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佛罗伦萨和比萨

这一章里我们要游览意大利的两座名城,佛罗伦萨和比萨。

先去看佛罗伦萨。

从两个角度上说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心或者中心之一。

首先是地理位置,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的中心地带,无论从南北东西哪个方向来看都是如此;其次是文化,我们等下会知道,虽然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与宗教中心,但如果讲到纯粹的文化,那么佛罗伦萨对于意大利或者世界的贡献殊不亚于罗马,从它这里诞生的世界文化巨人远远多于任何一座意大利城市,整个西方世界也只有雅典能与之相比。

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文学与艺术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还有那位伟大的全才哲学家马基雅维利等都是佛罗伦萨人。

佛罗伦萨平凡的气候与傲慢的人民 佛罗伦萨位于罗马之北约230千米处、亚平宁山脉中段的西麓,阿尔诺河自东向西流贯全城。

现在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省省会,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但丁作为佛罗伦萨人,却曾经撰文对“穷凶极恶的佛罗伦萨人”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但丁的著作里,他把故乡的人民描述成一些老是紧握拳头、嫉妒成性又十分傲慢的家伙。

伟大诗人的这种描写也许是有道理的,就是现在,佛罗伦萨人也同其他地方的意大利人不大一样。

我们说过,意大利人是以热情闻名的,很容易同他们做朋友,但佛罗伦萨人例外。去过佛罗伦萨的游客们通常都会感到,虽然他们去佛罗伦萨是让佛罗伦萨人发财,然而那些佛罗伦萨人似乎并不感激,他们虽然还算彬彬有礼,但那冷漠甚至傲慢却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得出来的。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到了佛罗伦萨,被那里辉煌的艺术成就迷醉了的游客们难免会觉得,他们生为佛罗伦萨人,他们的祖先如此了不起,作为那些伟大祖先后裔的他们傲慢一点又怎样呢?

现在的佛罗伦萨人口并不多,不到50万,而且,当其他北方城市,例如米兰和罗马,涌来大批找工作的农民、城市人口猛增时,佛罗伦萨却没多少人来。主要是因为佛罗伦萨自从文艺复兴时期经济辉煌过一阵后,就再也没有那样的经历了,到现在也没多少工厂可供农民们做工,谁会去那里呢?

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却多达几百万,比本地人还要多得多呢,因此到了佛罗伦萨,看得最多的还是那些操着各种语言的世界各国的游客们,瞧他们那自在、大方和熟悉的样子,好像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似的,这也难怪佛罗伦萨人暗暗生气。

佛罗伦萨相对薄弱的经济、发达的教育与优秀的文化传统 虽然佛罗伦萨有名,但佛罗伦萨人的腰包可没有他们的名声那样大。佛罗伦萨的工农业和商业都不怎么发达,主要靠旅游服务业,从游客们那里挣钱。

旅游业外,佛罗伦萨的文化事业也很发达。市内有许多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意大利国立图书馆也设在这里。它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便是意大利的国家藏书库,像我们的国家图书馆一样,凡意大利国内出版的书都要送一本给它,此外它还藏有大量弥足珍贵的手稿、手抄本、古本书,等等,许多是别处难得一见的珍品。

佛罗伦萨有好几所大学,例如建于14世纪的佛罗伦萨大学,一直是意大利科学活动的领导中心之一。著名的意大利但丁研究会、意大利植物学会和地理研究学会也设在佛罗伦萨。这里还有一个“秕糠学会”,名字很怪吧?它成立于16世纪,是权威的意大利辞典的编纂者,学会的标志是一个“筛子”,也就是说它的宗旨乃是筛去意大利语中的秕糠糟粕。

由于佛罗伦萨地位特殊,特别是作为文艺复兴的中心,以及这里有浩如烟海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许多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佛罗伦萨设立了研究中心,例如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就设在佛罗伦萨一座叫塔蒂的精美别墅里,别墅建在塞蒂格纳诺的丘陵上,是艺术史学家贝伦森捐赠的,此外,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锡拉丘兹大学、斯坦福大学、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荷兰的莱顿大学等都在这里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佛罗伦萨每年都要举办许多文化节日,例如音乐节、歌剧节和视觉艺术节等,也有许多佛罗伦萨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圣母节、圣人节、狂欢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身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盛装举行各种有趣的赛会和游行,例如狂欢节游行结束时会把某个人挑出来“处以死刑”。

珍贵无比的大卫像和拥挤的乌菲齐美术馆 逛佛罗伦萨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双脚,因为佛罗伦萨城最值得逛的中心地区是不准排放废气的汽车通行的,我们在这里游览只好步行了。

