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摩尔定律揭秘

从本书第2章已经知道,人造系统的运行规律,均可由维纳定律描述;即由各种“反馈、微调、迭代”的赛博链组成。在所有这些人造赛博链中,整体上“反馈最及时、微调最精准、迭代最迅速”的系统,可能要算互联网了。因此,依直观想象,网络世界应该因其快速变换而显得更加“杂乱无章”。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比如,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赛博世界里,就有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等著名的、奇怪的、充分展示了赛博系统不变性的重要定律。这些定律有助于准确预测发展趋势,从而使得相关的赛博管理非常直观、可行。那么,这些定律到底是偶然碰巧呢,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奥秘?下面将从赛博管理学的角度来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并给出精细的意外结果,然后进行推广。

本节聚焦于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体现赛博世界不变性的所谓“摩尔定律”;它由英特尔(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

摩尔定律的常见描述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两倍。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

该定律自提出之日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其正确性已被客观数据持续证明了;但是,该定律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其历史演变的多方面证据,该定律很可能是摩尔先生突发灵感,猜出来的( 预先提醒 :后面我们将严格证明,其实摩尔定律不用去猜;早在200多年前的1798年,当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时,“摩尔定律”的原理就已经诞生了)。因为,摩尔先生最早在1965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只猜测了“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摩尔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将其猜测由原来的“…每年增加一倍…”更新为“每两年增加一倍”;后来,业界又普遍流行为“每18个月增加一倍”;再后来又成了“每24个月增加一倍”;直到2010年,又有人再次将时长更新为“约每36个月翻一倍”;等等。随着摩尔定律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又“照猫画虎”,“猜出”了摩尔定律的多种变形,比如,若用相同面积的晶片来生产同样规格的IC,那么,每隔一年半,IC产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换算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等等。

从管理角度来看,摩尔定律及其变形显然非常有用,比如,它能让集成电路产业链众多的上下游主流厂商(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原材料商、芯片设计制造商、计算机厂商等,甚至IT领域的几乎所有主流厂商),比较准确地预测自己产品的下游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把握上游的进货成本等,从而使得看似杂乱无章的网络世界变得有规律可循。当然,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因此,无论它的文字表述还是定量计算,对它的误差都应当容许一定的宽裕度。作为一种简单评估半导体技术进展的经验法则,摩尔定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发现:长期而言,IC制程技术是以直线的方式向前发展,使得IC产品能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

摩尔定律之所以如此著名,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它非常有用,这已经不用再去论证了;其二,它非常出乎意料,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本章接下来的理论分析将再次让读者意外,因为过去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摩尔定律,实际上一点也不意外!它其实是任何赛博系统的最简单、最粗糙的估计,甚至在200多年前就已经被马尔萨斯发现了,那时这位人口学家指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用数学公式,把摩尔定律重新描述如下:

第一,针对某个赛博系统(比如,马尔萨斯锁定的是大不列颠的人口系统,摩尔定律锁定的是全球的互联网产业链),选定某个关注的指标(比如,马尔萨斯关注的指标是大不列颠的人口总数;摩尔定律关注的指标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微处理器的性能、IC产出量、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PC机的存储器容量、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等)。

第二,按照时间的等间隔对关注的指标进行采样(比如,摩尔定律的时间间隔为1年、18个月、24个月或36个月等,马尔萨斯的时间间隔是25年),并将第 i 次采样的值记为 b i i =1,2,3,…。

第三,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比值 就是与 i 无关的常数 a ,即

比如,在摩尔定律和马尔萨斯定律中, a 都约等于2。

根据上面三个步骤的描述,摩尔定律与200多年前的马尔萨斯定律,其实质显然是相同的,只不过采样间隔不同而已;这是因为互联网这个赛博系统的迭代更快,而人类的自然迭代却很慢,两代人之间至少相差十余年,如今父子的平均年龄差更可能高达30岁左右,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的采样间隔也就更长。“摩尔定律与马尔萨斯定律其实质是相同的”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无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还是某国的人口数量,其实都可看成是“人造物”,只不过前者是用“工程法”造出来的,而后者是用“生物法”造出来的而已。

