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婚嫁礼服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繁钦《定情诗》节选

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后,便可以自由嫁娶。古人早婚,一般在男子16岁、女子14岁时,便开始物色合适的婚嫁对象。周礼中婚嫁程序称作“昏礼”,因为需要在黄昏阴阳交替之时进行,故而得名。

“昏礼”分为具体的六礼。《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六礼

六礼始于周代,《礼记·昏义》中将六礼定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是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是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将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是指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是指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后世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不过细节上有所不同。

汉末至南北朝,因战乱导致礼仪简化,“昏礼”的程序被不断精简。

隋唐恢复六礼,此后宋代沿袭,但民间嫌六礼烦琐,仅行四礼,将“问名”合并到“纳采”礼中,将“请期”合并到“纳征”礼中。明代《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纳采”“纳征”“亲迎”三礼,后来这三礼也成为明代的“昏礼”定制。

婚宴,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可见若是行周制、唐制“昏礼”,需要遵循六礼;行明制“昏礼”,可简化为三礼,即“纳采”“纳征”“亲迎”。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后世也将“纳征”称为“文定”,也就是订婚。同时,亲迎后,新郎、新娘需“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掀盖头

盖头是传统婚礼中用来遮盖住新娘头脸的大红绸缎,又叫红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盖头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战乱,为了简化婚礼程序而产生。

盖头在唐代并不流行。唐《通典》斥责盖头是“隳政教之大方,成容易之弊法”。

宋代起,盖头又重新盛行。之后,我国女性出嫁带盖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宋代婚礼中,男子还一度戴上遮脸的花胜。

因此,如果穿周制婚服、唐制婚服,就不用佩戴盖头。

却扇礼

自南北朝起,新娘出嫁时还有“却扇礼”。

《世说新语·假谲》说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第与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典。后来,女子常用团扇遮挡面容,行婚礼时新妇用扇遮脸,交拜后去之。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牀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掀盖头,冬函璎珞供图

为了让新娘却扇,新郎通常会被要求作诗,称作“却扇诗”。

沃盥礼

沃盥指的是浇水洗手,一般古人在祭祀、礼仪等严肃的场合,要用清水沐浴以示尊重,而浇水洗手也是沐浴的简化版本。

却扇礼,苏倾城供图

同牢礼

共牢也叫“同牢”,指的是新人同吃一份肉,以示共同生活的开始。“牢”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用牛、猪、羊三样的叫“太牢”,仅用猪、羊两样的叫“少牢”。

合卺礼

合卺,指的是新人喝交杯酒。卺(音同紧)是用来做瓢的葫芦。合卺本意是将一个葫芦一剖为二,瓢柄用线相连接,用来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

合卺礼,苏倾城供图

交杯酒,冬函璎珞供图

深衣婚服,宁波市长乐未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唐式婚服,苏倾城供图

后世不再使用瓢,而是改用杯盏,合卺礼有了新的发展,又称“交杯酒”。

现代汉服婚服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汉服婚服缺乏直接的历史文物证明,所以目前现代汉服婚服形制、配色多有差异。笔者认为,若是喜爱汉服文化,愿意选择汉婚仪式,可以先选定一个时期,再选择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形制以及服饰配件。

周制婚服

《仪礼·士昏礼》及郑玄的注解为我们勾勒了士人阶层的婚服轮廓。

新郎婚服使用“爵弁、裳、淄袘(音同异)”配以黑色腰带,新娘婚服为“次、纯衣、袡(音同然)”。新郎头戴广冕,上身穿黑色的上衣,下穿带有黑色缘边的浅红色围裳。新娘头戴假发髻,穿着黑色红边的“纯衣”。新娘出门时,还要披上防尘的“景衣”。

现代汉婚礼服常见各种红黑色搭配的曲裾,这与上衣下裳制的周制婚服有一定差距,大概是结合秦汉深衣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再创造。

唐制婚服

红绿色搭配是唐制婚服的特色,现代唐制婚服中并没有完全仿制唐时新妇的绿色礼服,而是使用朱红色与绿色的搭配,多为敦煌壁画中的复原装束。女装多为齐胸襦裙,搭配大袖衫、披帛、翘头履,男装为红色圆领袍,搭配中裤、革带。

唐代新郎在亲迎时,穿红色公服,即“士假绛公服亲迎”。公服包括冠、帻和簪导、绛纱中单、白裙衫、革带、方心、袜、鞶囊、双佩和乌皮履等。

唐制婚服中的新妇还需佩戴与丈夫官职品级相当的“钗钿”,钿钗的数量对应不同的身份和品级,即“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

自汉代以来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属连,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制”的观点。而此处“嫁衣”又主要指“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记载:“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有人认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则钿钗礼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观点认同沈从文先生的观点。

宋制婚服

宋朝婚服,其中“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可假穿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三舍生”指的是太学学生,宋代实行三舍法时,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称“三舍生”。

明制婚服

凤冠霞帔是明制婚礼的特色。据记载,明朝士人成婚,如果新郎穿深衣,新妇则对应地着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如果新郎假穿九品官服,也就是青绿色的袍服,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新妇则穿戴与丈夫品级相同的凤冠霞帔或花钗,穿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大红褶裙。

明式婚服,冬函璎珞供图 pbx9W+e88hCaJBOoS8EmBh922bTG6wgBuIrzaycFV7+I4jmO7JvkmsAq1nSPEz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