徐志摩在他的文章里给佛罗伦萨起了个美妙的中文名字“翡冷翠”,说实在的,我不大喜欢这名字,看上去太过小家子气,用它来说说徐志摩自己的诗还差不多,要是用它来形容佛罗伦萨那如火如雷如电的艺术简直可笑。

去佛罗伦萨旅游最好在春秋两季,这时雨水不多,又不特别干燥,天穹经常湛蓝一片,亚平宁山区阳光和煦,美景令人陶醉。

到了佛罗伦萨,可游的地方多的是,这里的建筑大部分都是佛罗伦萨最阔气的文艺复兴时代所建,城内的建筑布局相当有规律,以一个中心区为基点,向四周散射,城市核心大街是卡利马拉大道。市中心上空高耸着两座雄伟的建筑物:一是始建于13世纪末的塔形韦基奥宫,位于西格诺里亚广场,以前一直是市政府和市议会的所在,现在仍是佛罗伦萨市市政厅。这里是佛罗伦萨的中心,里面原来立着也许是全意大利最珍贵的雕塑——米开朗琪罗的巨型大卫像,不过后来鉴于安全理由——把如此价值无法估量的艺术品露天摆在广场上毕竟太过冒险,便将之搬到了阿卡德米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好像专门用来放大卫,除它外没什么了不得的展品。

在西格诺里亚广场之旁还有建于14世纪末的兰齐敞廊,典雅大方,现在作为收藏雕塑珍品的露天博物馆,其中有切利尼的“帕尔修斯”。

敞廊后面、皇宫一侧是后来所建的乌菲齐美术馆,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雄伟的建筑一直伸延至阿尔诺河畔。画廊优美典雅,由瓦萨里设计。16世纪是美第奇家族统治意大利时的办公厅,“乌菲齐”意译过来就是“办公厅”。后来的弗朗切斯科一世大公命人将顶层改为展出美第奇家族珍藏的艺术珍品的场所,这里便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专业美术馆之一,18世纪时正式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参观,里头陈列着曾是欧洲最显赫最富有的家族美第奇家族百年间搜集到的大量艺术珍品。

现在的乌菲齐美术馆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珍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有从13世纪至18世纪的著名油画,包括许多佛罗伦萨最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例如达·芬奇的《圣母领报》、米开朗琪罗的《神圣家族》、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等世界顶级名画。总计起来约有10万件名画、雕塑等,分成46个画廊展出。

由于艺术品太多,而画廊面积有限,因此乌菲齐画廊的摆画方式比较特别:就是一幅幅名画被很紧密地挤挂在一起,从走廊到天花板,连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幅接一幅的名画,令人感觉这主人家大概是暴发户,不是在搞展览,而是在摆阔。

为了表达他们的自豪,佛罗伦萨人决定建一座最大的教堂 高耸于佛罗伦萨上空的另一建筑是多莫教堂。

走近多莫,您会立刻被她的美丽高贵所慑服。多莫极高极大,全部的墙面都由三种颜色的大理石砌成,白色、深绿、粉红。整体的颜色搭配简单而沉静,局部细致地由这三种颜色大理石配成的图案既巧妙又决不喧宾夺主。正面的墙壁上有许多白色大理石雕塑,巧夺天工又毫不奢华。矗立在一侧的钟楼有着和多莫同样的风格,浑然一体。

多莫全名叫菲奥雷的圣玛丽亚大教堂的多莫教堂,花了佛罗伦萨人整整140年时间才建成,先后有三位建筑师把他们的生命耗费在这里。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以它的财富与文化而傲视意大利诸城,为了表达他们的自豪,佛罗伦萨人决定建一座最大的教堂。他们请了当时的建筑大师坎比奥负责建造工作。工程从13世纪末开始,14年后坎比奥去世了,工程停顿下来。又过了20来年,乔托被请来继续工作,不幸3年后他也去世了,建造工作一停又是20年。后来接着又建,14世纪中叶时教堂的轮廓大致出现。

又过了差不多50年,这时的佛罗伦萨更加强大,他们做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为了和城市的地位相称,他们要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通过公开的招标竞赛,佛罗伦萨人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布鲁内莱斯基想出来的办法是:先在内部建一个厚厚的小穹形屋顶作为主要的支撑,然后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大而薄的穹形屋顶。

穹形屋顶最后于15世纪上半叶建成,并且真的是当时世界第一的大屋顶,现在则名列第二,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大屋顶内部离地50米左右,教堂最高处超过百米。大屋顶是可以上去参观的,不过在地面入口分明地写着:“463个台阶,没有电梯。”您气喘吁吁登上穹形屋顶的最大回报是可以饱览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的秀美的风光,还可以看到多莫的大穹形屋顶沉稳地矗立在一片红色屋顶之上。

