生一层保护膜,这是身体的本能,为保护牙齿不受腐蚀。如果吃完饭马上刷牙,就会破坏这层膜。最好是饭后十分钟左右再漱口刷牙,之后再喝这一天的第五次水,如果午餐喝了很多汤,这杯水可以少喝,否则要补充得多一点。

因为社交的原因,很多人担心自己有口臭,身边备着漱口液,如果只是单纯的清凉爽口成分,常用无妨,但如果里面含有抗菌的成分,就不适合常用。因为我们的口腔中有400多种细菌,它们都和我们和平共处,而且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如果总是用含有抗菌素的漱口液漱口,这些细菌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反倒容易引起或者加重口腔溃疡等口腔问题。而且口臭未必都是牙齿或口腔的事,很多时候是因为胃中有热。西医也发现,胃里有幽门螺杆菌的人,口臭很明显,而且久治不愈,这就不是简单漱口能解决的。

☆ PM3:00

这是下午最主要的补水时间,茶、咖啡或者药茶都可以,因为加了味道,这次的水可以喝得多一点,而且可以把“茶歇”当作一次短暂的社交机会。

☆ PM5:30

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再喝一杯水,既是为回家的晚餐做准备,而且也可应对一路上的消耗。如果你是个胖子,这个时候可以喝一杯不加牛奶、不加糖的清咖啡,一来补水,二来提神。如果可能,借此多走几步,甚至可以走回家,闲置了一天的身体也有了运动的机会。

☆ PM9:00—10:00

确切地说,应该是在睡前一个到半个小时再喝上一杯水,这杯水一定要喝,否则接下来的一夜,你的身体无以应对“无感蒸发”,会使第二天早上严重缺水。

很多人临睡前不喝水,一是因为怕起夜,二是怕第二天起来眼睛肿,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单纯不喝水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用健脾补肾的药物帮助。如果仅仅以不喝水的办法将就,肯定是一边缺着水,一边肿着眼睛。

十二、喝粥未必养胃,汤药能把人吃虚

喝粥养胃,究竟是对是错?

喝粥能养胃,这是民俗。也确实,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就嘱咐发烧的病人,在吃了桂枝汤之后,喝热稀粥一碗,为的是借助粥的五谷之气,帮助身体出汗,因为汗是需要气血作为化源的。

但是,这个糜粥调养并不是在所有疾病的调养上都适合的,特别是喝多点水就胃难受的人,他们的胃确实需要养,但绝对不是喝粥,而是吃饼干、馒头片这些含水少的食物。

很多老中医看病,遇到这种喝水就难受的人,就算是西医胃镜诊断是浅表性胃炎,也不会给予重剂,需要煎汤药治疗的也嘱咐病人要煎得浓一点,不要一大碗灌进去,他们甚至会把烤馒头干当作食疗处方开给“老胃病们”。而“老胃病们”也真就是靠每天吃几片烤馒头,而不是顿顿喝粥,治好了胃病。因为水是阴性的,脾虚的人阳气本身就弱,他们不能暴饮,就是提防虚弱的阳气被阴气所伤。这一点同理于民间的另一个说法:汤药吃时间长了,人会变虚。

汤药和丸药,应该选哪种?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因为是不是会变虚,应该和药物有关系。他们认为,如果都是补气的药,只要对症,长期吃只会增加气力,绝对不可能越吃越虚。

但是,如果同样是补气的药,一个人吃汤药,一个人吃丸药或者膏,补益效果好的,可能就是后者,这是由于汤药这个剂型的问题。

中医讲“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意思是,汤药的剂型有涤荡外邪之力,更适合那些急性的病,或是急需迅速祛除邪气时用。比如便秘上火,一服去火的汤药喝进去,第二天大便通畅,火也就消除了。

因为汤药是水剂,喝进去很快就被吸收了,但就是因为是水,喝进去一下就增加了胃的负担。在吸收药效的同时,胃气会受损,如果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长期吃,损耗就会积少成多。加上如果病人原本就脾虚,身体运化的力量就不足,长期服用汤药就会使虚损加重。

丸药或者膏则吸收缓慢,类似现在的“缓释”剂型,在这个缓慢吸收过程的同时,没有水的阴性对身体的损伤,特别是对原本喝点水都会汪在胃里的人来说,吃丸药可以减少他们胃肠排空水时的能耗。对脾虚之人而言,这无意中就有了健脾效果。

就是这个原因,以调养人、治疗慢性病为目的的秋冬进补,一般都是用的丸剂或者膏方。所谓“秋冬吃膏”,不是因为汤药麻烦,而是因为长期喝汤药有饮水过度伤及阳气之嫌。 Kpg14BUuY+GZSpEegdLHQfDrsUPUTIAeJzxWKWIoaXSycTOP7OqNjkACiQONXw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