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氧化物电极例如LiCoO 2 、LiNiO 2 和LiMn 2 O 4 因为拥有高价的氧化还原电对(分别为Co 3+ /Co 4+ ,Ni 3+ /Ni 4+ ,Mn 3+ /Mn 4+ ),所以具有较高的输出电压。但是高价态的金属离子例如Co 4+ 和Ni 4+ 化学稳定性欠佳,导致氧逐渐从晶格中溢出。为了抑制氧的溢出,可以再使用一些低价的氧化还原电对例如Fe 2+ /Fe 3+ 。但是低价的氧化还原电对意味着较低的输出电压和能量密度。考虑到这个问题,Goodenough教授提出使用含有多聚阴离子(例如SO 4 2- 、MoO 4 2- 、WO 4 2- )的氧化物作为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尽管Fe 2+ /Fe 3+ 电对在普通氧化物中(例如Fe 2 O 3 )的工作电压小于2.5V,但是在多聚阴离子体系中该电对的工作电压有明显提高。例如Fe 2 (SO 4 ) 3 的工作电压为3.6V,Fe 2 (MoO 4 ) 3 和Fe 2 (WO 4 ) 3 的工作电压为3.0V。同样的氧化还原电对在不同阴离子的配位作用下,氧化还原电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多聚阴离子体系中Fe 2 (XO 4 ) 3 (X=S、Mo、W),FeO 6 八面体和XO 4 四面体共用顶点,形成Fe—O—X—O—Fe结构,所以X—O键的强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Fe—O键的强度,从而影响Fe 2+ /Fe 3+ 电对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需要吸收/释放的能量。X—O键越强,则Fe—O键越弱,所以Fe 2+ /Fe 3+ 电对的氧化还原对应的能量越低,导致与金属锂的能量相差越大,即电对的氧化还原电位越高。因此基于多聚阴离子的Fe 2 (MoO 4 ) 3 的氧化还原电位要比Fe 2 O 3 要高。另外,S—O共价键要比Mo—O共价键强,所以Fe 2 (SO 4 ) 3 中的Fe—O键比Fe 2 (MoO 4 ) 3 中的Fe—O键要弱,对应的Fe 2+ /Fe 3+ 电对的氧化还原能量更低,最终导致Fe 2 (SO 4 ) 3 的工作电位比Fe 2 (MoO 4 ) 3 高0.6V。通过多聚阴离子取代氧离子可以有效地调节电对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实现使用化学稳定的低价氧化还原电对的同时,拥有较高的输出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