这个穹顶的另一个特色是它没有沿用当时盛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是大胆采用了罗马古典建筑式样,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多莫没有哥特式风格建筑的尖顶。这在中世纪是一个突破,标志着教堂建筑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在多莫一侧矗立的钟楼同样是杰作。钟楼由三色大理石装饰而成,被称为“乔托之塔”。乔托是它的设计师,仅完成钟楼的底层后就去世了,但他已经绘好了全部图纸,这为后面整个设计施工打下了基础。后继的两任设计师皮萨诺和泰伦提分别花了5年和11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钟楼的建筑,他们都对钟楼的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引入个人风格,但整座钟楼的风格仍浑然一体。

两扇天堂之门和一座先贤之祠 多莫对面的洗礼堂比多莫的历史更早。它的外部也由三色大理石装点而成,它最著名的地方是三道铜门,最古老的是南门,也是由钟楼的设计者之一皮萨诺设计,由28块浮雕组成。更著名的却是南门和东门,它们的诞生还有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源于可怕的黑死病。这是欧洲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天灾,黑死病是鼠疫的俗称,它在14世纪中期一度横行欧洲,杀死了2500万人,超过当时欧洲全部人口的1/3,文学名著《十日谈》就是以它为写作背景的。

这次可怕的天灾就是北门的成因。

原来,15世纪初,为了庆祝佛罗伦萨终于度过了这可怕的灾难,一些富有的商人们决定为洗礼堂建一扇新的大门,就是现在的北门,在又一次竞赛中,吉贝尔蒂和布鲁内莱斯基同时中标。但布鲁内莱斯基不愿意和别人合伙搞设计,就跑到罗马去了。于是吉贝尔蒂开始独自工作,他花了21年方始完成。北门同样由28块浮雕组成,大部分是按年代顺序的圣经故事。这段时间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兴起的时候,故它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开端的标志。

佛罗伦萨的商人对吉贝尔蒂的工作十分满意,立即请他再为洗礼堂建一座面对多莫的东门。于是吉贝尔蒂又花了27年时间,建造了一座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堂之门”的旷世杰作。这道东门由十块大型浮雕组成,讲述《圣经·旧约》中的故事,除了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外,吉贝尔蒂十分重视画面前后的透视关系,造就了很深的景深。最后吉贝尔蒂把自己的头像也放到浮雕外围的装饰中,对着景仰的人群露出满意的微笑。

在佛罗伦萨古城的周边有建于13世纪的方济各会的圣克罗齐教堂。

圣克罗齐教堂也称圣十字架教堂。这座教堂在装潢上都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丰碑,内有许多艺术杰作,尤其是有好几幅著名的湿壁画,例如圣马利亚福音教堂内西班牙小礼拜堂里安德烈亚的湿壁画。

在圣克罗齐教堂里还有早期佛罗伦萨最著名画家乔托的重要作品,湿壁画组画。好笑的是,捐资建造这座教堂的人都曾被方济各会诅咒要受一辈子穷,然而他们都是佛罗伦萨最富有的家族。

圣克罗齐教堂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为教堂事实上是佛罗伦萨的先贤祠,就像法国巴黎的先贤祠或者罗马的万神殿一样,佛罗伦萨许多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爱国志士都葬于此。

圣洛伦佐教堂内雕刻着米开朗琪罗的痛苦 多莫大教堂北面是著名的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地盘,这里有好几处他们的家族建筑。例如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洛伦佐图书馆,图书馆内的楼梯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建筑史上最美的楼梯,堪称完美,馆内收藏着美第奇家族大量弥足珍贵的藏书。

但这里最重要建筑的还是由美第奇家族赞助的圣洛伦佐教堂。它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却是佛罗伦萨最值得游览的景点之一。它里头有不少艺术珍品,例如多那太罗设计的青铜布道坛、布鲁内莱斯基所造的圣器室,后来米开朗琪罗又配上了一个新圣器室与之相对称。新圣器室里有他所设计的美第奇家族陵墓,里面的每座墓棺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包括被认为是米开朗琪罗最伟大的几幅作品《晨》《昏》《昼》《夜》。

《晨》《昏》《昼》《夜》被认为是米开朗琪罗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它们实际上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立在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昼》《夜》,第二组是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晨》《昏》。

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神情疲惫的女性,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象征噩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竭,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求得安宁;《昏》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也同样显得疲倦,有些苍老的脸沉浸在平静的反省中,也像是由于苦闷或空虚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四个人物形象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身体扭曲,充满了深邃的痛苦与忧郁。他们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隐喻着展现在时光之中的人类生与死的命运。它们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在《夜》上,伟大的米开朗琪罗刻下了这样的诗句:

睡眠是甜蜜的,

变成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

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莫要惊醒我啊!

