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湿胖”是“中国式肥胖”

一、体重指数为什么“歧视”中国人

体重指数是衡量人是否肥胖的国际标准,具体就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

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5米,体重为68千克,他的体重指数=68/1.75 2 ≈22.2。

按照国际标准,体重指数低于18.5是过瘦,在18.5~23.9之间是正常,在24~27之间是超重,在28~32之间是肥胖,高于32就是严重肥胖了。

但医学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正常体重指数的上限,应该比国际标准更严苛一点,不应大于22.6。只要超过22.6,就算超重。对欧美人,则要超过24.9才算超重。

为什么体重指数会这样“歧视”中国人?

一项针对中国胖子的调查表明:体重指数大于22.6的中国人,血压、血糖、血脂,都比体重指数小于22.6的人要高,有益于人体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却低。也就是说,体重指数到了22.6这个点时,人就进入了疾病的预备期,之后,随着指数的增加,患病的危险性会逐渐加大。

而在欧美,体重指数是30的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与体重指数是25的中国人是类似的。中国人在胖到欧美人的程度之前就已经生病了,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不耐胖。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不耐胖呢?

因为中国的胖子普遍是体形小、体重指数小,但肚皮大的类型。因此,远比欧美人少的脂肪大多堆积在腹部和内脏周围。这些部位的脂肪,比分布在胳膊、腿或者躯干部位的脂肪更容易入血,更容易导致血脂的升高,后者会直接危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医学研究者根据体重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提出:中国人的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体重指数≥22.6就为超重,体重指数≥30就是肥胖。中国人有自己特有的胖法。

中国人的脂肪,为什么独独囤积在内脏周围?

因为内脏的生理活动必须有正常体温的保证,参与生理活动的各种生物酶,必须在36℃左右才能保持活性。过去没有冰箱,推车卖冰棍的人,都会用厚棉被包住冰棍,为的是隔温,保证冰棍不会因为受热而化掉。内脏周围的脂肪就是身体给自己盖上的棉被,内脏温度越低,棉被越要厚,越要避免仅存热量的丧失。因此,中国人的内脏脂肪比欧美人厚,和中国人身体产生的能量不足有直接关系。

汉族是农耕民族,主要是草食而不是肉食,而蔬菜五谷,远没有肉类的热量高,这样的饮食习惯就注定了中国人身体的供能和产能,都不如欧美人。所以欧美人在冬天也可以穿T恤,但中国人,特别是在过去,冬天必须穿厚厚的棉衣,因为我们的火力没有欧美人旺。这种体质决定了我们会把并不比欧美人多的脂肪,更多地用来给内脏保温和供能。

基因的改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体质也一样,生活的改善却很快,而且已经发生了。中国人以这样的体质,接受热量过高的饮食,后果自然很严重。

十几年前,一次国际糖尿病会议上,中国的医药代表第一次坐在了主席台上。能有如此殊荣,并不是因为中国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而是因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糖尿病大国”。是让国际医学界惊讶的发病率,“赢”得了这个位置。而糖尿病及所有慢性病的暴发,都和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之后迅速变胖有关,虽然我们并没比欧美人更胖。

二、缺肌肉的人容易“湿胖”

中国人远比欧美人怕冷,人们对此的解释是:欧美人吃肉多,火力旺。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不怕冷确实是因为火力旺,但这个火力并不全部来自吃进去的肉,或者其他高热量的食物,还来自肌肉。欧美人肌肉的量和质,都高于中国人,这才是他们不怕冷的根源。

人对冷热的承受能力和什么有关?

人对冷热的承受能力其实和脂肪的关系并不太大,但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关系密切。新陈代谢慢的人,容易怕冷,不太怕热;新陈代谢旺盛的人,不太怕冷,比较怕热。而这个新陈代谢就是在线粒体里完成的,线粒体好比给身体供暖的锅炉。

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供暖工厂,燃料就是食物。摄入高热量食品,实际就是工厂送来了很多燃料。但是,燃料再多,如果锅炉太少,或者进料的管道出了问题,产出的热量还是少。

在我们的身体中,线粒体最多的部位就是肌肉,它们在肌肉中分布得密密麻麻。肌肉越多、越发达,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就越大,锅炉也就越多,它们就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一方面让人不怕冷,另一方面也能消耗更多的脂肪。