接下来我们将严格证明:像摩尔定律方面的事例,在任何赛博系统中,都随处可见。

对任意常数 a ,由递归关系

所描述的赛博系统,可以等价地写为

b 0 = a 0 , b i = a i a 0

其中, i =1,2,3,…。又可以等价地写为

J ( n +1)= aJ ( n )

其中, n =1,2,3,…, J (0)= a 0

在连续情况下,该赛博系统可用微分方式等价地表示为

其中, t >0。

另一方面,考虑任何一个赛博系统的任何一个指标,比如 Q t ),假定在 t =0的起始时刻,有

该假设是合理的,因为刚开始时这个指标还没诞生,所以可假定该指标及其导数均为0。参见本书第2章第4节(赛博系统与一般系统),我们考虑 Q t )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根据本书第2章第1节的维纳定律,赛博系统的当前状况由它的过去状况递归确定,所以 Q t )随时间的变化也由 Q t )确定,即一定存在某个函数 f Q ),使得

将函数 f Q )用其泰勒级数表示为

f ( Q )= a 1 Q + a 2 Q 2 + a 3 Q 3 +…

其中,

根据泰勒级数的理论知道,泰勒级数的前面几项,可以更好地用来逼近函数 f Q );即为了理论分析方便,若必须舍弃某些项的话,最好从后往前舍弃。在最极端的特殊情况下(比如,在 Q =0附近或系数 a i 迅速变小时),如果只能保留泰勒级数中的1项,哪怕牺牲一定的精度,那么,就可以忽略掉上述泰勒级数中的后面各项,而只保留第1项,于是,就可将上述赛博系统简化为

这正好就是摩尔定律和马尔萨斯定律所用到的赛博系统。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赛博系统,都可以在牺牲一定的精度后,演变为摩尔系统或马尔萨斯系统。由此就可获得赛博管理学的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预测和管理方法,即结论4.1。

结论4.1 (赛博管理最简预测法):对任何一个人造系统(或更一般的,甚至任何赛博系统),若管理者只关注该人造系统的某一个数量指标 Q (该指标可以是任何指标,比如产量等),并且设

b 1 , b 2 , b 3 ,…, b i ,…, i =1,2,…

是对该指标进行的时间等间隔采样值,那么,只要时间间隔合适,在一定的时间内,且在一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都成立:

这里 a 是某个常数。

关于结论4.1,我们做以下三点说明。

(1)其实结论4.1就是《系统论》中著名的“自然生长律”;或用马尔萨斯的话来说,就是“变量与总量之比总是常数”。在连续情形时,若常数 b 为正数(或离散情形 a >1)时,则指标 Q 将随时间以指数速度增长,摩尔定律、马尔萨斯定律和病毒传播等,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连续情形时,若常数 b 为负数(或离散情形 a <1)时,则指标 Q 也将以指数速度下降,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天灾人祸造成的人口死亡率、计算机病毒成功查杀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2)结论4.1中强调的“只要时间间隔合适”,并非指采样间隔越密越好,也不是指越稀越好,而是应该使得每个 b i 相对公平;比如,若想对月饼生产数量进行采样,那么,以月为间隔进行采样就不合理了,因为一年四季中,除了中秋节附近的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上都不生产月饼,即按农历月采样后将有

b i =0,1≤ i ≤12,且 i ≠8

此时结论4.1当然就不可能成立;但是,如果按年为间隔进行采样,所有获得的各 b i 就公平了,此时结论4.1就成立了。总之,如果指标 Q 有某个周期,那么,采样间隔最好要配合该周期;如果 Q 没有明显的周期和剧烈波动,那么,采样间隔就越密越好;当然,真正在现实社会中,采样间隔常常会“搭便车”,比如,借助年度总结或阶段小结等,就可以轻松地获得。

(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统计会越来越方便,各 b i 的获得也就越来越容易,因此结论4.1在赛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只需根据任何3个相邻的采样点 b i -1 b i b i +1 ,管理者就可轻松算出常数 a ,即

