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因五月为“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端午节又叫“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游船,锦瑟衣庄供图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端午节发源于古代中国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端午节最初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龙舟竞渡正是当时的祭祀习俗。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的屈原,在该日自尽于汨罗江后,有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忠臣。他主张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与打压,后来屈原被楚怀王贬谪,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做出绝笔诗篇《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后世传说在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一趟一趟地划船,打捞屈原尸身,后来演变为赛龙舟的习俗。

有人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中喂鱼虾,以防它们饿极了去咬屈原的身体,又怕饭团被水中蛟龙吃掉,就用楝树叶包饭、彩丝捆束,此即后来粽子的前身。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而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求吴王停战议和,夫差同意了。

子胥建议吴王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后来吴国的高官接受越国贿赂,向吴王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让他自尽。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所以在吴越一带,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舟历史悠久,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记载了“龙舟”——“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龙船竞渡源于华夏先民对龙的部落崇拜,端午赛龙舟也成为节日游戏。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王,均有临水边观看划龙舟的惯例。

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与大蒜一样,均有杀菌作用。古时,人们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于是,端午节以菖蒲做宝剑,以艾草做鞭子,以蒜头作锤子,用来驱退蛇、虫、疾病,斩除邪魔外道。

江南地区还有在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惯。通常是在节前,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沐兰汤净手,摄影:熙界,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

端午节又叫“浴兰节”,浴指沐浴,兰指兰草。周代,就有浴兰的习俗。

在端午节当天还流行用兰草或者艾草煮汤,沐浴身体。这天,年轻女性会聚在一起,互相问候,道声祝福。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讲的就是浴兰聚会。端午节浴兰后,梳洗后用剩的香粉胭脂随水流满了晴天的河流。五色线轻绕在姑娘们红润的玉臂上,祛邪的符箓斜挂在云鬓间。

由于兰不易采,人们便以艾、蒲一类的野草代替煮汤。《五杂俎》云:“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五色草是五种植物的叶茎,并非特指五种颜色。有的地方将曹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直接入水煎汤。

粽籺(音同子),古称“角黍”“裹蒸”“包米”“筒粽”等,早在春秋时期便出现,最初是祭品。粽籺是用箬叶、芦叶、柊叶、露兜叶或槲叶等包裹糯米或黏黍经过蒸煮而成的。

黍是华夏先民祭祀祖先和社神的祭品,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以求丰年的。上古时代,祭祀常用牛做祭品,以至于作为祭品的“牺牲”二字,都有牛做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耕牛珍贵,不可随便杀戮,人们便将黍包成祭品牛角的形状,代替牛作为祭品。后来屈原投江后,又有了用粽子祭祀屈原的说法。

粽子,摄影:颜紫陌

端午点雄黄,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

自晋代起,粽子就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唐代有种“蜂蜜凉粽子”十分有名。

唐中宗年间著名的“烧尾宴”上有一道“赐绯含香粽子”(蜜淋)说的就是这种浇上蜂蜜的凉粽子。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宋代有“艾香粽子”。陆游赞其:“盘米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

到了明初,还有用箬叶裹的粽子。

端午缝制香囊,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

斗蛋,将煮熟的鸡蛋装进编织好的蛋袋里相互攻击,蛋破者败。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可以解毒、驱虫。神话传说中白素贞端午误饮雄黄酒,导致现出原形,讲的就是雄黄酒驱蛇虫的功效。《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根茎淡红色,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记载了雄黄酒:“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端午节饮雄黄酒辟邪,小孩子们则由大人为其在眉心点上雄黄酒,以避免蛇虫的侵袭。明代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记载了这个风俗:“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风俗流传较广。

端午节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中多装艾草,用以驱邪。

五色绳(或五彩丝缕)又叫五彩线,是以古代最重要的五个正色组成的。五个正色分别是白青黑赤黄,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代,五彩绳也叫五彩长命缕,也有驱邪的寓意。

斗草是一种颇为盛行的古代游戏,两个孩童分别选一根草,一人一边用叶柄互相勾住,向自己的方向拽,谁的草秆先断谁就输了,之后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kZeTxpNvr0z74w3G/SsSBy/OpX/nsSMsuTrC+QCuwoib8U7+TB7fNqXWZF5aRY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