脂肪多为什么会导致“湿胖”?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不看重肌肉男,比如李逵、鲁智深之类,都属于不入流的一介猛夫,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类似梅长苏那样“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却会被赋予拯救国家的重任,并被后人长久怀念。其中原因我们后面细说,但由此可以看出一件事:中国人普遍是肌肉不足的,李逵那样的体形是个异数。中国人的这种体质,就算有脂肪,也仍旧会怕冷,甚至可以说,脂肪的增加,只能助长他们成为“湿胖”。

因为脂肪的作用只是隔温,帮助身体把热量存在体内不散出去,它的里面几乎没有线粒体,所以脂肪本身的产热能力并不强。如果缺少肌肉,就算有脂肪护在身体外边,也不过是等于在冰块的外边盖了一层大棉被,内里仍旧是寒凉的,仍旧改不了怕冷的本质。而且,在冷的同时,因为锅炉少,代谢率很低,这种人更容易有水停在体内,这就造成了“湿胖”。

对此,中医早就有所认识。中医认为,肥胖与痰、湿、气虚等有关,《黄帝内经》中说:“素嗜肥甘,好酒色,体肥痰盛。”另有一些医著则指出,“肥人痰湿”“肥白人多湿”“肥白之人沉困怠情是气虚”等等。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湿胖的人多肤色偏白。胖又容易犯懒,因为湿胖往往和火力不足、气虚同时存在,看似壮硕,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虚。

三、“湿胖”:体重超标+肌肉松软+舌有齿痕+大便不成形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湿胖”呢?

(一)体重

首先肯定是体重,只要体重超标,也就是体重指数大于22.6,就可能是“湿胖”了。但是,即使有的人没有达到超标的程度,也不能说就不是“湿胖”。因为在这种不超标的体重中,可能肌肉很少,脂肪很多,脂肪代替了肌肉在“充数”。这种人是有的,特别是女性,看上去“珠圆玉润”“柔若无骨”,但对她们的肥胖的判断,还要看她们肌肉的紧致度。

有个特简单的办法,当我们抬起胳膊挥手的时候,如果你自己都能感到胳膊下的肉在随着挥手而晃动,这就危险了,因为只有肌肉的质地松软,才会随动作而摆动,如果是质量很好的肌肉,不可能随着体位的改变而晃动。而这种松软的肌肉,作为锅炉的产热能力,一定不如质地紧致有弹性的肌肉。

(二)舌头有齿痕

除了这种简单的辨别自己肌肉是否松软的办法,还有别的办法。既然是“湿胖”,就一定有湿的特点,这就要借助中医的辨证了:舌头有齿痕,大便不成形。你超重的体重再加上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初步判断你的胖是“湿胖”了。

舌头有齿痕,就是舌头的两边有牙印。舌头是由肌肉组成的,能留下齿印的舌头,只有一种可能,这个舌头的肌肉,质地是很松软的,而它的松软代表了全身肌肉的状况。所以,中医只要看到舌头上有齿痕,马上诊断为脾气虚。因为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舌头的肌肉状态是全身肌肉状态的直观反映。

舌头有齿痕的人,往往伴随着几个问题。首先是胃肠消化功能不好,吃点硬的就难受,稍微吃多点就堵在胃里。因为他们胃部的肌肉,也和舌头一样是松软无力的,无力的肌肉在消化食物时自然不给力,所以很容易就造成消化不良。其次是很容易累,站一会儿就想靠着,因为他们四肢、躯干的肌肉也和舌头一样松软无力,不能很好地承重和支撑,所以才会不堪重负,不能久站或者行走。

(三)大便不成形

大便的成形,其一,要靠肠道肌肉对食物残渣的塑形,如果肠道肌肉无力,这个塑形就很难完成;其二,大便中含水多,肠道对食物中的水分的吸收会不够,这样质地的食物残渣也很难塑形。这两者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大便的不成形。而这两点,也都是“湿胖”的特点:前者是脾虚而致肌肉无力,后者是脾虚而致代谢水分的能力不足,身体不能很好地用水。而肠道的这种状况,其实就是全身状况的缩影,在你大便不成形的同时,身体里一定也停留着很多没能用好的水,这就造成了“湿胖”。

舌头软得能印上牙齿印,胃黏膜消化硬一点的东西,身体不任劳作、难承重负,大便不成形——这些问题都和肌肉有关,也都是中医诊断脾虚的证据。从这里也就可以推论出,脾虚的人易“湿胖”,而脾虚又是中国人的体质问题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这也就使得很多中国人难逃“湿胖”的命运了。

四、中国人为什么多脾虚?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书:《脾虚的女人老得快》。这本书迄今为止已经再版五六次了,它之所以如此热销,是因为几乎所有看过中医的人,都可能被诊断过脾虚,只不过是阶段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而已。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脾虚?