凭一个名胜而天下闻名的比萨 按照预定计划,参观完佛罗伦萨后,我便要去比萨了。

比起佛罗伦萨来,比萨只是一座小城,是我们这次意大利之行中去的最小的地方。

关于这座小城我们没有很多话要说。它位于佛罗伦萨以西,西距第勒尼安海约10千米,周围的地形主要是沿海小平原,有一条不能通航的小河流过。它现在的人口不到10万,主要是意大利的地区铁路枢纽、宗教中心,还有一所著名的大学——比萨大学,建于14世纪,曾是意大利和欧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至于它主要的经济行业,不用说,当然是旅游业。

为什么比萨的旅游业发达?因为它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古迹——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其实是位于比萨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整个主教堂建筑群从11世纪初开始兴建,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由一座圆顶的主教堂、主教堂圣坛和比萨斜塔三大部分组成。

主教堂建于11至12世纪,平面呈拉丁十字,墙体巨大而厚实,共分5层5个殿,第一层正殿是半圆形,上面有橄榄状的穹顶,正面有3个大铜门,再往上有逐步缩小的4层凉廊,下面两层用18根大理石柱支撑,上面两层各有8根,第三层和第五层像三角形截了顶角,呈向上收缩状。教堂窗洞是同心多层的小圆拱,以减少沉重感,窗口很窄小,但里面空间相当大,给人一种阴暗神秘之感。

教堂内现在还保存着一些精美的油画、石雕、木雕和青铜的艺术品和祭祀用品。16世纪时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火灾,后来内外都得到了整修。

斜塔概况 比萨斜塔位于主教堂圣坛东南20多米处,像前面两部分一样,外墙全用白色大理石贴面,加上周围空气干净,纤尘不染,整个塔一片洁白,很是漂亮。它又有点像一座圆形的塔楼,每一层都是圆溜溜的,从上到下除了顶楼都一般大,直径16米左右。从下到上共8层,第2到第7层是空廊,第8层是钟亭,直径比下面各层要小。

斜塔通体用大理石砌成,总重量超过14000吨,8层中每层外围都有许多的拱形门,共213个。底层周围有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顶层12根,它的底层的墙上还有连续的浮雕,螺旋形的楼梯就设在厚墙中,从这里可一直爬到顶层,有点胆战心惊地纵览比萨美妙的市容。

说到这里,您也许会冒出一个长久以来就藏在心里的疑问:为什么比萨斜塔是斜的呢?难道当初的设计者为了吸引眼球、展示他与众不同的天才故意这么做的?

当然不是,关于比萨斜塔和它为什么会斜还有一段故事呢。

斜塔为什么斜? 比萨塔初建于1174年,工程分成好几个阶段,从开工算起历经200余年才建成。

一开始建造者们根本没有准备设计一座什么斜塔,就像现在的建筑师们不会去设计一栋斜楼一样。

建到第三层时发现塔斜了。

若按常理,应当就此停工,然而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设计师没来看,工人觉得这反正不关他们的事,有活干就行,就继续建下去了。据说当时工匠们在砌塔身南侧时用了较高的石块,而在北侧用稍矮的石块。想用这法子来矫正,可结果却使塔身像变得像香蕉一样弯。

开工5年之后,由于地基下的土相当松软,受塔的重压就渗出水来,没法儿巩固,工程被迫停止。后来解决了这问题,又开工了,几年后又几次停工。这次也许是由于战乱,比萨在中世纪时虽然一度是强邦,但屡次被更强的邻邦例如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征服,这不能不影响到它的工程建设。

开工100年之后,塔的第七层建完,工程再次停下来,这一停就是好几十年。

就这样反反复复,停停开开,到了1350年,最后一层,第8层钟亭终于封顶。

有人说正是这第8层给整个建筑物带来了“厄运”,因为若没有这层钟楼的重量,塔可能永远稳定在1.5°的倾斜角上,现在斜度一下超过了5°。又过了若干年,岁月的流逝使比萨斜塔底层那些雕饰华丽的支柱根部慢慢隐入了地下,一个叫什么卡的建筑师想让它们重见天日,竟然愚蠢到在塔的基座边挖了一条沟,结果几天之内塔身就倾斜了差不多1°,塔顶向南又斜了差不多1米,并且继续这么斜下去,最大时竟达到了5米多。

因祸得福,比萨人赚了,但斜得过分可不行 这看起来是桩倒霉事儿,不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如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这件事最后不但没有让比萨吃亏,反而让他们大赚了一把。须知世界上塔多的是,就是意大利何止千百!其间比比萨这个塔高的美的多的是,但却独有比萨每年都要招来大批游客,不就是因为它斜吗?世界美塔虽多,但像比萨这样既斜且美的可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呢!

