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夕乞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之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诗经·大东》中便写到了牵牛星与织女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汉应劭撰《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西京杂记》中也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明代罗颀《物源》认为,七夕节始于楚怀王,是为了祭祀牵牛星、织女星。

七夕节也是女儿节,以祭祀织女星、乞巧为节日习俗。这一天,未婚少女可以盛装与姐妹相伴聚会、游玩。

穿针乞巧,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穿针乞巧,模特:钱柯含,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有的也用五孔针或七孔针),对月借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全部快速穿过的女子称为“得巧”。此项活动始于汉代。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七夕乞巧》中记录了另一种银针乞巧的方法——在七夕节前一天,女子们会取来一个水盂,在烈日下曝晒,使得水面晒出“油皮”,也就是在水上晒出一层油膜,然后截取斗蟋蟀的草,像水针一样,浮在水面上,不要让草沉下去。草的影子在水中投射出不同的形状,“如珠、如伞、如箭、如笔”,据说根据不同的形状,可以判断出吉凶。

喜蛛乞巧

喜蛛乞巧的习俗在南北朝就存在了。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开元天宝遗事》中写得更为详细:“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用盒子装蜘蛛,由蜘蛛结网的多少来看是否得“巧”。

“一苇渡江”,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图

系红线,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也有说,蜘蛛结网越圆越巧。《东京梦华录》中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

还有说蜘蛛结网越密越巧的。《乾淳岁时记》中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代《熙朝乐事》记载,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始于东汉末年。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写道:“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据记载,司马懿曾因位高权重,受到曹操猜忌。为求自保,司马懿便装疯,躲在家里。曹操不放心,派一个亲信暗中观察司马懿。当时正是七月七日,依照习俗要在这天晒书。装疯的司马懿没有免俗。亲信回去禀报曹操,曹操便知道司马懿是装疯,便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得遵命回朝。这个故事说的是民俗的力量。然而,也有不守规矩的人。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中讲了一个狂生郝隆,在人人晒书的七月七日那天,跑到太阳底下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用“满腹诗书”来夸耀自己的才学,也是不同寻常。

拜织女

古时女子多要织布,所以“拜织女”祈求手巧便成为民间习俗。

民间的“拜织女”,更像是一场姐妹聚会——姐妹们于七夕夜聚在一处,在月光下摆上桌子,布置上茶、酒、水果以及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焚香礼拜后,大家围坐闲谈,向织女星许愿。

吃巧果

七夕的节日食品,是巧果与花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巧果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巧果款式很多,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花瓜”则是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的形状,或在瓜皮表面制作浮雕图案。

巧果,多说余夕供图 uFwd5PfejKBs9nCWOJKcIIlfBvq6ei1YSujYCO6fxsLyAZ0fyO7i6PIkqUCWB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