中国人的大脑普遍更大?

这应该是中华民族这个智慧民族必须付出的代价吧。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东亚人群在自然演化中,基因突变更偏向于使脑部变得更大这一结果,而在欧洲或者非洲并未发现这一现象。这一研究结果,为解决困扰科学家们数十年的一个争议性问题提供了线索:为什么亚洲人的大脑比欧洲人和非洲人的更大?

3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全球最大的针对脑部容量的研究。通过对全球2万具现代人头骨展开的调查,科学家们发现,东亚人的颅腔容积平均为1415立方厘米,而欧洲人为1362,非洲人为1268。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在一项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东亚人的颅顶更高,这让他们的头部能够容纳体积更大的大脑。

中国人大多数是东亚人种,这个结果提示,中国人的脑容量超过了欧美人和非洲人。虽然目前尚不能完全证实脑容量与智力的关系,但是脑容量的大小对身体的影响是早就确定了的。

脑容量大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大脑是全身耗能最大的器官,虽然其只占全身体重的2%,但它的能耗占全身能耗的25%。作为人类的近亲,猩猩已经很聪明了,但它的脑能耗只占全身的8%。可见,人类平日里波澜不惊的思考过程,耗掉了全身1/4的能量。

人活着就是一个能量体,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的差异,因为即便是死人,身体结构也是完整的,五脏四肢也都齐全。活人和死人的差别在于能量的有无:死人是没有能量产出的,所以才会冰冷。而人由生向死的衰老过程,也是能量逐渐减少并衰弱的过程。人上了年龄都会怕冷,就是能量的产出减少了。也就是说,能量是人能否生存、能否健康的关键,而这个能量,全身是有定数的。

简单讲,大脑和身体要分享全身的能量,大脑的容量大,显然是便于思考的,但对能量的消耗也大,这就会剥夺身体的那份能量供应。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脑容量偏大的中国人,才有了不甚发达的肌肉,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才有了借脑力生存的空间。

中国人也因此在体力上不及欧美人。一些主要靠体力的竞技项目,比如足球,总少有中国人的出头之处。因为和智慧的大脑相比,中国人的肌肉是弱项。从健康的角度看,肌肉的不强悍,导致了中国糖尿病的高发、“湿胖”的常见,以及很多与肌肉相关的问题的出现。

五、腿脚越冷,下身越胖

很多女人坐着的时候是美人,脸和上身都很秀气,但站起来就尴尬了——她们的下身很胖,肉全长在了屁股和大腿上,而且这部分的肉是松软无力的,从体形上看,很像底座大的梨,显得很蠢笨。这种体形的形成除了和雌激素的分泌有关,还和身体的体温有关:身体越冷,下身越胖。

下身胖有什么危害?

下半身胖的人,如果男性的腰臀比小于0.8,女性的腰臀比小于0.7,则为“梨形肥胖”。梨形肥胖者肌肉中的脂肪比一般人多得多,肌肉中脂肪越多,肌肉的张力越弱,对身体的危害也越大。

因为脂肪多的人,对胰岛素就不敏感,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别人用1克胰岛素就能稳定血糖,脂肪多的人就要加量,因为他们的脂肪像一堵墙一样,影响着胰岛素作用的发挥。久而久之,他们分泌胰岛素的胰腺,就会被超量的工作累垮,胰岛素分泌不充足,就会得糖尿病。所以,胖人比瘦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中的胖子,治疗难度也更大。而胖人中,梨形肥胖的人相对于其他体形更加危险。

下身胖的人多是女性,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使人体在臀部和大腿堆积更多的脂肪,而男性的雄性激素,会将脂肪堆积在腹部,所以“油腻”者多是大腹便便的男性。

男性和女性都含有这两种激素,只是含量不同而已,女性过了更年期,雌激素减少,体内雌激素跟雄激素的比例改变,腹部的脂肪会增加,下半身的脂肪会减少,梨形体态便开始改变。所以,梨形肥胖多见于相对年轻的女性。

身体冷为什么会导致梨形肥胖?