从而对今后的趋势做出预测,即

b i +2 = ab i +1

如果担心常数 a 不能长期有效(情况确实会是这样),那么,管理者可以首先根据最近的三次实测量 b i -1 b i b i +1 ,计算出只用一次的常数 a * ,即预测下一时刻的常数为

于是预测

b i +2 = a * b i +1

如此循环往复,便可通过不断优化常数 a ,来更加准确地预测下一时刻的指标量 Q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事实证明摩尔定律的预测相当准确;但是,最近几年的实测数据已经显示,摩尔定律的误差越来越大了。怎么办?有两种思路:

其一,采用结论4.1的说明(3)中的技巧,对常数 a (即过去摩尔定律中的(2))进行不断微调;然后用微调后的常数去预测下一个采样点时的指标量,如此往复便能大大改善预测的准确度,而且操作复杂度也基本保持不变。

其二,考虑保留泰勒级数的二次项。为介绍改进摩尔定律的这第二种思路,先归纳已知的、可能导致摩尔定律失效的主要原因:

(1)芯片生产厂的成本大幅度提高,摩尔定律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制约;

(2)随着硅片上线路密度的增加,其复杂性和差错率也将呈指数增长,即摩尔定律受到了技术因素的制约。

总之,摩尔定律的发展受到了资源的限制,无论是经济资源还是技术资源。其实,针对这些“限制原因”,系统论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化学家等,早在摩尔定律诞生前,就已经给出了改进办法!那就是在上面 f Q )的泰勒级数中,少丢弃一项,即保留两项,于是便有:

根据本书第2章第4节内容,从该微分方程可得

这里 c 是某个常数,由初始条件确定。该赛博系统,就是经典的“资源受限时的人口增长系统”;在社会学中,叫“弗哈尔斯特定律(1938年)”;在化学中,叫“自动催化反应曲线”;在物理学、生物学、系统论等学科中,也都很常见。其实,它也是资源受限时的任何赛博系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遵从的运行规律。管理者显然也可以通过最多不超过4个相邻的等间隔采样值,就能够推算出指标量

中的各个参数 a b c (具体的算法已有很多,此处就不再复述了),从而给出指标量 Q 的更准确的预测。当然,此时的操作难度略大于第一种思路。

其实,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摩尔定律、马尔萨斯定律、任何人造赛博系统的指标量 Q t )等的“生长情况”,在一定的精确度范围内,都可以用曲线

来逼近,这是一条S形曲线,即刚开始时“生长速度”较慢(比如,半导体起步时期);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以指数速度飞快“生长”(比如,摩尔定律提出后的前50年);最后是第三阶段,“生长速度”将趋于一个固定值(比如,假若今后摩尔定律失效后)。

至此,摩尔定律的本质及其今后的修正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原来,摩尔定律并不神秘,其遵从的规律在赛博世界中其实是非常平淡无奇的,只是过去人们没有努力去发现而已。我们将上述结论归纳为结论4.2。

结论4.2 (赛博管理的S-曲线预测法):对任何一个人造系统(或更一般的,甚至任何赛博系统),若管理者只关注该人造系统的某一个数量指标 Q (该指标也可以是任何指标,比如产量等),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都成立

其中,参数 c 由初始条件确定,参数 a b 可由最近的不超过4个合理时间点的采样值所确定,从而便可预测下一个时间点的指标量。

关于结论4.2,我们做以下四点说明:

(1)这里的合理时间点采样,与结论4.1类似,不再重复了;

(2)无论采样间隔是否等距离,此时的结果都不再像结论4.1那么直观了;

(3)如果采样工作不难,那么,建议管理者利用最近的几个实际采样值,反复计算并一次性使用 a b ,这样便可使得下一时刻的指标量预测更准确;

(4)在实际情况下,到底是用结论4.1的最简预测法,还是用此处的S-曲线预测法,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简易性和准确性之间权衡决策。 3Gj3VfyqemAYAe1jl3fymueO9N5cSjcFD9ZIJd7LzbSsXeeP73Nv7TOnCBSeat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