然而,凡事不能过分,否则过犹不及。斜也是这样,试想,如果比萨斜塔这么一直斜下去,终究有一天没人再来看它,为什么呢?因为斜到一定程度,它必然会倒将下去,我想没几个人会对一座睡在地上的塔感兴趣吧?

为了避免那个可怕的结果,意大利政府一直在想法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独裁者墨索里尼就曾下令把塔矫正。于是,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然而这个法子像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策一般愚蠢,不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斜得更厉害了。近年来,工程师们研究了各种历史记载,分析了整个塔的结构特征后,逐渐弄清了比萨斜塔一步步倾斜的整个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比萨斜塔起先是向北倾斜的,然而在竣工之前却已向南倾斜了近1米,自1911年开始测量以来以每年约1毫米的速度不断倾斜。

到了当代意大利,为了保护好这个摇钱树,科学家们使用了120多种仪器来监测比萨斜塔的每一细微运动,例如他们在塔的地基用直径20厘米的标准螺旋钻来钻孔,又用仪器精密测量建筑时要挖出的土方。这倒不失为一次探寻比萨斜塔建筑史与倾斜史的良机。

从这些工作中发现,几千年前比萨斜塔所在地恰好是河流的入海口,年年岁岁,潮起潮落,一层又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松软的沙质泥是灾难的隐患,它们根本就无力承受塔身巨大的重量,因此比萨塔在建造初期就下陷了近三米,但当时这种下降几乎是垂直的,因此塔身并未严重倾斜。后来增建的顶部钟楼才是导致整个结构严重倾斜的原因。

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地下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是倾斜永远存在的主要原因。地中海式气候以秋冬两季降雨最多,提高了这两季的地下水位。因此他们推测,即使塔身得以加固,也得在地下安置一个巨大的横断层,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从而防止塔身复发移动。

事实上,任何干预措施都是冒险的,也难以一一应付所有的自然因素,例如地震,一旦发生必会给塔基带来相当严重的危害。还有意外的天气变化,如某年,有天比萨一带气温急剧下降,塔周围及地基热胀冷缩的不均衡使它一天之内就向南倾斜了一毫米多。

然而不管怎样,现实是无情的,塔不会因为你在分析原因就停止倾斜,它还在一天天斜下去,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有一天它真的要睡在地上了。这对于比萨乃至整个意大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意大利人和意大利政府都急了,怎么办呢?

意大利人费尽移山心力,扶正了斜塔 唯一的办法当然是想法子纠正它!于是政府再向科学家们求援,科学家们经过再三深入研究,终于认定,经过纠偏,最终能减少约10%的倾斜度,也就是相当于约0.5°,如果能够取得这个预期的结果,就有可能将塔调整回它三个世纪前的状态,之后就有更多时间寻找更先进的方法了。

这样的工程可不是儿戏,为了找到最佳方案,意大利政府在1972年向全世界招标。十多年里意大利公共工程部共收到近千个应征方案。1987年初,政府宣布一个专门委员会已选定了其中之一。

“扶正”比萨斜塔的工程由工程学专家米凯莱·雅苗尔科夫斯基领导进行,主要措施简而言之是将向南倾斜的塔基北侧地基下的土慢慢抽出,这样塔身就会向北扶正,减少整体倾斜了。

事实证明这是个好计划,经过11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将比萨斜塔的倾斜弧度减少了近40厘米,基本恢复到18世纪末的水平。

回想当初,1998年,正式开始纠偏之际,为安全起见,工人们用巨大的钢索将比萨斜塔固定时,整个意大利的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嘲笑,称钢索是“难看的西裤吊带”。

然而现在,比萨斜塔已正式开放,比整修前的倾斜弧度减小了好多。

更让意大利人喜不自胜的是,肉眼并不能发现这些被纠正的偏斜,比萨斜塔的“斜美”不减当年!

也许有人会问:“那干吗不彻底纠正斜塔,使它完全直立呢?”

对此比萨人会咧嘴一笑:“如果比萨斜塔不斜,比萨能成为比萨吗?不斜你还会万里迢迢来看吗?” StmZyYwQSUriqfrY4RHKVdsfm44a2AQcRZMrkw0cdl2CTrO1unw7lsPiU3vSj6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