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包衣技术

1.传统包衣技术

包衣的历史十分悠久。包衣技术首次记载于唐代医籍中。《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理伤续断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是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所著,约成书于841~846年(唐会昌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本书首次出现有关丸衣的记载,书中第一次见到包衣丸,即指在丸剂的表面上包裹一层物质,使之与外界隔绝的操作称为包衣。这种丸剂在以往的文献中未出现过。如小红丸载“信朱为衣”,另大活血丹中细述了丸衣的制作过程:“干则以漆抹在手上,取两三丸,挪漆为衣。”书中大活血丹、小红丸、大红丸、活血丹均为包衣丸。

金元时代创造了丸剂的包衣。宋代对丸剂贮藏方面有用“蜡金贵封护”的记载。蜡封是一种传统的密封方法,为了在携带过程中防水,当然还有防污染、防挥发等作用。

明代有了“朱砂”为衣的新包衣工艺,并发展了应用雄黄、黄丹、青黛、百草霜、胭脂等包衣。

到了清朝,郭佩兰发明了肠溶衣丸剂,并已具备近代肠溶衣丸剂的理论观点。

2.现代包衣技术

现代包衣技术在继承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包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掩盖不良气味、防潮避光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改善外观、增强疗效等目的,往往还通过包衣实现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目前常用的包衣类型主要有糖衣和薄膜衣,薄膜衣又分为胃溶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包衣技术主要有:滚转包衣,又称锅包衣;悬浮包衣,又称流化或沸腾包衣;压制包衣。主要用于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的包衣。 raMkCGB3KxOmJu/AhHxitJEG+I+e+2z8kbHEH772o4u8aH2gEAh0/KycCdjS5E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