除了雌激素的作用,导致梨形体形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你的身体太冷了。

体温是靠能量来维持的,脂肪就是能量的主要原料,而脂肪是只有在身体的线粒体中燃烧,才能转化为能量的,线粒体是脂肪的“燃烧场”。

凡是生理活动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就多,功能也强。在总是在跳动的心脏、随时待命解毒的肝脏中,都有很多线粒体。除此以外,线粒体最多的部位就是身体的肌肉了。

寒冷的时候,只要运动就不会冷了,因为在肌肉运动时,线粒体就开始工作了,脂肪就被转化为御寒的能量。所以,在同样的严寒之中,不冷的绝对不是胖子,而是“肌肉男”,因为胖子的脂肪只能消极地保温,“肌肉男”身上的线粒体却可以积极地产能、升温,他们不仅不怕冷,而且不容易发胖。

梨形肥胖的人,大多是久坐的宅女,运动少,肌肉没有增长的机会,脂肪“燃烧场”也就小。如果再受冷,比如为了显瘦而不穿秋裤之类,身体为保住本身就不多的能量,只能使脂肪变得更厚,以这种消极的办法来给身体保温。因为只有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身体的各个器官才能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下身胖是被懒惰和寒冷逼出来的。

如果下身肥胖的同时伴随着肌肉松软、水肿、手脚冰冷,这类人就特别要注意对腿脚的保温,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对他们尤为重要。泡脚的时候加上能补肾、温阳、活血的药物,比如肉桂、杜仲、红花等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强化新陈代谢,帮助脂肪燃烧,不失为梨形肥胖人群特殊的减肥办法。

六、想减肥?多站立,少静坐

无论是什么性质和形态的肥胖,减肥最好的办法是运动,这一点不用多说。但如果你实在是懒,或者真的没时间,那么好吧,但同样是在不动的状态下,站着就比坐着能多一些减肥的可能。因为人在站立时,每分钟消耗的热量是一千卡,站立八小时可以消耗的热量约为480千卡,相当于400克米饭的热量。

为什么站着比坐着好?

因为人在坐着的时候,负担你体重的主要是脊柱,坐着时,脊柱承受的力量是站立时的数倍。现在之所以颈椎、腰椎问题高发,就是人们坐的时间太长了,坐着萎废了肌肉的功能,没有了肌肉的分担,脊柱只能单独承重,椎间盘就是被这样压成“突出”的。

如果你站起来,首先,因为有了肌肉的分担,体重对脊柱的压力减轻了,椎间盘的各种问题就会得以缓解。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站姿,就必须动用所有反重力的“抗重力肌”。所谓“抗重力肌”,大多是大块的肌肉,比如大腿的股四头肌、背部的背阔肌,它们是身体里数一数二的大肌肉。站立的时候,这些肌肉必须参与做功,而坐着时,这些肌肉因为无须持重,是放松的。只有做功的过程,才能增加热量的消耗。

其次,站立时,因为地心引力,血液难以回流到心脏,为了促进血液的流动,身体就要把所有能帮助血液回流的机能都调遣出来,其中主要的就是肌肉。通过肌肉的弹性帮助把血液“推”回心脏,在这个过程中,肌肉的做功也要消耗能量。

再次,为了帮助血液克服地心引力回流到心脏,身体会调快心率。人在站立时比坐着时,心跳平均每分钟加快十次,每次心跳都是需要耗能的,这就使人体每分钟能多燃烧0.7千卡热量。同时,为了把血液推回心脏,末梢血管也会收缩,全身的末梢血管加在一起,因收缩而消耗的能量是不能小视的。

最后,站立时,胸腔的活动更顺畅,氧气可以更加充分地被摄入。与坐姿相比,站起来时,一分钟的换气量能提升约20%,因为氧气进入得多,代谢加快,脂肪的燃烧率也因此提升。

《欧洲预防性心脏病学》杂志上曾发表最新研究:站立确实比坐着多消耗0.15卡路里/分钟。如果能站着不坐,坚持六小时,一个130斤的成年人将多消耗54千卡,如果不增加食物的摄入量,站着相当于比坐着一年能多减重五斤。为此,英国公共卫生部曾向全国发出健康倡议:“要想身体健康,请每天站立办公一小时。” qtAvrw4ly/Lt+++XwawkRfJJ3qr73ypNqcQmAej+gldabWGpNzlvDmHxJDte57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