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节气及节日汉服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七夕》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明·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在古老的中国,节气和节日不仅指导人们如何顺应时节进行农耕活动,更是一个“晴雨表”,指引人们顺应天时生活,依照不同的时节选择时令食物,穿着不同的衣物。

四季与五季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后来为了与五行对应,而且夏季漫长,便在夏季中分出一个“季节”——季夏。就这样,四季变成了五季。

古人喜欢“五”这个数字。自商周起就有五行,周代更是有了五色,后人又将季节、方位、颜色甚至国运与自然属性一一对应,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行、五色体系,分别是春季青色、夏季红色、季夏黄色、秋季白色和冬季黑色。将颜色与季节进行对应后,服色也有了“顺应天时”的新要求。天子为百姓做起表率,根据季节更换居室、衣服、佩饰、马车、马匹、旗帜、仪仗的颜色。

五行与季节、颜色、方位对应表

五色又被称为正色。古人重礼,上衣一般用正色,下裳可用由这五色相互调配出的间色,但是礼服一般都用正色,如帝王冕服,从冕冠的珠玉颜色到衣裳配色都要用正色。

除了服饰、车马颜色,许多皇室宫殿也使用大规模的正色搭配,以彰显其庄严肃穆。明清时期作为皇宫的故宫,在设计上使用红墙黄瓦,在蓝天白云下,红、黄、蓝、白四色交映,十分壮丽。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晷,摄影:颜紫陌

二十四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又利用土圭(音规)测日影确定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经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发现,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被确立。

二十四节气中,有四季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有天气变化的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还有农事及其他行为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七十二物候

物候,应节气而生,在《诗经》《夏小正》《淮南子》《逸周书》中均有记载。先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六节为一季,四季为一岁。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令花,颜紫陌供图

寒鸦戏水,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七十二物候分别是: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鸧鹒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时令花汉服,吉拉奇小怪兽供图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风”,顾名思义,就是花开时吹过的风,也是带来花开信息的风候。

宋徐俯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不同的花儿盛开,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二十四番花信风分别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来自节气和阴历中特殊的日子,比如春节(正月初一)、清明节(节气中的清明)、元宵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还有叠数的节日,如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重阳节(九月初九)。

千年历史长河流传下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气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通常穿着节日服饰,举行特殊的庆祝仪式,或食用特殊食材,或雅集聚会、走亲访友,或踏青登高、游湖泛舟,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

延伸阅读:阳历、阴历、节气

阳历就是太阳历,又称“公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通用的历法。

太阳历形成于4000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通过天狼星的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日期规律,计算出一年是365天,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多余的5天为年终节日。古埃及的太阳历后经两次修改,才成为今日通用的太阳历。

阴历就是太阴历,民间习惯称阴历为“农历”。

太阴历形成于4200多年前的中国,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看不见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那天称为“望日”,为阴历每月十五(或十六)。一个朔望月是29天半,即29天12小时44分3秒,12个朔望月共354.367天。

一个阴历年有12个月,单月为大月(30日),双月为小月(29日)。一个阴历年就是354天,为平衡两种算法的差异,人们又发明了“闰年”。阴历的初一、十五多为民间祭祀、祈福的日子,后来演变为大型节日。比如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节气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

节气与阴历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的夏朝前期,主要用来记述一年中寒暑交替、季节变迁、物候变化和相应的农事衍变规律和特征。节气也是我国节日的来源之一,比如清明节。

“冬穿棉袄夏穿衫”,不同的节气预示着气温冷暖的变化。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以及阴历、阳历的由来,不仅可以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还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时令挑选适宜时节的汉服。

端午泛舟,锦瑟衣庄供图

汉服聚会,锦瑟衣庄供图 0yPR+OUMrOFA3ROKvhAw5NcXGvAsIqEPMm2K+rOyB7DH9GZad3q8DPzwo1+Bni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